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互联网金融、互联网医疗、互联网教育、互联网交通等一大批“互联网+XX传统行业”如火如荼地发展,传统行业依托互联网带动了相关产业线上与线下的融合发展,互联网与各种传统行业融合发展,培育起来的新兴业态起到“1+1>2”的作用,“互联网+”与养老相结合存在巨大发展空间。

“互联网+养老”模式以老年人的养老服务需求为导向,以市场化方式将养老服务产业与互联网结合起来,充分利用互联网的交互性与反馈性,依靠互联网重视用户体验的特性,为更多的老年人提供定制化、智能化的养老服务。同时,依托大数据信息处理与分析功能,释放消费潜力,创造养老服务产业新的盈利点。

“互联网+养老”模式的三大版块

1. 智能设备

主要分为两大类:一是可穿戴的智能终端设备,包括智能手环、健康管理服务设备、智能防走失定位等多种终端设备。其中,监测人体健康信息的可穿戴智能终端设备应用广泛,尤其是为老年人提供健康管理、远程监测的设备深受老年人喜爱,所占市场份额最大。以智能健康手环为例,老年人成为终端用户,在外出时可随时随地享受其求助、检测自身健康数值、实时跟踪轨迹等功能。老年人只需每日佩戴操作简单的智能手环,便可以在全程语音提示下完成对脉搏、心跳、血压、血糖等基本项目的测量。其结果将自动上传给预设的线上服务软件与平台,相关数据将作为对老年人进行健康干预管理的科学依据,相关机构会及时向老年人发布健康预警信息。

二是提供养老服务的智能家居设备,包括智能家电、智能居家管理系统、一键紧急呼叫器、智能座机、陪护机器人、居家防盗红外探测、煤气探测设备等。

▽ “互联网+养老”模式结构图

2. 线上服务软件与平台

线上服务软件与平台是“互联网+养老”模式中充分利用互联网信息传播功能整合数字化资源的一环,也是衔接智能设备与线下服务圈的枢纽。

(1)与医疗机构平台合作,逐步发展成为“护联网”。

养老服务信息平台与医疗机构信息平台对接后,可弥补传统医疗资源对老年人特殊关照方面的不足。一是利用平台在常态下对老年人身体健康情况进行监测;二是利用平台在身体异常时及时对老年人实施治疗。

(2)与社区服务平台对接,发展成为“助联网”。

社区服务站与社区生活服务中心具有整合商业服务信息的功能,将养老服务信息平台与社区服务平台对接,集约零散分布的商品服务、社区政务服务、预约居家养老服务、网上购物、查询服务等,在服务内容全覆盖的基础上发挥平台的聚集效应。

(3)调度中心成为养老服务信息平台的“指挥棒”。

调度中心借助移动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及大数据,在养老服务信息平台中扮演协调者的角色。

3. 线下服务圈

在“互联网+养老”模式中,若只有“互联网+”而没有线下服务行业与各实体服务门店的支持,便无法实现养老服务有效供给,线下服务圈是提供各类服务的最终落地环节。传统养老服务业及相关产业均能嵌入“互联网+养老”模式之中,通过线上发展带动线下传统养老服务业的转型与升级。

“互联网+养老”模式发展的现实困境

(一)智能设备的开发应用难以跨越“银色数字鸿沟”

现阶段智能设备的开发应用遇到层层阻碍,开发的局限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一是智能设备的类型较为单一;二是市场上可穿戴设备与理想中的产品仍有不小差距;三是缺乏对“大智能设备圈”的开发。

(二)信息安全堪忧,大数据驱动养老服务的功能尚未有效发挥

因数据分析处理能力的欠缺,采集的信息缺乏科学有效的整合与挖掘,服务供给方仍无法针对老年人不同的生活习惯、需求习惯、身体状况制定出个性化养老服务方案,数据的使用更多停留在表面的反馈需求与传达需求,无法最大化地利用数据价值,发展数据共享举步维艰。目前大数据驱动养老服务的功能尚未有效发挥,可以预见在未来大量的平台间不断对接后,梳理与分析庞杂数据的前景将更令人担忧。

(三)线上平台监管与线下服务跟踪的双重缺失

在现阶段“互联网+养老”模式开发中,养老服务线上平台呈现出“繁花似锦”的景象,吸引了社会资本、投资主体、人力资本等多方资源,但对各类平台的监管与引导相对滞后。从线上平台的宏观发展层面来看,存在功能重叠、作用相似、服务范围交叉等现象;从各线上平台自身微观发展的角度来看,由于相关政府部门尚未制定出平台如何承接部分政府服务的监管办法,线上养老服务信息平台几乎都缺少对平台加盟商的监管,缺乏对庞大信息及数据的科学管理,对线上平台与线下服务圈的科学链接程序缺少规范化要求,特别是线上平台监管的缺失大大阻碍了“互联网+养老”模式的发展。

(四)政策滞后使养老服务供给方各自为政

现阶段我国制订有关养老服务标准的政策文件数量不多,已出台与养老服务相关的文件多为建设性意见,对实施养老服务的指导作用有限。由于缺乏规范的统一标准,在智慧养老的实践过程中,众多养老服务提供者在提供相应的养老服务时自成一派,智慧养老的服务质量参差不齐。

