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术是一项非常危险的医疗活动,是外科的主要治疗方法,俗称“开刀”。目的是医治或诊断疾病,如去除病变组织、修复损伤、移植器官、改善机体的功能和形态等。早期手术仅限于用简单的手工方法,在体表进行切、割、缝,如脓肿引流、肿物切除、外伤缝合等。但是让机器人为你做手术,你敢吗?
达芬奇外科手术系统是一种高级机器人平台
世界临床机器人外科协会 (CRSA)创始主席、著名专家Pier C·Giulianotti朱联安教授针对全球机器人微创手术前沿理念、技术及术式,在北京和睦家医院为一名45岁的女性胰腺癌患者,进行了一台复杂的胰头肿瘤切除手术。
其设计的理念是通过使用微创的方法,实施复杂的外科手术,简单地说,达芬奇机器人就是高级的腹腔镜系统,由外科医生控制台、床旁机械臂系统、成像系统三部分构成。
这台手术是由医生操作精密的“达芬奇微创手术机器人”来完成——在这例达芬奇微创手术机器人辅助下的胰头肿瘤切除微创手术中,Giulianotti教授及助手医生在手术室一边操作,一边通过会场大屏幕与参会医生进行交流,并由北京大学肿瘤医院肝胆胰外二科专家郝纯毅实时解说,让现场各领域的外科医生感受达芬奇手术机器人精准、缝合方便、高清视野等特点。
手术室机器人成长史
20世纪90年代,美国Intuitive Surgical公司将太空遥控机器手臂技术转化为临床应用,研制出医疗手术机器人。制造者认为,达·芬奇于1495年设计了仿人型机械,是世界上第一台机器人的发明者,因此将这个新面世的机器人系统命名“Da VinciSi”(达芬奇手术机器人)。
2000年6月,DaVinci外科手术系统成为获得美国FDA批准的第一个用于腹腔镜微创手术的自动控制机械系统。去年5月,一段达芬奇机器人缝制葡萄皮的视频忽然在网络走红。视频中,达芬奇手术机器人先是用自己的机械手撕开了一颗葡萄的皮,然后又精准完好地将葡萄皮缝合。
2015年5月21日,北京和睦家医院对一位德国患者进行了第一台达芬奇机器人手术,迄今已经做了逾100台手术,其中61%是泌尿外科患者,其中自掏腰包的自费患者占比已经达到了85%。
公开资料显示,达芬奇机器人是世界上最为先进的微创外科手术系统之一,集成了三维高清视野、可转腕手术器械和直觉式动作控制三大特性,使医生将微创技术更广泛地应用于复杂的外科手术。
22日,在达芬奇机器人手术现场,美中互利副总裁刘雨告诉《第一财经日报》,目前全球达芬奇手术机器人系统装机量美国超过2000台,日本230台,中国台湾30余台,尽管从大陆54台的数量来看距离美国和日本还有较大差距,但中国达芬奇系统的使用率却是世界第一。
中国54台达芬奇的手术量已经达到了日本230台达芬奇的量,而且不仅中国市场和临床对达芬奇热情很高,达芬奇本身也开始亲民,以主机来说,成本已经比2009年下降了三分之一,耗材下降了27%以上。
而从临床第一线的感受更加直接
“我们近期在北医三院(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做了一个调研,在传统的开放式手术和微创腹腔镜手术之间,没有一个需要做手术的患者选择传统手术,而十年前,没有一个患者敢于选择当时的新技术腹腔镜手术。“北大医学部泌尿外科教授朱刚说。
仅以成本考量,传统手术需要术前、术中、术后三部分成本,患者至少在手术前3~7天就需要住院,而由于创口大,术后恢复期长,手术后也往往需要一周甚至更长的时间才能出院,其间产生的医药治疗费用都成为患者负担;而达芬奇手术的精准微创方式,最快可以达到患者在当天入院,当天出院,尽管同一手术整体费用上较传统手术费用贵大致3万块,但占用患者时间少、用药少,综合性价比更高。
达芬奇手术机器人手术量已达万台
达芬奇机器人的机械臂可完全模仿人手腕动作,专利的运动模式保证了医生手部动作与机械臂运动的一致,并滤除了手部的抖动,具有人手无法比拟的稳定性和精确度;它的活动范围甚至远大于人手,在狭窄解剖区域可360度自如运动,比人手更灵活。
同时,达芬奇机器人让医生拥有与开放直视效果一致的手术视野,保证了手眼的协调。高分辨率的立体腔镜提供放大20倍的高清三维图像,降低了错误的发生率。
对于患者来说,达芬奇外科手术机器人可使手术效果明显改善,术后并发症、损伤和失血明显减少,恢复更快、住院时间缩短,手术效果及美观性明显提高,可使手术适用范围得到一定程度扩大,如对于某些高龄患者及高危患者,通过机器人手术可规避开放手术带来的创伤。
目前,达芬奇手术机器人广泛适用于普外科、泌尿外科、心血管外科、胸外科、妇科、头颈外科及小儿外科等领域。
