颠覆医疗:门诊手术中心


随着现代医学诊断技术的发展和提升,无论从规模还是形式上,越来越多的外科手术都趋向微创和精细。因此,医疗保险机构开始评估大型手术或常规住院手术是否有必要在医院里实施,这不仅仅是为控制医疗费用,更是突破和颠覆传统的外科治疗理念。

美国联合医疗保险集团是全美第一大医疗保险机构。他们经过多年循证测试和对比,开始在全美建立自己的门诊手术中心网络,目标是在保障相同医疗质量的同时,降低或控制外科手术费用,让患者术后康复更好。

在医院住院实施外科手术流程,不仅综合成本费用高、而且牵动了整个医疗保险服务架构,有费用逐年增长趋势。近年来,随着先进临床医学和疾病诊断学技术的应用,开始撼动传统外科诊疗和治疗流程。许多疾病的早期诊断、使患者获得了早期手术治愈的机会和良好效果,但是,外科手术流程本身仍是医院最大收入和赢利点,当然也是医保最大投入承保项目之一。

建立更精湛和灵活的门诊手术中心,甚至是远程手术中心将是未来5-10年颠覆临床外科诊疗实践的又一重大领域。

著名投资机构高盛和巴克莱等都非常看好联合医疗保险集团这一投资大手笔。“门诊外科中心作为一项高端专业技术中心,必须严格把控治疗质量和服务质量。如何降低费用,并让患者获得相同的服务效果,是未来10年临床外科领域的热点和挑战,当然这里包括了越来越多智能机器人的辅助外科手术系统、远程居家监测系统和互联网+医疗服务模式的应用等。最主要的是,外科医生应当全面掌握和应用前沿技术和辅助工具(手术机器人和远程医疗监测系统等)。

投资23亿美金做什么?

联合医疗保险集团投资23亿美金,目标是打造全美200家门诊手术中心,并形成互联网平台下的门诊外科手术中心+远程医疗康复中心。值得国内互联网医院专家们关注!

目前,联合医疗保险公司旗下的门诊手术中心,已经提供每年超过100万患者的门诊手术治疗,覆盖了全美30个州。联合医疗保险集团此次对门诊手术中心网的拓展,至少为他们的医疗保险业务增添两千多万新增保险客户。

什么是门诊手术中心?

通常情况下,外科手术是在医院里、或有一定医疗设备的医疗机构,包括病房和ICU观察室的设施内进行。随着现代科技发展和成熟医疗设备应用,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得到了普及,包括癌症等需要大手术的疾病越来越趋向于早期手术治疗。

门诊手术可提供更便捷、且同样安全的手术治疗流程,大大降低医院综合成本和设备投入。患者手术治疗效果也同样好。再加上越来越普及的居家远程监护,患者居家康复有了保障,门诊手术中心模式已凸显其优势。

独立日间手术中心在中国有多大市场?

日间手术是根据常见病、多发病经短暂观察治疗即可出院的特点,专为该类患者设计的短、平、快式医疗服务。原本需要住院实施手术的患者于当日住院,做完手术,经短暂观察和恢复后,患者身体各项指标达到一定标准,原则上就可以在住院后的24小时内出院。

开展日间手术,将简单手术门诊化,不仅可以节约医院成本,也可减轻患者负担。这种医疗模式在美国的大型连锁医院已经得到规模化的发展。

2015年年初,美国第三大医院网络泰尼特保健(Tenet Healthcare Corp,简称THC)宣布与联合外科合作伙伴国际有限公司USPI(United Surgical Partners International Inc)共同组建门诊手术中心。THC将向这个合资公司注入44个外科中心和20个影像中心,而USPI目前拥有202个门诊手术中心和16家外科手术医院。这是一个典型的医院和门诊手术中心合作的例子。

由于手术金额大,刚需强烈,一时之间,开设独立手术中心在中国也获得追捧。在慢病高发和老龄化加速的冲击下,中国人对于医疗服务的需求在提升。而目前中国的整体医疗结构是患者追逐名院造成的大医院拥挤不堪。高端医疗缓解医疗压力的能力有限。在控费和市场的双重压力下,医疗服务机构将被迫改变原来的运营模式,向更为合理的多层级服务体系和多机构协同发展演进。

