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逸夫医院下沙院区遵循一切以病人为中心,现代与传统相结合的设计理念,注重人、建筑、环境的和谐统一,整体轮廓像跳动的生命电波,体现了医院让生命不息的神圣使命。通过吸收整合高科技手段,实现医院现代化管理,为病人创造便捷、舒适的医疗环境。
项目概况
杭州市下沙医院是杭州市政府斥资9.8亿元兴建的集临床、教学、科研、预防等功能于一体的现代化三级甲等综合性医院。医院地理位置及周边环境十分优越,其南面为宽阔的艮山东路,是联接下沙经济开发区和杭州主城区的重要纽带,南望钱塘江,北眺金沙湖,东枕幸福河,卓越的地理位置,宜人的地理环境,为创造现代化的花园式医院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有利条件,见图1。
图1 鸟瞰图
医院项目占地面积13.07h㎡,总建筑面积17.57万㎡,设床位1200床(含VIP床位200床),其中医疗综合楼建筑面积14.3万㎡,裙房4层,主楼23层。根据邵逸夫医院的管理模式,全面引入JCI的国际核心标准,在设计时充分考虑门诊不输液、一人一诊室、无痛医院、全院不加床等优质的人性化设计理念,同时设置了多学科的综合诊疗医学模式。项目于2008年3月奠基,2013年5月建成并投入使用。
设计原则与理念
(一)以人为本、注重细节
创造安全、舒适、优美、便捷的工作与就医以体现建筑规划设计对病人、家属及医技人互文关怀。
(二)基于“四节一环保”
节能、节地、节水、节材的可持续发展设计理念,为医院将来的发展预留了一定的空间,同时为医院的使用及降低维护成本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三)引入“医疗街”的设计模式
采用“鱼骨式”空间构架,组织清晰的交通流线,建立合理的功能关系,将门诊急诊、医技、住院等医疗空间通过“医疗街”进行串联,形成结构简洁、功能明晰、使用便捷的医疗建筑综合体。
(四)注重立面地域特性
本项目充分挖掘地域特质,突出建筑创作的建筑文脉与地方特色。强调建筑体块对比与穿插,形成了具有雕塑感的建筑形体,从而产生独特的富有节奏感的建筑个性,运用体现水墨韵味的色调和丰富的灰色系作为建筑的主要色彩,引入灰空问,使其与建筑互相穿插、融合,形成特色鲜明、空间形态丰富的现代医院建筑形象。见图2。
图2 艮山东路主入口立面
总平面规划
本项目根据用地特点,以南苑路为界把地块分为南、北两大功能区,南区为医疗区,北区为行政、科研、后勤保障区。
(一)总体布局
医疗综合楼设门诊、急诊、医技、病房等功能区。该地块呈矩形,东西面宽、南北向窄,因此设计将串联各功能区的医疗主街东西向布置,同时将医疗综合楼尽量靠场地西侧布置,以留出南侧主入口广场和东侧中心绿地及今后发展的空间。
行政科研后勤保障区内设行政科研楼及健康产业区,楼内设置行政、教学科研、厨房、餐厅及值班公寓等用房,并通过地面及地下8m宽、120m长的大通道与医疗综合楼紧密相连。
(二)交通组织
明确组织各主要流线,洁污出人口严格按规范设置,内部人流、物流及车流的洁污路线均设独立的通道和出入口。医院主人口设于城市主干道艮山东路上,充分利用城市道路界面,医疗综合楼南侧设院前集散广场,传染科入口、门诊入口、急诊人口、急救入口和住院入口自西向东依次展开,VIP病区人口设在环境幽静的东北侧,各出入口之间通过场地内环线与主干道相联接,在主入口处结合地形设机动车和非机动车停车场,医疗综合楼及行政科研楼地下室均设机械式停车库,整个场地交通流线顺畅,车辆遵循右进右出的原则,体现了车流在外、人流在内的交通流线特点。
(三)园林景观
立足于风景优美、人文荟萃的历史文化名城杭州,充分考虑并利用基地周围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将基地景观设计纳入周边的大环境中,设计中结合建筑设计,引入幸福河,配以亲水平台、小桥、曲廊等景观,营造丰富的多层次的江南园林景观意境,以凸显自然山水、诗意杭州的地域特色,延续杭州悠久的历史文脉。见图3。
图3 东侧幸福河室外景观
医疗综合楼的建筑设计