“互联网+养老”模式发展的破解之道

(一)鼓励社会力量开发推广“大智能设备圈”

未来社会力量积极开发“大智能设备圈”将使智能化养老成为可能。一方面,调整性地开发针对居家老人、自理老人群体的可移动智能终端设备:其优势功能应定位在尊重老年人群体生活习惯的基础上积极开发“无感”设备,使其成为人体自然器官的有力补充。在充分考虑目标顾客身体状况、传统习惯与接受新鲜事物能力的前提下,智能终端设备在短期内仍会占有一定的市场份额。另一方面,侧重开发针对不能自理、半自理老年人的通用型大智能设备:着重开发具有较强人性化设计的助餐、助浴、助行、助急等智能设备,填补目前智能设备在此领域的空白,解决生活有障碍老年人的基本生活问题,依靠设备提供的辅助式服务实现老年人晚年有尊严的生活,减轻照护人员的工作强度。

(二)促进医疗、康复、保健行业与“互联网+养老”融合发展

目前,利用智能终端设备对老年人的健康数据进行实时、不间断、完整时间内收集,得到的大数据主要传送至养老服务信息平台、老年人及其赡养人,而医疗保健机构应在下一阶段利用大数据积极融入“互联网+养老”模式:

一是运用健康评估方案对老年人实施以数据为基准的医疗服务。养老服务信息平台将零散的小数据整合成具有智慧作用的大数据,依据搜集到的健康数据为每位上传信息的老人做出健康评估方案并定期传送给医疗机构,建立起养老机构、线上服务平台、智能软件与各类医疗机构的长效合作机制,通过健康评估方案与医疗机构病例管理系统的互通互联,发挥数据资源的共享作用,方便老年人在就医时将日常身体健康状况第一时间呈现给医生,为医生诊断提供科学有效的参考数据。

二是依靠数据驱动服务的功能,以前瞻性服务引领需求。统计分析后的大数据应在符合数据安全性的前提下筛选并传送给康复、保健机构,带动其进入养老服务产业,成为养老服务领域中的新经济增长点,相关机构将数据反映出的特性化需求内生为定制化的康复及保健服务,从被动提供服务转化为主动寻找服务,帮助老年人提早发现身体健康预警信号,减少重大疾病的发生率。

(三)完善并规范社区的信息化养老服务设施

按照目前我国提出的“9073”养老格局,90%的老年人依靠居家养老,7%的老年人依靠社区养老,3%的老年人依靠机构养老。依靠社区力量,可使占总量高达97%的居家养老与社区养老的老年人享受到社区提供的家政、送餐、生活照料等养老服务。因此,未来“互联网+养老”模式的发展无法摆脱社区对这一庞大群体的服务辐射,社区完善的信息化养老服务设施是现代智能化养老的关键性硬件。

“互联网+养老”模式在社区层面发展的第一阶段应是建设社区信息化养老服务设施。社区的信息化养老服务设施不仅包括社区商业服务信息平台、社区养老信息服务平台,还包括与各大平台联网的康复器材、配有智能设备的日间照料中心、社区智慧医疗系统等。通过完善信息化养老服务设施,一是可在社区政务、社区公共服务等方面为老年人打通“绿色通道”,帮助老年人运用现代化通讯及信息技术交互式参与社区管理;二是使老年人在社区层面便能方便快捷地享受生活照料、家政服务、健康管理、精神慰藉、文化娱乐、商品服务、政务服务等全方位的为老服务。

此外,第二阶段应是社区信息化养老服务设施的标准化与规范化建设。通过第一阶段各社区的分散式探索,总结出可以复制推广的建设方案,吸引一大批社会企业与资本进入养老服务产业,带动相关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最终,将社区视为居家养老——“小家”与社区养老——“大家”的集结地,充分发挥社区服务集成中心的作用,让老年人从依靠传统“小家”到依赖“大家”,发挥智慧社区的功能,使养老服务触角从“大家”延伸至“小家”,让个性化与交互式的体验最先在社区层面实现。

(四)发挥政府引导作用,整合碎片化的“互联网+养老”政策体系

在宏观层面,政府在“互联网+养老”模式发展初期需要完成由“主导”向“引领”的蜕变。从微观层面,政府促进模式从零散式的碎片化走向协同统一:一方面,搭建“大型综合公共信息平台”,打破养老服务信息平台的零散化局面。“大型综合公共信息平台”是在每个市(州)建立一个涵盖所有子平台的大综合平台,按照行政区划将辖区内各种与养老服务相关的平台均视为子平台,用户不仅可通过综合平台查看任意子平台上的各类服务信息,更可利用搜索引擎,按照希望获取的具体服务类别及内容对各子平台进行筛选,比对出适宜的线上服务平台及线下服务圈。引入“大型综合公共信息平台”,要求所有平台打破壁垒分割,形成有效的深度连接,实现信息资源的一体化和立体化,不再出现“信息孤岛”。



筑医台资讯编辑出品

延伸阅读:

牛了!实例讲解综合医院门诊 “一站式”设计

看看别人家的CSSD是怎么做的——四川巴中人民医院CSS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