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社会及医疗事业发展

图1 中国人口结构的发展趋势

目前中国的老龄化问题非常严重,到2050年人口结构将变成一个倒三角(图1)。老年人越来越多,相对年轻人的比例在减少。经济发展赶不上老龄化社会的速度,人口基数过大,这是我们面对的困难。欧美国家虽然也有类似的老龄化问题,但是经济发展水准相对平均,此外还有移民和年轻人不断补充进入劳动力大军。所以我们现在面临的是没有现成答案的问题,国家出台了很多政策和办法,动员社会各方力量办医疗和养老,来解决这个问题。

在这个背景下,中国的医疗设施发展处在一个投资主体多元化的阶段,尽管对于这个方向还有不同看法。总体来说,目前的医疗设施结构中公立医疗是一大部分,另一部分是来自产业资本、保险资金、PE投资等对医疗设施的投入。此外,外资背景的医院已经观望中国市场十年了,一直在考虑是否进入。最后,还有互联网医疗,包括网络医院等医疗APP服务等等。简单的来说,目前的医疗设施分为这四种类型,一些新的模式都还在摸索之中。

根据2012年的统计资料,我国的医疗卫生机构的数量在减少,但是床位数在增长(图2)。为什么是这样的情况呢?大型国有公立医院的床位数疾速扩张,小型机构不断萎缩,所以造成医疗机构数量减少的同时床位在增加。此外,我们的医疗费用占GDP的比例也是偏低的,只占到5.1%(图3)。一般来说6.2%到8.1%被认为是较好的,发达国家通常是8.1%。

图2 2011-2012年度变化,医疗卫生机构数量降低

图3 我国卫生费用占GDP比例

总的来说,老龄化对医疗设计有非常大的影响,为什么这么说?一方面是老龄化的问题,另一方面老人去医院消费是平常人的五倍。从机构上来说,老年医疗机构目前的边界比较模糊,这是正在探索的一个课题。老年医学主要关注老年人的整体健康状态,要求对现有的医疗设施做适老化的改造。我们现在很多医院能不能适应老年人看病?面临老龄化社会,为老年人改造医院是一个巨大的需求。

二、老年医疗机构系统的建立

目前我们的老年医疗机构,一类是卫生系统所属,另一类是民政系统所属。前者面向的是从健康老人到生病的老人,后者面向的是从生病的人群到生病的老人。老人疾病治疗主要有三类:第一类是长期休养的慢性治疗;第二类是治疗阶段结束后的康复理疗,比如说牵引和老年痴呆的大脑训练;第三个是紧接救治的突发疾病。三类医疗有不同分类体系来满足它,才能符合要求。

老年医疗机构应该是以疗养、康复、救治功能为一体的模式,但是实际上比较困难。因为康复疗养住院日比较长,而急症的治疗平均住院日很短,国内是9.6天,美国是4.8天。但是老年病不一样,住两三个月都是短的,这个怎么平衡?时间怎么控制?国外医疗机构适应老年人疾病已经形成了一套比较有效的机制,各类型医院业务分工明确,走差异化路线,老年医疗机构侧重慢性疾病治疗和长期护理。

三、老年性疾病治疗需求

老年人往往处于疾病的慢性过程或功能受损的持续状态下,因此对各种保健、康复和生活照料有大量需求。老年人的生理和患病特点,决定了其对医疗卫生服务有较高的需求。目前在医疗系统内普遍缺少训练有素的老年病学医护人员,医疗机构过分重视急性病人的医疗护理,忽视慢性病人的照顾,这已成为老龄化社会面临的主要医疗问题之一。此外,从家庭角度来看,我们现在的老人抚养比也在下降(图4),这就从双方面造成了很大的困难。所以,从老年性疾病治疗需求分析来说,各级医院需要有一个家庭康复、治疗组合需求的模式。

图4 中国人口年龄结构与抚养比(单位:万人)

凯恩(Kane)认为,长期照护是指“为缺少某些自我看护能力的人在健康、个人看护及社会需求方面提供的各种服务”。长期照护的目标是整合健康照顾和日常生活人物的帮助,长时期满足社会、环境和医疗的需求。老年人长期照护是老年人由于其生理、心理受损,生活不能自理,因而在一个相对较长的时期,甚至在生命存续期内都需要他人给予的各种帮助的总称。主要内容包括日常生活照料、医疗护理照料(包括在医院临床护理、愈后的医疗护理、康复护理和训练)等。