专家介绍:“达芬奇并非新奇手术操作系统,2006年就率先进入301医院,目前除和睦家外,其他如协和医院在内的46家三甲综合性医院拥有52台达芬奇手术机器人系统,在过去的10年间手术量已达数万台,技术已经非常成熟。”
她进一步指出,所有操作达芬奇手术的医生都需要经过专门的培训和认证,尽管并非每个外科医生都可以操作达芬奇,但微创的理念已经深深植入医者的内心,微创已经成为无法阻挡的发展趋势。
事实上,早在2013年4月1日,北京大学肿瘤医院与北京和睦家积极探索出公立医院与社会资本相结合的PPP(Public Private Partnership)合作新模式,和睦家启望治疗中心与北京大学肿瘤医院达成战略合作,成立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和睦家国际医疗部——和睦家启望肿瘤中心,该医疗中心集北大肿瘤优质医疗资源与国际标准运营管理模式于一体,秉承以患者为中心的理念,多学科肿瘤诊疗团队密切合作,为患者量身定制治疗方案,提供肿瘤筛查、诊断、手术、放疗、化疗、病理咨询、营养、心理、中医、康复一站式服务。
2015年6月,双方合作成立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和睦家达芬奇微创手术中心,利用和睦家先进的技术设备和良好的服务环境,北大肿瘤医院的医疗团队共同合作为患者提供个性化、国际标准的医疗服务。
目前北京大学肿瘤医院经过达芬奇手术认证的专家已经开展了数十台达芬奇手术。季加孚院长和苏向前副院长亲自领衔胃肠领域达芬奇微创手术,杨勇主任、杜鹏主任、张宁主任担纲的泌尿外科领域达芬奇手术,郑虹主任领衔的妇科领域微创手术,术后患者满意度极高。
季加孚院长表示,从一个外科医生的角度,能够帮助患者以最小的创伤、最佳愈后获得最佳的手术效果始终是我们追求的目标。达芬奇微创手术机器人既是一个高精密领先的手术操作系统,也是一种理念,更重要的是这种微创的理念应该更多向患者普及,并让病患从中受益,提高生存质量。
机器人的手术领域还有局限,有待改善
本世纪以来,机器人手术已致死144人
据一项涉及机器人设备和技术的医疗程序中死亡率的新研究,机器人手术还远未完美。
根据美国FDA的记录,机器人手术师在2000年至2013年间共涉及到144人的死亡。而且某些形式的机器人手术尤为危险:头部、颈部、心胸手术的风险几乎10倍于其他形式的手术。
机器人手术在近年大幅增加。在2007至2013年间,在美国有170万名病人进行了机器人手术,其中大部分是妇科和泌尿科。芝加哥拉什大学医学中心的Jai Raman和几名同僚说:“但没有进行过手术机器人安全性和可靠性的综合研究。”
这些人着手分析FDA保存的记录来改变这一现状,FDA强制上报任何机器人手术事故。这个数据库名为“生产商和用户机构设备体验”(MAUDE),包含了2000至2013年间强制和自愿提交的报告。
Raman和同事们发现了超过一万份与机器人疗程有关的报告,其中超过1500例描述了对病人显着的负面影响。平均上,这代表了每十万次治疗中有550例不良事件。
在此期间机器人治疗的数量大幅上升。于是死亡和致伤数量也自2006年增加了30倍。然而,每次治疗事故数自2007年来多少保持稳定。
Raman和同事们说不良事件可分为五种类型。这些包括设备在手术中拉弧或打火,这些事件在2000至2013年间烧伤了193名病人;另一个事故分类中烧焦或脱落的零件掉进病人体内,发生了100多次并杀死1人;另一个分类涉及仪器不受控制地移动,致伤52人并杀死其中2人。像视频卡死之类系统错误贡献了几乎800例其他不良事件。
奇怪的是,尽管该数据包含了144起机器人手术期间死亡的报告,只有很少一小部分病例详细记述了所涉及的情况。然而,这些事故中超过60%是由设备故障引起的,其余的则由误操作和手术固有风险等因素引起。
这个大概宽慰不了潜在的病人们。更不用说FDA收集这些数据的方式意味着这些数字几乎肯定低估了死伤程度的真实水平。
然而,Raman和同事们没法讨论的是这些致伤和致死率与未使用机器人技术的手术如何比较。没有这方面的信息,那就很难断定机器人到底是不是在帮倒忙。
不管怎样,改进的空间还是有的,Raman和同事们说:“改善事故调查和汇报机制,以及安全化设计技术应该发展起来在未来降低事故率。”
总结:科技的发展对我们生活产生着巨大影响,当人类的智慧发明了新的科学技术,并且带给我们便利和健康的同时,要看清利弊,让科技为人类造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