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随着我国老年人口的高增速,养老建筑的供需关系日益紧张,然而许多调查表明,大多数已建成养老建筑的使用率仍处于一个较低的水平,其原因之一,便是在养老建筑的设计过程中单纯注重硬件设施却忽视了对空间环境的把控,使其难以满足老年人的特殊需求。色彩作为养老建筑空间环境中重要的一环,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现代医学研究表明,色彩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人的心理状态与生理活动。养老建筑中的老年人由于其身体机能的逐渐衰退,活动半径缩小,对室内空间的依赖性愈发增强。公共空间作为老年人活动频率较高的室内空间,其色彩环境对老年人身心健康产生的影响应引起设计者足够的重视。

1 养老建筑公共空间色彩的功效

1.1 身心调节

室内色彩不单只对人的视觉产生影响,其产生的神经冲动也同样能够影响心血管、内分泌系统的生理活动。

大量的实验表明,红色能够促进肾上腺素的分泌,亢奋神经系统,缓解抑郁症病情,但另一方面,它的刺激也能使患有心血管基础疾病的老年人病情加重;蓝色有镇静、安抚情绪的作用,反之,老年人的心理状态又使他们容易将蓝色与寒冷、孤独联系到一起。在著名的库尔特·高尔德斯坦实验中,描述了一个具有平衡障碍的患者,身穿红色衣物能使其平衡感完全丧失,而当其换上绿色的衣物时,患者又与正常人无异。

因而在养老建筑公共空间色彩的设计中应尽可能权衡利弊、扬长避短,保证色彩对老年人身心的正面影响,并消除不利的刺激。对于长时间滞留在室内空间的老年人而言,其难免会滋生一些负面情绪,需要相对沉稳素雅、亲近柔和的色彩环境,如使用淡绿色、淡橙色等接近自然的色彩就有助于老年人恢复愉悦轻松的心态。

1.2 定位引导

老年人随着其年龄的增长,其短期记忆能力日渐下降。一些患有神经系统疾病(如阿尔茨海默症等)的老年人则会丧失对空间的感知记忆(即空间认知机能障碍),无法认知两个区域间的方向关系,导致其活动范围缩小。通过对不同的公共空间分别使用色相不同且具有显著特点的色彩进行区分,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辅助这类老年人对公共空间的认知、定位与记忆,避免老年人在养老建筑中独立活动时迷失方位,增加老年人活动的自主性。对于语言表达能力减弱的老人,护理人员可藉由色卡进行空间色彩特征的描述与询问,便可知晓老人前往某区域的意图,避免不必要的误解,降低了与老年人交流的困难程度,有效提高了设施的效率。

1.3 细部辨识(图1)

色彩在老年人的视功能感知中具有优先性,它是公共环境中传达信息的最快方式。老年人难以分清黄色与白色等对比度、色相较为接近的色彩,针对这样的视觉特点,养老建筑中的引导标识、消防设施以及疏散提示应通过高对比度的色彩与背景区分开来,使老年人能够第一时间辨别利用。老年人肌肉组织退化,在摔倒磕碰时容易引发骨折等严重后果。

因此,在养老建筑公共空间发生变化(细部突出、室内外交界、高差变化)的节点上,使用色相不同、对比度大的颜色加以区分警示,可以有效减少老年人意外伤害发生的可能性。

2 养老建筑公共空间色彩的表达

2.1 点线面组合(图2~3)

点状色彩主要为零星布置的绿色植物以及点状的导视标识、点状光源。点状色彩是公共空间中的活跃元素,主要起点缀装饰的作用,常常能为养老建筑的整体色彩环境增添活力与亮点。使用点状色彩时应注意控制尺度与数量,避免细碎密集地布置点状色彩而造成老年人心理上的不适。

线状色彩主要有细部的色带、线性的导视标识,线状的植物带景观等。线状色彩延伸感强,可以用于修饰高宽比不佳的空间体形,在视觉上压低空间以提供安全感。除此之外还可灵活使用,根据不同的需要赋予线状色彩引导、围合、界定等功能,例如墙面上的导视标识、室内的绿色植物带、走廊中的扶手等。面状色彩主要有地面色、顶面色、墙体色、各类面状玻璃和其他区块化的色彩。

面色彩用于根据公共空间的功能主题确定整体空间的主色调与氛围,用以表示不同功能的空间,定位与识别空间的轮廓。公共空间顶面可以使用较浅的米色、淡黄色,而墙体色、地面色则应由上至下逐渐加深,保证空间整体的稳定感。

