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1月22日,四川省通过《四川省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修正案)》,开始实施全面两孩政策,四川省也成为全国较早完成实施全面两孩政策地方立法的省份。

   一年时间,四川省全面两孩政策实施情况平稳,政策效益逐步显现。去年,四川省新增两孩8万多名。去年上半年全省孕妇建卡、建档数量同比上升了15.3%,其中怀第二个孩子的较上年同期上升了26.1%。

   “两孩”路上遇纠结
        生不生两孩成“70、80后”的新纠结

   记者近日就“要不要生第二个孩子”的问题进行了一次微调查,在15名“70后、80后”已有孩子的女性中,有4人明确表态要生,并正在做准备,有6人表示还在犹豫,还有5人表示不要。

   生还是不生,成了部分人群尤其是“70后、80后”的新纠结。

   “两孩”路上遇关爱
       多措施为“两孩”准妈妈们护航

   1月7日,在成都望江宾馆,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四川省产前诊断中心共同举办了“孕妇外周血胎儿游离DNA产前筛查与诊断工作培训会”。会上,华西第二医院宣布在全省41家医疗机构设立无创DNA采血点,今后孕妈们可就近在这些医疗机构进行采血,血样将直接送到华西第二医院。此举,对于异地的高龄孕妈来说将免去来回奔波之苦。

   自全面两孩政策实施后,四川省围绕这一政策的各种配套政策措施、服务不断出炉。

   生育间隔规定取消了,对合法生育对象,女性生育假增加了60天,男方也有护理假20天。在生育登记上,凡符合政策生育头胎和二胎的,实行自愿登记、即时办理。还改造完善了省计划生育便民服务平台,增加功能,实现异地登记、网上预约申请、网上审批、异地打证等功能,让群众不再为此多跑路。“实施全面两孩政策后,四川省将新增可生育两孩的目标人群约880万人,其中40岁-49岁高年龄组人群比例高达60%,20岁-29岁年龄段约占18%。高龄化在生育上具有一定的风险性,保障高龄准妈妈们的健康、新生儿的安全以及孩子出生的健康等成为我们围绕两孩政策制定出台妇幼保障措施的重点。”省卫生计生委妇幼处处长韩梅说。

   2015年12月17日,就在即将实施全面两孩政策时,省妇幼保健院门诊大楼一楼,一个新的“二胎再生育联合门诊”正式挂牌并对外接诊,这也是全国率先专门针对有意愿生两孩的夫妻开设的门诊。

   省妇幼保健院妇产科专家蒲杰告诉记者,从现实来说,愿生第二个孩子的人群中,超过35岁的高龄比较多,而从生理意义上说,高龄孕产妇的风险更高,这也是医院专门开辟两孩门诊的原因。随即,在省卫生计生委要求下,仅半年多时间,全省县级以上医疗保健机构就开设648个“两孩生育”联合门诊、“优生咨询”门诊。针对两孩政策带来的高危孕产妇比例增加,各医疗机构不断发展新技术,推进标准化管理。成都市妇女儿童中心医院追踪开展介入技术,去年完成该类手术205例,还完善了产科高危风险病种的标准化处置流程,并在全市推广,还组建了多科人员参与的产科急救快速反应团队。医院全年分娩24612人,同比增长20%,其中二胎数量6443人,收治高危孕产妇同比增长39.67%,无一例孕产妇死亡。

   1月15日,成都市卫生计生委在网上向社会公布成都市各区县产儿科资源信息,内容包括各家医疗机构的产科床位、是否夜间门诊等,从而方便群众进行就医选择。每个月中旬,成都市都要进行一次这样的信息公布。

   在全面两孩政策实施后,“保障与服务”成为妇幼工作制定措施的主题,像这样的信息公布就是众多举措之一。针对妇幼优质资源不足的情况,在“健康四川”网络平台上开通“妇幼专区”,向妇女儿童群体提供就医指南、就医导航、科室信息、预约挂号和床位信息等便捷就医服务。截至2016年底,已累计提供46.3万个妇产科、儿科号源,展示1.8万张产儿科床位信息,提供4.6万次妇产科、儿科预约挂号服务和121.7万次业务查询服务。

