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北院是上海市卫生发展规划“5+3+1”项目中5家市级三甲医院之一,位于宝山区顾村镇,南邻城市“绿肺”顾村公园。在项目必须满足统一建设标准的要求下,设计师力求构建满足医院运行需求、集功能性和灵活性于一体的生态式花园医院。同时,作为百年医院品牌在上海近郊的新院,传承华山特色并提供全方位基础医疗服务,使本项目的设计从一开始就具有不同的定位。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北院全景图

项目名称: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北院

业 主: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

建设地点:上海市宝山区顾村

设计单位:上海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用地面积:9.85h㎡

建筑面积:7.22万㎡

手术室数量:15间

病床数量:600床

结构形式:钢筋混凝土框架—剪力墙

建筑层数:10层

设计总负责:唐茜嵘

建筑专业:钟璐

结构专业:周宇庆

设备专业:孙刚,施辛建,沈培华

施工单位:中建八局

建成时间:2012年

图纸版权:上海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可持续的灵活配置中体现专业特色

医院设计的挑战来自于满足无法预测的发展使用需求,总体布局和单体设计需要充分考虑改扩建的可能性以及减少启动和运行费用。总体布局结合基地情况,分为门急诊医技区、住院区、感染区、行政科研区4部分。

设计效果图

(一)生长式建筑布局

根据各功能区的发展预期,建筑采用生长式布局方式,预留各区域建筑从内到外扩建的可能性,以几何形态组合的集中式的建筑布局,使整体医疗功能紧凑、合理。医技部作为核心,为门诊区、住院区、急诊急救区提供有利的技术支持,资源集约化。

580床的住院楼设置于门诊医技楼北侧,横向的两单元采用板式布局,形成展开的空间界面以争取最大的采光面,使每间病房均可一览顾村公园的全景,同时,整个舒展的形态呈现出欢迎的亲和形象。20床的传染病楼位于基地西北角,独立成区。

行政综合楼在基地东北侧。基地设置类环形道路,各功能出入口广场置于纵、横轴节点处,自然形成功能和景观相融的景致。

总平面

(二)最大化空间利用

设计始终贯彻在样板化设计中体现华山医院的医疗专业特色、在投资造价和建设规模有限的条件下充分运用有限资源创造最大化效益的原则。

门诊部绝大部分诊疗用房有直接的自然采光和通风,每两组门诊单元之间设置景观与通风走廊,有效降低运营成本;分层设置挂号及收费,采取模块化布局和全科性单人诊室,可根据需要灵活分配,同时为医院更新改造、发展留有最大可能。

急诊区域设急诊、急救、留院观察三区,同时通过绿色通道及电梯与四层手术室便捷相通;医技部各层功能明确,互不干扰,四层为手术中心,日间手术与中心手术部同层布置,达到最大限度的资源共享。

住院部共设14个护理单元,除儿童、产科、血液层流病房特殊设置外,采用全科病房的设计模式,使医院病房的安排可以真正做到按需分配,满足最大适用性需求。

住院楼

门诊大厅

(三)集约化满足需求

设计从最初到实施全过程听取了管理者、医生、护士乃至患者的多方意见,并针对华山医院的几个重点专业学科进行了专项分析和特色体现。针对皮肤科解决人流量大、就医时间短的特点,在门诊设立专门区域,接近内科等通用全科区域,可按需调节、变换开诊范围,同时配套专门的实验区域临近门诊治疗区,方便皮肤科医生将实验和临床更有效结合。

手术区根据华山医院脑外科权威的特点,打造几间尖端的手术室,同时和 ICU 设内部专用通道便捷联系,使术后转移监护更安全、高效。传染楼清污分区和清污走道结合设置,根据流程特点为国内传染科顶尖专家量身定制,大到特色空间小到物品传递、器械配置均体现专家级、科学性。

以生态性设计营造自然环境促进康复治疗

循证设计在医院设计中已被大量尝试实践。华山医院北院从设计最初就充分利用基地特色、周边环境,加强景观和环境空间的打造,将自然引入治疗中。医院不再是单纯看病、治疗的场所,而成为具有艺术性、交流性的促进康复的综合体。

(一)整体

建筑、室内、景观、灯光采用整体化设计,使项目生态性疗愈空间及环境的塑造得到全过程、一体化实现。利用贴邻顾村公园的环境优势,将医院视作公园的延伸,让患者和工作人员有置身公园的感觉。

门诊候诊

二次候诊

急诊留观

急诊区护士站

手术室走廊

(二)交通

地面上尽量减少车流的干扰,将其限制在可控区域内,并利用景观设计形成明显导向和限定。医院物流利用地下空间,下沉式物流服务广场的设置给人以整个建筑均设置在地面以上的错觉,隐蔽式的室外卸货区不经意间形成叠错的地形,因势造景,加之自然采光和通风,宛如天成。

(三)采光

建筑布局模式充分考虑医院建筑内部空间对自然采光的要求,设一纵两横3条轴线。纵向医疗主轴将各主要医疗功能串联起来;门诊和医技间的横向交通主轴形成水平、立体交通骨架;住院和医技间的横向景观绿轴将绿色、日光渗透进室内。

(四)中庭

纵横轴线交点处设有3个主中庭:动态中庭,为门诊出入口处的两层通高共享中厅,布置于建筑南面纵轴线上,是门诊人流进入的交通枢纽;静态中庭,为设置于横向交通主轴处的医疗等候共享绿化中庭,两侧设置门诊和医技等候区,纵、横轴线节点处布置有垂直交通,当阳光从天窗上洒下,人们已不知置身在室内还是室外;绿色开放中庭,为沿横向景观绿轴于住院楼和医技楼中间设置花园中庭,靠西侧部分跌落至地下一层,为地下后勤服务区提供日光和绿意。除此之外,还在门诊设置了3个室外庭院。

(五)休息空间

在内部不同功能区联系节点或交通轴线沿线点缀室内的休憩空间,不仅为病患也为医护工作者提供了随时可以感受自然的舒适环境,促进身体康复和精力恢复。

(六)节能

项目以清洁能源天然气作为原料,利用燃气内燃机作为发电设备,发电后产生的烟气经换热器交换后制备热水。通过能源的梯级利用提高能源的总体利用率,同时运用较先进的分布式供能系统,减少外网用电量。这一系列技术,减少了排放和对周边环境的不利影响。

一层平面

二层平面

三层平面

住院部标准层平面

住院部一层平面

外观特色设计和色彩模型体系

华山医院是中国第一家国际红十字会医院,其历史的悠久从总院保留的旧址可见一斑。宝山区周边建筑多为新古典主义风格,因此本项目建筑立面采用了古典建筑的一些元素,整体色彩则取用与华山医院总院和东院同色系的暖红砖色,既取同宗一脉之境,又与周边环境有机融合。

住院与门诊医技楼的连廊

室内设计的主色系与外部的暖红色呼应并引入色彩模型体系,根据功能类型在整个建筑内设立了5个主色彩模型,分别对应护士台及问询处、交通电梯空间、消防疏散楼梯出入口、辅助后勤空间、检查治疗空间。应用色彩模型体系的墙面、门、家具、标识提高了空间的识别性,同时也增加了空间体验的趣味性。在一些特别功能区,按照病患的特点,采用了有针对性的室内设计,比如儿科病房明亮的色彩搭配和地面拼花、门扇的设计,给小患者增添了许多乐趣。

来源:上海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延伸阅读:

综合医院康复医学科的建设与管理全过程,get起!

三甲医院康复医学科的建设,西安唐都医院这样做

一图读懂中国放射科人员及设备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