因此,加强培训更多合格的全科医生,让他们能够更多地为小病和慢病人群提供服务,从而让大医院的医生能有更多的时间为重症和疑难杂症服务是未来主要的发展方向。而在另一方面,将简单的门诊手术从医院中单列开来,通过培训更多合格的外科医生为这些没有那么复杂的手术服务,是医疗发展的另一个方向。独立日间手术中心也正是在这一大环境下萌生出来的。有研究表明,医生更了解患者的需求,更注重规划设计中的流程和安全因素。张强的医生集团就计划在杭州开设一家日间手术中心。 

日间手术中心最大的优势是建设成本低,可复制性强,扩张速度快,保险公司更乐意支付。这种医疗模式肯定也令不少医生心动。但是,通过多点执业的方式来供给独立手术中心是否能够持续?

有人认为在中国的大环境下,这种新兴的医疗模式是很难维持的,即使是只面向日间手术中心的模式也很难获得发展。理由如下:

首先,中国的最主要的合格的和知名的医生都集中在公立大医院之中。在美国,近88%的日间手术中心都是医生集团所创办并拥有,医院所办的独立日间手术中心不到10%。而在中国,人才和运营能力都是大医院绝对占优,大医院最有意愿的就是将门诊手术中心独立出来,加派人手将这一块业务做大,甚至未来可以做成连锁,而他们绝对没有动力再去培养一个自己的竞争对手。比如,华西医院建立门诊手术中心六年,2014年完成日间手术16268台次,占全院择期手术的21.5%。而且,中国的民营医院长期弱小,无论是人才、管理能力还是设备提供和人员培训,公立医疗机构都占据主要优势。因此,未来门诊手术中心的发展肯定是以大医院为主。

其次,第三方门诊手术中心面临较大的内在制约。这种体现在三个方面:

1.没有规范化的标准,风险较大。医生携带自己的小团队去进行手术,医院只提供设施和辅助,而每个病种的流程又很不一样,遇到突发状况如何去协调、去解决?美国的医疗流程是规范化标准化的,以CPT代码为核心的定价和流程规范化体系给医生的每一步都做了规定,而中国没有这样的规范,因此项目合同的服务模式风险非常大。 

2.中国没有分散的医疗市场,医疗资源被垄断在大医院里,商业保险也不是主流的支付方式。医生由于没有实现独立执业,他们要从公立医院里直接跳到外包服务,这中间缺乏自我经营、流程设计、成本控制的过程。而且商业保险议价的对象是医院,而不是医生个体,医生要独立跳出来直接议价非常困难。因此,意图通过医生多点执业的方式来发展将遇到支付难题。如果延续目前的资费模式,则整体市场规模有限,且大部分病人依旧只信任大型三甲医院,一旦大部分三甲医院都自己运作这一业务,第三方完全无法撑起一个独立的市场。 

3.中国对医疗责任的界定很不成熟。一方面是服务过程不透明导致责任界定困难。另一方面则是保险公司对此并不感冒。除了缺乏经验,对医院、科室、医生的风险评估能力和操作可行性也有限,且中国文化导致患者有问题找医生而不是找第三方。如果采用外包合同的PHP模式,在责任界定过程中会有很大风险。

鉴于第三方独立门诊手术中心目前的发展面临内外两重制约,其在短期内可能很难获得发展。

有人推断,中国的第三方门诊手术中心未来可能只能走合资公司的路线,这种模式是医生团队和医院共同建立合资公司,医院可能会要求占大多数股份。合资公司虽然更规范,权责也可以获得非常明确的约束,但设立和批准都需要时间。而且,商保在目前还是主要集中在高端,所能覆盖的人群非常有限,即使愿意为这种模式买单,市场空间也相对有限。

由此可以看出,中国的医疗模式有了创新,但其发展仍然取决于自由的医疗市场。政府需要通过医改释放医生等医疗资源,让这些资源自由流动,并及时跟进相应的制度和规定,这样才会有利于新兴医疗模式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