   各项有针对性措施的出台,为准备生两孩的准妈妈们努力创造出最好的环境和条件。

   “两孩”路上遇短板
     补齐短板让生育两孩更安全

   在今年正召开的省两会上,关于“两孩”的相关问题引起代表委员的关注,生育安全、出生缺陷预防、儿科医生短缺、小儿教育等成为两会上的热词。

   全面两孩政策的实施,对四川省妇幼工作是一次严峻挑战。

   产科、儿科优质资源不足,产儿科人才缺乏,服务能力有待提高等,使矛盾更加突出。“面对新形势,只能结合自身实际,以政策、措施不断补齐这些短板,为社会营造一个良好的妇幼健康环境和条件,努力让准妈妈安全生产、让孩子健康成长。”韩梅表示。

   记者获悉,四川省产科资源不足,从省、市到县,产科床位缺乏,大部分妇幼保健机构和综合医院里,产科的住院率往往在110%左右,不少孕产妇只能在过道上待产。去年,自贡市妇幼保健院分娩新生儿6124名,住院率超过120%。四川大学华西二医院、省妇幼保健院、成都妇女儿童中心医院等医疗机构住院率也基本类似。

   儿科资源,尤其是儿科医生也同样不足。2016年,四川省每千名儿童儿科执业(助理)医师的数量为0.31名。对照《四川省儿童医疗卫生服务改革与发展的实施意见》提出的,到2020年达到每千名儿童儿科执业(助理)医师数量0.69名的要求相比,差了一半还多。

   韩梅告诉记者,省卫生计生委已针对这些“短板”出台新措施。在全省妇幼工作“十三五”规划中明确提出,将新增产科医生6500名,床位5000张。同时,在现有条件下,综合医院通过调整科室床位结构来增加产科床位,缓解数量不足的矛盾。据初步测算,仅此就可以调出2000多张床位。作为成都最大的妇幼保健中心,成都妇女儿童中心医院正在修建二期工程,也可新增床位千余张。

   针对儿科医生短缺问题,去年11月出台的《四川省儿童医疗卫生服务改革与发展的实施意见》中,在全国率先明确“儿科医务人员收入至少达到本单位医务人员平均薪酬水平的1.2倍-1.5倍”的刚性政策。加快儿科医生培养,“在“十三五”期间,每年力争对儿科医师转岗培训达到100名左右。同时,在全国率先印发《关于实施全面两孩政策加强妇幼健康服务的通知》,对全面两孩政策实施后,加强妇幼健康服务体系建设、产儿科人才培养、高危孕产妇服务管理、妇幼健康知识宣传等工作进行强化。

   针对越来越多的高龄产妇,进一步提升全省尤其是边远贫困地区妇幼医疗服务能力也迫在眉睫。韩梅说,要保证高龄、高危产妇的母子安全,处置随时可能发生的疑难险症,提高应急和救治能力必不可少。现在,四川省已初步建立起四级产科急救机制,建立起了产儿科的重症急救专家组,把各地最优秀的产儿科医生集中起来进行调配,实行24小时待命,确定了11个“医疗作战区”,按照“就近支援、专家共享”原则,组织专家参与跨市(州)的危重孕产妇和新生儿救治协作,做到快速反应,提高抢救成功率。

   去年11月1日,在自贡市妇幼保健院里,一位生二胎的准妈妈突发肝昏迷,生命面临着严重威胁。自贡市妇幼保健院立即启动应急救治机制,先通过远程会诊系统与华西医院连线,经过会诊,华西医院的专家确定病情严重,专家立即赶往自贡,对这位准妈妈进行抢救,最终保住了两条生命。“多亏了这个应急救治机制,不然后果不堪设想。”自贡市妇幼保健院院长刘超说。

   “两孩政策放开后,全力保障两孩生育人群和孩子的健康还有很多事要做。”韩梅告诉记者,现在四川省已实施免费婚检、免费孕检、免费叶酸服用等一级预防体系,但在产前筛查与诊断的二级预防环节仍需个人支付,在两孩高龄生育人群较多情况下,还希望政府能给予支持,使更多人群能进行这项检查,尽可能减少出生缺陷,提高出生人口素质。

   数读

   ●去年四川省新增两孩8万多名

   ●去年上半年全省孕妇建卡、建档数量同比上升15.3%,其中怀第二个孩子较上年同期上升26.1%

   ●去年全省累计为280.22万人提供免费孕前优生健康检查服务,为132.69万对拟婚当事人提供免费婚检服务。目标人群免费孕前优生健康检查覆盖率达到95.29%,婚检率达到73.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