图片资料提供:维思平建筑设计

Hi,我是Nelson Tam(谭善隆),是维思平建筑设计总经理、执行主设计师。我现在北京,此前曾经在香港、瑞士等地的设计机构任职,还当过大学老师。欢迎大家来维思平。

社会的发展趋势和对建筑独到的解读,奠定了维思平涉足医疗和养老设计的基础。在阳光烂漫的初冬,《医养环境设计》杂志(下称 HCD)走进维思平,针对他们在医疗和养老设计的经验采访了执行主设计师谭善隆。

为何进入医养市场?

HCD: 维思平为何开始从事医疗和养老设计?

谭善隆:和维思平“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相关,我们的建筑师关注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建筑,如城市、住宅、办公、商业等。城市里除了少数博物馆、美术馆等文化建筑,更多的是民用建筑,包括医院、康养机构。中国已步入老龄化社会,老人对健康的需求越来越强烈,养老也越来越生活化,市场需要养老设计,所以医养行业是国内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但我们都知道医养产业发展的难度很大,没有专业的设计人员辅助是很难实现的,因此它必然会成为未来的主要建设市场。

HCD:您对养老设计的理解是什么?

谭善隆:大型规划应该考虑全年龄社区的概念,虽在美国有成熟的CCRC(退休人群社区)模式,但考虑到中国“夫孝,子承老”的传统,这种将老人集中在一起的养老方式不会成为主流,核心家庭和老人在一个社区更符合传统观念。国家也因此鼓励居家养老。

全龄社区养老产品研究

维思平在霸州的一个规划项目中,业主希望打造一个服务全年龄段的社区,也希望核心家庭和父母一起生活。我们在设计过程中考虑到宽敞的马路并不适合老人和推婴儿车的妇女穿行,所以将关键点放在社区生活圈的尺度设计上,上千亩的城市规划项目被拆解成适合不同年龄段人群生活的圈子,根据社区规模设置邻里中心。除了不同年龄段的设计,还设置多功能养老社区,其中的无障碍设计、日间照料与护理让老人基本实现了居家生活,从人性化的角度为老人提供便利和舒适。

全龄社区养老产品研究

HCD:维思平养老设计只针对可自理的老人吗?

谭善隆:不同项目会有不同的需求。只有在家人缺乏照料知识、能力、条件,且老人失去自理能力的情况下,才会选择机构养老或针对半失智、失智、失能老人的护理院。在北京及其他大城市,核心家庭的生活压力很大,很少有成年人在家全职照顾老人,所以小区附近设置老人护理的机构设施会成为刚需。

HCD:医养设计应该注意什么问题?

谭善隆:我们认为,医养设计首先应该注意“人”,尤其是“人”在能力上有缺陷或困难时的状态;其次应该深入研究医养结合的模式。我国医疗保障体系日趋完善,但医养结合还没有成熟的模式,作为设计师应该关注社会形势的变化;最后应该有创新精神,未来中国市场日趋真实,能在这个领域站住脚的设计企业所设计的作品一定是对社会有贡献的,虚假的东西在国内市场越来越少了。

关注人 - 康复花园

在当前市场下,探索客户的需求是需要跨界创新的。把医养建筑设计与美学、环境心理学结合是我们设计创新的地方。治疗的方法和人们的需求在不断变化,未来会出现更多的社区医院、更多的移动挂号端,甚至会出现更多的远程诊疗。人们的体检意识将会提升,医院从治病发展成为健康管理机构。

更人性化 - 康复医院的医疗主街

HCD:您怎么看待当前的医养建筑设计市场?

谭善隆:空间是承载医疗的载体,不管是卖房子,还是建立医院和养老社区,都要通过设计建造呈现在市场之中。房产商不了解医疗,需要医疗策划顾问,确定医院规模和功能。医生也不了解房产开发,比如土地如何控制造价和施工,双方需要更多的交流。作为建筑师,我们更愿意通过自己的桥梁作用打造一个完整的平台,把双方的经验进行有效的嫁接。维思平的服务是全方位的,从医疗咨询、医养工艺设计到规划、建筑、景观、室内等提供一体化的服务。

设计理念实施

百色养生项目效果图

HCD:医院设计的国际经验如何本土化?如何在医院设计中考虑场域特征?