(一)平面空间格局
平面设计贯彻“鱼骨式”空间的设计理念,将各功能分区组合成一个有机整体,把医院复杂的功能流线分开,实现医患分流、沽污分流、人车分流,克服了传统迷宫式布局的缺憾,营造有序的诊疗环境,同时利用东西向“医疗街”的简明性实现内部空间的易识别性,并形成整体交通核心。各功能区按资源共享的原则,根据医疗流程设计为既互相独立,又紧凑联系的综合体。
(二)医疗功能分区
医疗综合楼由门诊中心、急诊中心、医技中心、住院中心等组成,各功能区通过东西向医疗主街联
系成有机整体。
门诊部首层设门诊大厅、集中自助挂号及人工收费、中西药房等;2~4层围绕中庭设门诊各科室及挂号收费。
门诊大厅以宏伟的钱江潮为主题,极具视觉冲击(图4),宽敞大气的医疗主街加强了内部空间流线的识别性,风格多变的门诊诊疗区充满了艺术气息,温馨私密的诊疗空间体现了人文关怀(图5)。
图4 门诊大厅
图5 口腔诊室
各类设施都散发出医院人性化、多元化的人文气息,为病人和医务人员提供安全、舒适、便捷、关爱的诊疗环境。
医技中心位于医疗综合楼中央,1层设急诊中心和急救中心,与门诊人流及车流互不干扰,急救入口设单独通道直达抢救室和应急手术室,并通过专用电梯与上部放射科中心和手术中心的联系,以赢得宝贵的抢救生命的时间,充分体现了现代医院的急救理念。
2层设影像中心,在急诊部上方,分别通过医疗街与门诊部、住院部相联系,病人通道与工作人员通道分开,使病人享有良好的候诊环境,医务人员的工作区也相对独立。
3层设功能检查、检验中心、内镜中心,各区域内洁、污分流,医、患流线清晰,分区明确。4层设置手术中心及监护中心、病理科,保证三者联系方便,手术中心采用三通道布局,确保清洁通道与污染通道分开设置,便于洁污分流。
住院中心:5~20层为病房标准层,每层设两个病区,每个病区40张床位,医护工作区设置北侧,可以遥望金沙湖,病房区设置在朝向与景观较好的南侧,同时远眺钱江潮,每个病房均设医护洗手盆,方便医护人员诊疗操作后洗手,也避免交叉感染(图6)。
图6 标准病房
病房主要交通核心位于两个病区中部,医护人员与病患电梯分别设置,实现医患分流,互不干扰,病区之间设置宽敞明亮的活动室,供病人活动、交流和接待探视亲友。
护士站靠近主要交通核心布置,最大限度缩短了护理流线,也方便护士站对进出人员的管理,每层病房以3人间和2人间为主,另设少量的单人间;21~23层设VIP病区,并设单独出入口及专用电梯,病房以2人间和单人间为主,并设有套间,以满足不同患者的医疗需求。
(三)智能信息与节能
建设智能化信息系统,打造国内领先、国际一流的现代化数字医院。设全球同步的远程会诊中心、通过视频与国际著名的医疗机构紧密合作,为病人提供优质、高效、具备国际水准的医疗服务。设置先进的轨道小车式物流系统(图7),它具有较大容积和装载重量、较快的传输速度、多辆小车可同时传输,以及高效、可靠、安全、低噪音等特点。
图7 轨道小车式物流系统
另外,医院采用了节能控制领域的高科技产品冰蓄冷中央空调系统、大大降低了国家电网高峰时段空调用电负荷及空调系统装机容量,当蓄冰量无法满足使用时,制冷机组同样能保持高效率运行,从而最大限度地降低空调系统能耗。外墙窗户与幕墙采用固定百叶的遮阳设计。绿化浇灌采用中水回收系统。病房及诊室的空调器回风口设置电子空气净化器装置。
(四)建筑风格与立面造型
作为连接杭州老城区与下沙新城交通纽带上的重要节点,下沙医院这一大型的医疗建筑综合体演绎着传承与创新的命题。设计中通过体块的对比、穿插转折等处理手法,体现建筑的雕塑感。建筑立面以深灰色的糙面花岗石与浅灰色的光面花岗石相结合,缀以凹凸窗等形式,着力表现水墨江南的清新与含蓄。立面体型的跳跃或转折,隐喻着生命生生不息的心律,也时刻昭示着医者仁心的神圣职责。见图8。
图8 艮山东路正立面
设计之初,项目组确立了体现“杭州特质,回归医疗本源”作为核心思想,通过总体设计,使设计理念一脉相承地得以执行。通过精心设计,精准施工,精致管理,呈现出医院的杭州特色,流程便捷,尺度宜人,空间雅致,细节丰富,从建设之初至投人使用有上百家省内外的医院前来参观考察,得到了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