对于心理状态不佳的老年人而言,色彩元素单一的室内空间更容易使他们感到沉闷压抑,合理应用色彩的点线面组合可以形成富有节奏感的空间体验,丰富视觉环境,活跃养老建筑的氛围,积极向上的生活居住环境。

2.2 透明度变化(图4~5)

养老建筑公共空间内的色彩还可以通过调节其透明度来展现空间的虚实关系,如穿孔金属板,各种材质的格栅都可以创造虚化的色彩效果。这些材质可用于半围合空间的界定,增加安全感,营造适宜老年人交往需要的空间。有色玻璃既能给予公共空间具有透明性的色彩,又能引入室外光线,使得空间的色彩环境更加明快通透。不仅如此,还可以运用涂料的叠加、材料疏密的改变,形成色彩的渐变效果。以上几种经处理后透明度不一的虚化色彩与室内的其他材质相互配合,可以产生具有动态的色彩变化,为空间平添了一份生气。

2.3 调和与对比

调和与对比都是建筑室内设计中常用的色彩表现手法,一般为两种或多种色彩的搭配组合,用以达成整体建筑室内色彩的有机统一。

色彩调和注重色与色之间的联系,通过多种色彩秩序、补色、面积间的协同,使公共空间整体的色彩环境达成统一平衡的舒适状态,以满足老年人的生理和心理需求。色彩对比主要是利用色与色之间的差异,突出所要强调的信息,主要方式有明度对比、色相对比、彩度对比、冷暖对比。色彩对比常用于在养老建筑公共空间中突出重要的功能区域、增加导视标识的视认性,力求所要强调的主体内容清晰明确,整体效果优雅明快。同时,也应注意避免刺激性对比给老年人带来不适。

3 养老建筑公共空间色彩的载体

3.1 以材料为载体(图6~8)

养老建筑公共空间色彩表达的主要载体是建筑材料。一般的,建筑材料分为自然材料与人造材料。自然材料包括石、木、竹等纯天然材料,还包括人工制造的仿自然复合材料。这些材料主要体现自然化色彩,一般以木材、石材的色调为主,配以原生态的肌理,将大自然的意象引入室内空间,拉近人与建筑空间的距离,形成亲人的室内尺度;人造材料主要是各类金属、涂料以及复合材料等,这类材料也常用于医院中,多为冷色调,如果不经处理在养老建筑中生搬硬套,容易给老年人带来负面的联想。材质不仅能表达自身的色彩,还能呈现光环境带来的色彩变化。在公共空间中结合材质的特点合理运用阳光和人造光线,能够带来丰富的正面体验,例如天窗带来的阳光可以使木质材料的色彩变得明亮温暖,有助于老年人保持积极向上的乐观心态。

3.2 以标识导视系统作为载体(图9~10)

养老建筑中的标识导视系统不再是孤立的单体或简单的示意,而是需要考虑建筑形式语言、交通节点、信息传达的系统化设计,如前文中提及的引导箭头、消防设施、以及疏散提示。作为养老建筑中为辅助老人活动的重要工具,导视系统的色彩需充分考虑到老年人视力退化的特点,有针对地进行设计,才能充分发挥其引导、提示、说明的作用,使老人感受到建筑设计者藉由这些细部所传达的人文关怀。

在对导视标识系统进行色彩设计时,应首先考虑两个基本原则:字体、标识颜色所传递的信息属性;字体、标识与其背景色间的对比度差异。冷色系色彩的吸引力与区分度一般都比暖色系色彩来得低,故一般使用暖色系色彩作为标识系统字体与图案的主色调。在人的潜意识中,特定的颜色传递着特定的含义,在人的潜意识中,红色、橙色通常暗示着危险,而深黄色通常用作表示注意与警示,因而安全标识一般都使用这三种颜色,以引起老年人的注意。引导色可以使用明度高彩度稍低的绿色与亮黄色与警告色系区别开来。在对比度差异中,字体或标识表面的色彩反射比决定了标识是否能被老人区分辨识。反射比差异大的色彩组合能够产生良好的视觉对照,以此来提高字体或标识对人的吸引力。最佳的标识性色彩配置有橙与灰、黄与黑、黄与灰、白与红等常用的组合。

