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位于广州解放北路与广园路交汇处,主入口位于解放北路。新门诊综合楼规划用地为19396.7㎡,呈南北窄长方形。医院通过投标取得了该建筑的设计权,原建筑方案为面向马路展开双臂的弧形大楼,气势磅礴,但大部分房间为东西朝向,不够理想,经过一年多的修改、论证,再修改,敲定了最终的方案,并顺利地进行了施工图设计,进入施工阶段。

夜景鸟瞰图

该门诊楼是一栋层不含设备转换层的高层门诊综合楼,由2层地下车库(含设备用房)及7层门诊裙楼、8-13层住院楼组成。总建筑面积56216.8㎡。医院规模日门诊量为8000人,住院总病床数为125床。

设计理念

(一)人本化

遵循“以人为本”、以“病人为中心”的原则。随着人工智能系统及高科技技术的应用,医疗效果及人类的健康水平得到提高,但也使医疗失去了人性情感,我们为了给患者和医生创造最便利、舒适、人性化的医疗环境,将医院建筑空间及细部设计进行园林化、艺术化的处理,柔化高技术、渗入人情味。

(二)生态化

“绿色医院”。创造天然、无害的绿色医疗环境和良好的室内外自然生态绿化。重视自然采光、通风和天然建筑材料的利用,山、石、林、泉、阳光、雨露能使万物欣荣、生机和畅,是养生健体的宝贵资源,在设计中将突出环境特色,创造与自然共生的绿色医院。

(三)高效化

信息技术的发展,也促进了就诊模式的更新,计算机管理的引进、电脑排号、电子记帐、电脑传递检测信息等先进手段可以清除挂号处、取药处的长龙,减少工作人员繁重、重复的工作以及病人的盲目奔波,还可利用自动式电脑终端介绍医院特色、软硬件设施等,树立医院形象,改善与外界的沟通。合理布局医院内各大块功能分区,流线便捷,减少交叉,服务半径均匀,也是达到高效化现代医院的重要手段。

图1  总体图

总体布局

由于主入口必须设于解放北路,因而建筑整体尽可能靠近东面红线布置,使西面留出宽敞的入口广场空间。整栋建筑北高南低,北面与现有5层住院楼间距62.08m,设连廊与它相连,南面与用地红线间距28.23m,西面与用地红线间距28.60m,东面与现有5层药剂楼间距14.85m,做到节约用地,布局紧凑,交通便捷,管理方便,有完整的集中绿地。

整栋建筑西面设置门诊、急诊人员主出入口各1个;东北角设住院部出入口,并于东北角设连廊与北面现有5层住院部相连;东面设急诊辅助出入口;东南角及西北角各设1个污物出口;地下车库出、入口分别设于建筑物的西南面和西北面。

建筑物周边设环形消防通道,入口广场设自行车停放场,可有效地引导院内行驶的车流,保证外来车辆能够快捷方便地停放,以保证院内环境的安静和行人的安全。交通流线简明顺畅 利于消防疏散。院内绿地由北面组团和东北面组团构成,这部分绿化主要以大片草坪、低矮的观赏性灌木为主,点缀常绿乔木,形成开敞的绿化景观,在东面用地边界处种植较为高大的常绿乔木,形成与东面民居的隔离,入口广场绿地主要以大片植草砖坪及种植高大棕榈科植物为主。

图2  总平面图

平面功能设计

医院功能比较复杂,因此分区合理,流线清晰,洁污分流,避免交叉感染极为重要。受用地的限制,该平面采用集中式设计,从北到南四横条式布局,结合东西两面的围合,形成三个采光井庭园,较好地解决了大部分功能房间的采光与通风,并通过采光井庭园,将绿化引入了室内,提高了建筑内部的环境质量。

建筑物首层至七层每层约4170㎡,为各科门诊用房:首层主要是急诊、挂号收费、药房和中庭等,中庭面积为525㎡,以中庭组合空间,顶部光棚设于三层天面,引入绿化更是增添了空间的造型元素,使中庭获得变化丰富、敞朗的空间,成为一个环境优美的分流大厅及挂号、收费等候区,加上北面中西药房的候药大厅与之连成一体,更加大了空间的尺度,为患者在紧张的就医过程中带给舒缓、清新的空气。

在中庭可通过两部自动扶梯,四部病床电梯,两个楼梯到达楼上各层的交通大厅;急诊入口设在首层西面靠南部,设置了挂号、收费、护士站、急诊补液、检查室、抢救室和手术室等,其留观病房及急诊值班医生休息室设在急诊的楼上,与急诊联系紧密方便,容易管理。二至七层为各科功能用房。

各楼层交通大厅将门诊楼平面分成南北两个大诊区,路线简洁明晰,除了交通大厅的垂直交通外,两个大诊区共有5个楼梯,三部病床电梯作垂直交通,每个诊区又设1~2个分诊区,各自拥有独立的楼梯出入口及病床电梯,互不交叉。

各层诊室以两人诊室为主,面积满足教授带教的要求。各分诊区设有分诊候诊区,候诊区位于门诊楼的东面,开敞的条形连通候诊、交通区域,活跃了医院内部空间,改善了庭院空间组织交通的不明确性的弊端。

通过大玻璃窗得到明亮的自然采光,为患者在候诊过程中,带来清新的空气,舒缓心情,在候诊区的病人,经叫号再到各诊室就诊或二次候诊廊候诊。在每层的西北角和东南角各设一部污物电梯将污物运送到地下一层的污物间集中临时存放,每天限时运出,使洁污分流。

建筑北面8层至12层为住院部,总床数为125床。每层一个护理单元,约2260㎡,主要出入口及垂直交通设于建筑东北角,从首层可直达8至13层。每层设有 部病床电梯,4个楼梯,在西北角的走廊尽端设有1部污梯。每个护理单元设二房一厅、一房一厅单人套间等高级病房24床, 1间豪华套房。

建筑物西南面和西北面设地下车库出、入口,两层地下室平时作为汽车库、摩托车库及设备用房,层高5m,考虑双层机械停车,可停放177辆汽车,摩托车库面积为1541㎡,属Ⅱ类停车库;地下室负二层战时作为急救医院及六级二等人员掩蔽所。地下负一层在靠近两个污梯的地方设污物间,医院污物出口通过地下一层的污物间集中存放并限时从车道引至大楼外,由医院集中送往广州医疗垃圾处理中心处理。

立面设计

由于建筑所在解放北路的显赫位置,整体造型及立面的标志性相当重要。本建筑造型北高南低,错落有致。向西正立面朝向解放北路,采用顺应道路边线的长弧形结合标志竖向实墙,构筑整体大气、造型丰富、形象亲和、体现时代科技气息的主立面,色彩以浅黄色、浅灰色、蓝紫色的铝板、银色铝合金百叶、遮阳板,配以半透明的低辐射玻璃,给人简洁、明快、大方、富有时代气息与亲和力的视觉效果。

通过此门诊综合楼一年多的设计,充分认识到医院设计神圣而复杂,为把医院设计得更合理、更完善,满足大众需求,需要不断参观学习,积累经验,才能面对新的机会和挑战。

文章资料来源于南方建筑、建筑畅言网、网络,筑医台资讯编辑出品,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原作者:范海波

延伸阅读:

扒一扒称得上“国际”的康复医院长啥样?

大型医院高压氧舱的建设,从调研到试用全都有

2017年医疗工作任务清单,重点都在这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