长期照护可以分为三种类型:

家庭照护:家庭照护是老年人长期照护的传统模式,即为老年人居住在家中,自我照料,或者由老人配偶、子女、亲戚进行必要的生活照料。

集中机构照护:老年人在专业的老年人长期照护机构或场所中,集中接受照护服务。集中机构照护的形式有很多,较为常见的有老年公寓、团体之家、日间照料中心、护理院、临终关怀机构等。

社区照护:提供适当程度的干预和支持,以使人们能获得最大的自主性,且掌握自己的生活。为给老人提供服务居家照顾,包括专业社工服务、送餐服务、社区老年活动中心、老年互助团体等。

社区照护更能适应东方文化下的“孝道”观念,但如何操作存在很大的障碍。主要问题是缺乏制度性保障机制,缺乏经济性激励机制,以及中国薄弱的社区文化基础。

四、老年医疗设施设计策略及北京老年医院

老年医院设计是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结合,采用定量+定性的方式,是规划学、建筑学、心理学、老年学、医学等多领域的跨学科研究。从设计上来说,第一个是规划层面上的策略,对整个老年医疗机构和福利机构总体的布局研究。第二点是在建筑层面的,如何设计一个好的老年医疗设施,关注于老年人的体验。

接下来介绍一个案例,北京老年医院。我们的设计中有几点想法,首先,对老年病人来讲阳光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因素,阳光照进房间给人心情上的感受和给你战胜疾病的信心,和整天见不到太阳的阴暗环境差别很大。所以我们就做了这样的布局,使所有的房间不同时间内都有见到阳光的一刻,因此形成了八角的形状布局(图5)。此外,建筑风格上我们希望贴近住宅,而不是冷冰冰的医院。因为老人在这里要住的时间很长,因此我们希望这里在细节上有家居的感觉。

图5 北京老年医院

设计中有很多细节要求,病人、探视、陪护人有不同的要求,医生、护士、技师有不同的要求,服务支持和后期部门都有不同的要求。这些要求有些是关联的,有些是矛盾的。我们通过一个详细的分析,通过一些表格与院方交流来确定选择和优先等级。

基于老年人的各种特点和要求,我们设计了健身活动区、交流休闲区、安静休息区、循环散步道(图6)。其中有很多细节,比如,餐厅的桌椅位置不能改变,循环散步道不能有端头路,花池不能太高,否则坐轮椅的人触摸不到植物,等等。内部的空间需要有一种清晰、亲切的颜色,因为老年人对色觉退化对颜色不敏感,标识必须清楚。

图6 北京老年医院外部空间环境

医疗空间我们提倡一站式的中心化布局,挂号、看病、验血都在一个小的区域内完成,还有超声检查、血液透析、CT和中心检验等等。医疗空间为什么做成这么一个形状呢?每一个房间实际上有四个病床,这也是借鉴了国外的经验,结合中国的具体情况设计的。每个病人都能有自己的视野比较重要,因此每个床位都有自己的外窗,所以形成这么一个八角形平面。缺点是占的面比较宽,不够经济(图7、8)。

图7 北京老年医院医疗空间

护士站与床位的距离要求是30m。英国有这样的研究,这个距离每增长一米就会造成更多的医疗失误,带来错过救治时间、看护态度等等的问题。还有一个是卫生间设在病房里面还是在外面?我们有两种病房,一种卫生间是在里面,一种在外面。这与不同疾病以及不同状态的老人有关系,能够自理的在病房入厕,不能自理的需要出来。

图8 北京老年医院病房

其他还有很多安全设计、无障碍设计,以及医疗设备的细节。比如用坡道代替台阶,扶手的细节安全设计,马桶的扶手按钮和呼叫功能。还有护理洗浴的天轨系统,将行动不便的老人吊起来去洗澡,然后再送回来。

一期完成之后院长提出了新的要求,老年人要有一个晒太阳的大院子,所以我们又在这里设计了三个大院。院子南边开口可以透风,北边封死减少北风,院子内会一直有阳光。

来源:THAD清华建筑设计院

作者:刘玉龙 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副院长、副总建筑师

养老设施居室设计中的那些“坑”,一定要走出来!

看看国外的养老设施居室设计,涨姿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