3.3 以自然植物作为载体

在养老建筑公共空间中适当地增加自然植物的配置,有助于消除老年人因色彩的人工化而产生的枯燥感,同时植物能够作为自然环境在建筑公共空间内的延伸,有效调节老年人与护理人员的情绪,营造富有生命气息的室内环境。景观植物的品种类别丰富多样,可以根据老年人的生理、心理需要提供多样化的选择。随着四季的变换,植物的色彩也各有其应季的特点,为养老建筑公共空间的色彩提供了时间维度上的变化,丰富了各个季节的空间体验。值得注意的是,老人身体虚弱,应避免选择某些会产生毒素、过敏原的植物,例如滴水观音、万年青等。

4 养老建筑公共空间色彩策略

4.1 门厅

门厅作为养老建筑中空间序列的起点,其重要程度不言而喻,它既是养老建筑内各类人流的集散点,同时也是老年人与外界接触的节点。在保证交通流线畅通的前提下,门厅中常常设置有简单的活动场所供老年人休憩、交谈、观察室外发生的事物。因而门厅空间中的色彩应首先弱化其彩度,尽量避免高对比度对老年人产生视觉上的刺激。最宜采用明亮柔和的色彩,如使用明度较高而色相柔和的米色、淡绿色、鹅黄色等,为老年人营造轻松活泼的休憩环境。问讯处等功能性空间可用木质材料表达沉稳的暖色调,与空间的主色调产生对比,凸显其在空间中的位置以方便人们寻找。另外,在门厅中也可通过在地面上布置不同色相的导视标识组织人流,以此引导来访者和外出归来的老人前往其他功能空间。

4.2 走廊

考虑到老年人排解孤独的心理需求,设计者常常在养老建筑的走廊中增加一些方便人们交往的空间,以鼓励老年人与其他人进行交流。因而走廊中应以米色、麦芽色等淡雅沉稳、无刺激的浅暖色为主色调,可以适当地利用木质栅格、磨砂玻璃等半透材质,营造半私密的交流空间。吊顶、地面和墙面的色彩可以通过一定的对比区分空间界面,增加空间的层次感。墙面上可以增加一些契合老年人性格特征的色彩装饰,增加趣味性。走廊中的座位、物件可以用橙色、草绿色等充满活力的明亮色调加以表示,一是能为走廊空间增添生气;二是使物件能够及时被老年人辨识,防止老年人因磕碰、绊倒发生意外伤害。

4.3 餐厅(图11)

餐厅作为老年人用餐的场所,应尽可能避免大面积冷色调的使用,其主色调宜采用柔和明亮的暖色调,比如亮黄色、橙色等,以促进老年人的食欲,创造明朗温馨的用餐环境。当代养老建筑中的餐厅常常作为一个复合型功能区域出现,老年人不仅可以在其中就餐,还可将其作为茶室、集会场所等供老人们休憩交往的积极空间。在确定主色调的同时,适当加入对比色系或引入植物的自然色彩作为点缀,能够有效改善室内的环境,增加空间的活力,缓解单调感。在餐厅中还可适当增加采光、遮阳的形式,例如使用穿孔板或格栅、增加天窗等,使空间内的色彩随着光影的变化而变化,构成动态化的色彩环境。

4.4 活动室

为了丰富老年人的晚年生活,尽可能满足不同老人的兴趣爱好,养老建筑活动室的功能常常多种多样,例如运动健身、书法绘画、棋牌娱乐、插花园艺、阅览室等。作为老年人长时间停留的活动空间,若使用过于鲜明艳丽的色彩,有可能对老年人心脑血管系统产生刺激,增加发生意外的风险。应使用较高明度,低彩度的色彩,例如采用色相连续的黄绿色系进行搭配组合,既可以丰富空间给人的感受,又能很好地避免老年人产生视觉疲劳。老年人听力衰退,在交谈时距离较近,淡雅的暖色调有助于拉近空间,益于老年人相互交流,而冷色调使空间有放大感,容易使老人产生冷清,孤独的感受,不宜大面积使用。根据活动空间的特征,可适当提高彩度,用不同的色相将动静属性各异的活动室进行区分,突出其在养老建筑中的空间特征与指向性,方便老年人前往。

结语

研究表明,养老建筑公共空间的色彩设计涉及心理学、美学、社会学、老年学等多方面的学科知识。可以预见,伴随中国老龄化进程的快速发展,老年人对其晚年生活质量的要求将越来越高。作为建筑师,有责任去了解老年人心理、生理的特征与需求,合理进行色彩设计,为老年人提供高品质的空间体验。养老人居环境的探索任重而道远,色彩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在今后的建筑实践中,广大设计者更应本着以人为本的原则,以养老建筑的精细化设计为依托,从微观的细节着手,实现对老年人基于其需求的人文关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