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的科主任都如坐针毡,但是,究竟是什么原因,让院长下这么大决心降低药占比呢?经过分析认为有下面4个原因。可以预见的是,随着医院药占比降低,医院用药结构也将发生重大变化。
1、医保实时监控,扣罚款金额大大增加
随着医院数字化建设的推进,大部分二、三级医院的病历系统以及收费结算系统都和社保系统联网,门诊处方、病历、医嘱实时监控,同时社保部门还会对处方进行点评,一般按归档病例的10%到15%抽取,超过500元的大额处方(对于大额处方,不同地域有不同金额标准,500元为笔者所在地市的标准)会面临更为严格监管。
“三合理”(合理用药、合理检查、合理收费)是目前医生处方的三大要求。目前,医生处方有种种规范和限制,抗生素、联合用药、疾病诊疗的一线、二线药物选择均有明确的规定,打个比方,如果患者是眩晕症,但是处方中出现了抗生素,这个就属于不合格处方。住院病人抗生素使用是否有指证、越级使用是否经过批准,这些都有相应的文件规范。如果治疗不规范,除了相应的费用不予报销外,社保部门还会按照一定的比例罚款(1:1或者1:2,有的可能更高)。其结果是一家三级医院,罚款超千万元,众所周知的是,医保病人住院报销,国家统筹部份(行业统称,就是医保报销部分),均由医院先行垫付,其后再由社保局拨款补足,而到了年尾社保部门总会或多或少拖欠一些医保费用,罚款和欠费对于医院来说都是实实在在的损失,这些账不能不算。
2、“补偿比”严重不足,多数医院叫苦不迭
补偿比,简单地讲就是由于国家实现药品零差价,大型设备及检查费下降后,通过提高手术费、治疗费、诊疗费加以补差,其中仍有不足的空间由国家补偿。诊疗价格提高大多数单位补偿不足30%,好的地方政府补偿不足50%,加起来不足80%,而多数地方政府只是一纸空文,一分钱没有,如此庞大的空缺让医院无法承担,医院有苦叫不出,多数医院不只能捏着鼻子过日子。
零差率后,在二次议价被禁止的情况下(即使有其实空间也不是很大),卖药已经成为赔钱的买卖,国家在不断提高医疗服务的价格,引导医院通过增加医疗服务、提高诊疗水平赚钱,逐利引导方向改变,再加上医保对每家医院都有总额控制,其实分配在每种疾病上的费用相应固定,医院要继续运营,路子只有提高三、四级手术占比(医疗服务价格提高)、新技术开展比(定价权在医院手里)、降低药占比(减少药品费用支出,增加医疗服务收入),否则日子可能就过不下去了。
3、单病种费用结算谈判,降价10%
今年根据国家政策,按单病种结算的病例有所增加,年后医院和社保局关于单病种结算的谈判开始了。根据分级诊疗的政策,部分病种在二三级医院就诊,报销比例下降,同时所有病种结算的价格一律下调,总额控制平均下降10%到15%。医院己挤不出水分了,如果再以较高的药占比运行,医院将面临单病种收治的亏本,病人收治越多表面越繁华,但亏空越大。
4、国家对“药占比”的控制,2020目标30%
根据国家卫计委文件精神,到2020年,全国二三级综合性医院“药占比”必须控制到30%以下,距今只剩下不到三年的时间,但多数医院“药占比”还徘徊在40%左右。
如此严峻的形势下,医院不可能悬崖式断奶,必须循序渐进,来逐步测算本医院的承受能力,同时不断调整医院发展的方向和科室发展的结构,在新技术,新项目上下功夫,完善内部管理,这样不至于在2020年到来的时候,让医院无法运营。所以,医院必须尝试不断降低药占比。
知道医院为什么要主动控制“药占比”了吗?国家层面政策正在不断出新,各种深化医改的配套方案拉网式进行,医院再不主动走“三合理”的道路,恐怕只有末路的疯狂。
药占比影响下,四大科室最受影响
在逐步推行药占比的情况下,医院的用药毕竟受到影响,根据上文其实可以看出,在总额控费、单病种付费等付费方式改革的推动下,治疗性用药将越来越受青睐,有疗效才能够帮助医院体现医疗水平,降低药品费用支出,可用可不用的非治疗性用药尤其是辅助用药、营养药,以及备受争议的中成药等将受到冲击。这些类别用药很多都是大品种,也是医院畅销品种,在药占比指标下,医院用药结构调整已经是必然。
此前,医学界下属的医米调研曾经就药占比如何影响医生的处方做过调研,有6305名医生接受调查,调研结果显示,面对药占比指标的压力,医生们各有应对方法,选择“减少非治疗药物支出”的比例最高,有31%;“适当增加检查”的有23%;“使用便宜药替代”的有24%;还有15%的医生“建议患者院外购药”。
(药占比目标设定后,医生采取的应对措施。数据来自医米调研)
具体到相应的科室上,调研结果显示,全科、普内、普外和急诊科受影响的比例最高,分别达到74%、73%、67%和67%。
(各科室选择“处方受影响”的比例。数据来自医米调研)
在采取的应对方法里面,各科室做法略有差异:儿科医生更多选择“适当增加检查”;妇产科、心内科、呼吸内科、普外科医生更多选择“减少非治疗药物支出”;内科、消化内科则更多选择“用便宜药替代”。
专利过期的原研药虽然面临较大降价压力,也是降价所指,但是,由于质量上,仿制药和原研药厂家之间还有一定的差距,为了保证疗效,原研药在医院市场的地位恐怕一时难以撼动。仿制药一致性评价或将给这一局面带来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