谭善隆:医院设计的国际经验本土化已经不是国内的新课题,这十几年一直有学者在关注。国内医院的转变是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的院落式转为现代的三段式,这个阶段西方现代医院的设计理念不断和国内医患人员的实际需求相融合,慢慢形成国内特有的中式医院布局模式,因此国外经验本土化问题主流上已经是过去式。关于场域的问题是现在国内医院设计的弱项,由于医疗设计的执行与管理一直很严,鲜有医疗建筑师在控制功能的合理性的同时关注到空间变化。

HCD:医院设计中的功能分布是如何制定的?

谭善隆:医院是一种非常理性的建筑,患者就医习惯促成医护人员工作模式,工作模式促成医院特有的功能布局。举例来说,传统医院的候诊区一般是全封闭式,实行人工照明,分诊台前面布置着一排排座椅,稍好的会有一部电视机。这是一个容易让人乏味的空间,人们处在嘈杂之中,心情变得很糟,同时资源稀缺的矛盾更加突出,容易产生医患纠纷。

相比之下,康复医院的患者一般处于没有生命危险的状态,空间的舒适性显得尤为重要。等候空间设计需要更人性化,有自然采光、景观,有临窗面,自然通风。从环境心理学的角度设计一些分散患者注意力的要素,如在等候区引入水景、植物、艺术品、观赏鱼,尤其是鱼类,它的秉性温顺,活泼好动,色彩斑斓,能够活跃空间,缓解人的焦虑感。

很多患者和陌生人在一起会产生心理压力,所以康复病房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一般设计成单间的形式,同时还可根据患者的需求做一些个性化的安排。比如,老人都有凌晨上厕所的习惯,这时如果家人不在身边,摸黑去洗手间很危险,他也不情愿按铃打扰护工,可能在他看来,这曾经是件很小的事情,如今却变成别人的负担。这种情况下隐私不是首要问题,解决生理需求成为根本。我们在设计时就会尝试打开卫生间,把马桶安装在床附近不需要开门的地方,老人下床后一两步通过扶手来到马桶的位置,自己解决生理问题。

作为健康人,我们很难体会到患者的各种需求,为了感受患者的心理,有时候我们要求设计师体绑住一只手,只用另一只手生活,来体会老人的感受。

HCD:除了霸州的项目,还有没有其他正在实施的案例?

谭善隆:在南京有一个专门培训护理人才的园区,要将教学楼改造成 7 万平方米的康复医院和一个护理院,我们参与了具体的规划和设计。在广西百色也正在做一个养生养老的小镇,在原来园博园的基础上,做一个养老社区,除了养康住宅以外,还有一个以养生为主题的酒店、二级的综合医院、护理院和体检中心,为整个社区提供专业的养老配套。

医院的性质和酒店有些类似,板式的建筑很容易产生南北向的房间。在钟山康复医院项目中,设计调整了楼体的角度,从传统的平行或垂直于马路改成与马路形成 30 度角。使用者在北侧就可看到钟山。而正北的角度变成西北,北向房间也有了日照。

方案形成后,在一次回访时,我们发现马路对面的住宅也做了这样的角度处理,无形中医院与周围的建筑形成了协调统一。康复患者的心理和买房人有相似处,山景对他们很重要,所以我们希望打造一个让患者心情处于最佳状态的环境,从环境的角度促进患者康复,增加北向房间的舒适度。

钟山康复医院效果图——看钟山

我是建筑师

HCD:荣誉对于一个建筑师代表着什么?

谭善隆:建筑师也是普通人,荣誉代表了他的设计对专业、业界、社会做出的贡献,这是一个开心的事情。这是以设计为先的结果,而不是从事设计的目标。

HCD:作为建筑师最重要的是什么?

谭善隆:通过实实在在的材料将建筑从概念转化成充满体验的空间。同时,建筑师要在理性的前提下做出建筑的美学,把技术升华到艺术,不仅要解决问题,还要优雅地解决问题。

HCD:设计与生活有怎样的关系?

谭善隆:设计的灵感来源于生活,只要我们用心去观察生活的点点滴滴,都会找到被启发的瞬间。我们和普通人一样,也会关心双十一,关注美国大选,会八卦,会赶时髦。但同时思考这些时事与我在思考的空间问题有怎样的联系,这是被建筑熏陶后独有的对事物的关注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