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情的原委是这样的:家属在医院陪同精神病人散步期间,患者突然翻越护栏跳楼身亡,如此悲剧责任在谁?家属认为院方存在过错诉至法院,索赔40余万元。近日,越秀区法院对该案作出一审判决,认为院方在管理和设施上有一定疏漏,酌定判赔3万元。
据法院判决称,院方在管理和设施上有一定疏漏。可见对于精神病人这样一个特殊的群体而言,一些在常人看来不起眼的管理和设施疏漏就能酿成一出出悲剧,因此,精神病医院的设施与管理无小事。本文借此机会来谈谈精神病医院的安全隐患以及管理措施。
精神病医院的主要安全隐患
(一)自杀行为
在中国,每两分钟就有1人自杀身亡,8人自杀未遂,每年至少200万人自杀未遂。对于精神分裂症患者住院后或住院前一个月内自杀未遂或蓄意自伤者居多。精神病的自杀率高,是一般人群的10~30倍,尤以抑郁症和精神分裂症居多。
(二)躯体疾病
精神病患者在住院期间发生猝死的情况时有发生,患者猝死与精神药物、合并躯体疾病有关。由于精神病患者存在思维障碍,不能正确反映其不适的感觉,当精神病患者出现一些躯体疾病,如肠梗阻、阑尾炎、肺炎等,患者往往不能向医务人员正常反映,如医生查房不细致、护士观察病情不仔细等,造成患者病情相当严重。时方被发现,增加患者痛苦,延误治疗。有心、脑疾病患者发现不及时甚至引起患者死亡。
(三)患者的危害行为
精神分裂症患者受幻觉、妄想等支配,常会出现冲动性攻击他人,毁坏物品、杀人纵火或自残、自杀等行为,给家庭、社会和本人带来一定程度的不良影响。其中大多数是受幻想、妄想等精神病症支配而发生危害行为。因此,这部分住院病人应引起医护人员的高度重视。
(四)精神病患者存在传染病高发的危险
精神病患者大多是封闭管理,且过着群居生活,人员密集,呼吸道传染病容易流行;
患者长期住院生活,饮食较为单一,营养相对缺乏;
慢性精神病患者长期服用抗精神病药物,副作用大,导致抵抗力下降,易感染疾病;
救治对象来源复杂,大多数是社会流浪精神病患者,常年在社会流荡,“三无病人”通过救助站送入,此类病人传染病发生率高。
(五)护理不良事件
精神科护理不良事件是指在就诊和治疗期间发生的自杀、自伤、外走、噎食、烫伤、用药错误等与安全相关的意外事件,主要发生的原因就是医院医务人员看护不到位,管理有疏漏。上述事件就属于精神病人的护理不良事件,虽然具有不可控性,但作为医院,应该最大限度地做好防范工作,预防类似事件的发生。
安全防范措施
(一)预防自杀重在病房的管理
精神分裂症中导致自杀最常见的原因是幻觉妄想( 关系妄想及被害妄想) ,约占 65% ,其次是对疾病感到悲观,工作或婚姻受挫;其次是病态冲动。采取的常见自杀行为是自缢、服毒、跳楼等方式。
因此,①工作人员对病房的危险物品及一般物品要严格清点并交接班;
②定期检查病人的床单被褥是否有安全隐患;
③严把探视关,严防患者及家属将各种危险物品带入病房,以控制自杀工具的可获得性。要知道,任何物品都有成为精神病人患者自杀的可能,因此,医务人员监护责任重大。
(二)对躯体疾病要早发现早治疗
合并躯体疾病患者,以心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为多,且合并用药占62. 1% 。因此,对有心血管、呼吸系统等疾病的患者用药要慎重,特别是多种药物联合应用可能增加猝死的发生。对有躯体疾病的精神病患者应重视其躯体疾病的检查治疗,加强生命体征监测,并注意其饮食等一般情况,根据其全身情况制定精神科治疗计划。
(三)对患者的危害行为重在管理,防患未然
精神障碍患者因幻觉、妄想、易激惹、兴奋或抑郁导致行为紊乱,从而不能控制自己的行为,出现攻击、自伤、自杀等行为。
1、保护性约束
保护性约束是精神科的一种非常必要的护理行为,是一种强制性护理措施。精神卫生法实施有明确规定,建立健全的保护约束管理制度,细化了保护约束的观察记录单,强调护士要及时评估患者的风险行为,以较小的约束程度和较短的约束时间来对患者实施保护性约束。
精神卫生法规定,患者每次保护时间不超过4h。如果患者继续保护,要经过医生的重新评估,才能做出决定,因此,患者保护次数有所增加。男性精神病患者暴力攻击行为的风险高,工作人员少,特别是夜间担心患者有可能再次发生风险行为而应采取保护性约束来确保患者和周围环境的安全。
2、有针对性、有重点地进行安全巡视,对有攻击行为患者要做到心中有数,加强防备。
3、认真落实巡视清点制度,利用交接班、进出饭堂、进出工疗室以及服药机会清点患者,必要时集合清点人数。夜班加强巡视,随时收检危险物品。
4、检查门窗及环境设施,发现问题及时采取措施及维修。节假日、夜晚更应加强安全防范,除了加强监护外,要严格检查患者携带的物品,严禁锐器、刀片、钱币、绳索等带入病房,以免作为逃离医院或自缢的工具。
5、要求一级患者不离左右,二级患者不离视线。医生护士要知道患者在什么位置,干什么事情,做到患者活动范围在护士的视线范围之内。
(四)降低精神病医院感染发生率的措施
预防医院感染主要是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等措施。
1、严格执行消毒制度
病房每天定时通风 3次,治疗室的消毒应严格按照治疗室工作制度、操作规程执行。病房彻底湿式拖地2次/d,每日清晨湿式扫床,做到一人一巾,每周更换床单、被褥,有污物随时更换。
2、加强无菌技术操作,严格执行洗手技术操作流程,无菌隔离技术操作规程等。
3、每月对治疗室进行一次空气、手、物体表面的细菌培养,紫外线灯管强度监测。
4、对入院病情严重者、生活不知自理者要做好重点监护,预防感染。在精神病医院,实行分级管理和设立隔离区,因为“三无病人”患有传染病的同时,精神症状又非常明显的,常常被公安、民政部门送到精神病医院治疗。
(五)护理安全必须警钟长鸣
护理工作的任何疏忽大意都可能造成严重后果,甚至危及生命。因此,要树立安全意识,将安全第一,预防为主,将安全是质量,安全就是效益贯穿于发药、开饭、护理记录书写等各项工作之中。
1、树立护理安全观念,在护理过程中,做到无护理并发症、差错、事故及纠纷。在给患者发药前后严格遵守“三查七对”。通过案例和临床经验,培养护士严肃认真的工作作风,严格遵守药疗原则,明确医嘱目的,准确执行医嘱;
2、针对住院精神病患者有自杀行为的特征,执行巡视查房制度,做好重点看护、安全检查,做好心理沟通和疏导工作;
3、加强培训,只有加强医护人员的业务培训,才能有效地防范技术性事故的发生;
4、建立病区医护人员真诚、尊重、信任的人际关系,医护之间、护士之间相互关心帮助,共同防范意外突发事件的发生。
5、提高识别护理风险的能力和防范能力。各科室、要通过案例,文献资料查找安全隐患,识别确立精神病房主要风险和常见原因,提出切实可行的预防措施,并要求每个医护人员熟记,并在工作中认真落实。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