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大学第二医院医疗综合楼二期内科大楼(简称2号综合楼)位于甘肃省兰州市城关区萃英门,基地地坪与南侧萃英门有约2米高差。基地西邻1号综合楼,东邻兰州税务局大楼,南邻城市主干道临夏路,北临清代贡院致公堂旧址。

▽ 基地现状

设计规模2号综合楼计划。拟建设2号综合大楼,该综合大楼建成后,将成为集医疗、教学、科研、会议及后勤服务功能为一体的综合性大楼新增住院床位1158床,同时包含医疗、科研、学术及后勤综合服务等功能,总建筑面积超过12万平方米。

▽ 基地位置

▽ 现状鸟瞰

经济技术指标 

建筑主要功能包括:护理单元、部分医技科室(住院部药房、静脉配液、放射科、功能检查、导管造影室、检验科、病理科、输血科、新建手术部、重症监护室、病区药房、血透中心、康复中心)、VIP门诊与体检、设备机房、病案室、医疗辅助部门(营养厨房、后勤餐饮招待、生活服务超市、报告厅)、地下机械停车库等共设总病床数1158张,手术室15间。 

绿色建筑设计方法 

1、功能区分流,保证效率和安全  

建筑主要功能包括:护理单元、部分医技科室(住院部药房、静脉配液、放射科、功能检查、导管造影室、检验科、病理科、输血科、新建手术部、重症监护室、病区药房、血透中心、康复中心)、VIP门诊与体检、设备机房、病案室、医疗辅助部门(营养厨房、后勤餐饮招待、生活服务超市、报告厅)、地下机械停车库等共设总病床数1158张,手术室15间。 

设计从规划入手,总体布局中遵循功能分区合理、洁污流线清楚、避免或减少交叉感染、平面布局紧凑、以及交通便捷、管理方便等原则,通过主街及连廊等交通网络,有机地将各功能区联系起来。建筑设计力求功能的合理组织规划,良好医疗空间环境的创造,医院医疗特点的体现,结合兰州当地的气候特点并保证环境安全。建筑内外装修设计与建筑材料的选择力求合理、适用、经济、耐久、卫生。 

外观及环境设计在与环境融合的基础上,体现出现代化综合医院特色以及“以人为本,以病人为中心”的设计理念。设计充分利用自然采光和通风。

▽ 基地环境分析

结合周边环境及内部功能合理布置天井和中庭,适当布置休息、等候空间,美化就医环境对有洁净要求的科室,按有关规范进行平面设计;按有关防火规范的要求进行防火分区、安全疏散的设计及选择室内装修材料;建筑整体采用无障碍设计,病人可方便通达各诊区和病房。

▽ 院区总体规划图

2、建筑形体的“绿色建构”  

充分分析基地周边的条件,从建筑功能的适用性,城市环境的友好性,建筑形象的标志性,以及历史文化的传承等多个方面综合分析,突破以往常规的医疗建筑的立面形象,利用扭转错动的体型塑造了优美动感的建筑形象。

▽ 建筑形体生成

形体设计充分考虑到医疗病房单元与周边建筑的对视问题,所以采取了形体扭转的布局方式,并且同时使各个医疗单元的视野景观得以优化,可以北眺黄河,南望广场。     

通过计算机模型建立,对已经生成的形体进行日照分析测试,通过选用兰州市规划单位认可的清华日照软件,进行形体模型的分析,最终结果表明选用档案通过日照分析,所以符合绿色建筑要求。 

合理的院区规划及场地设计  

利用当地乡土植物资源——以当地乡土树种为骨干树种,很快形成稳定的植物群落。   

规划丰富多变的植物空间——乔、灌、草合理搭配,充分利用林下空间种植多种灌木,创造丰富的植物景观,保证高绿量、高密度植被空间。注重对植物特色的挖掘——结合周边用地现状及规划设计要求,选用观赏性强的开花、结果植物形成主题鲜明的植物展示区,提高观赏效果。

▽ 场地规划分析图

 

依据规划设计条件,本项目充分考虑地下室入口与地面的有机联系、通风、防火及防渗漏等问题。地上与地下统一考虑,整体设计。

合理配置的院区功能布局   

对院内人流、车流进行重新梳理和整合。通过设置院区东、西两个主出入口,将车流引导至医疗区北侧环形车道,形成围绕医疗区的单向逆时针车行流线,同时将医院主要污物出入口设置在西侧城市道路上,重新规划生活区车行,使两区车流互不干扰各行其道,考虑医院未来停车需求,在中心文化景观带下设置大型机械停车库,地上景观广场、地下停车库的布局的形式使地块的使用率达到最大化,同时兼顾了医院的景观环境。

▽ 院区规划总平面图

院区内的铺装道路,都采用了绿化结合硬装铺地的设计,并结合景观设计,满足了遮阳,绿化面积的要求。建筑场地内设置各个维度的绿化空间;建筑室内每一层都穿插各种绿色阳台和室内花园,提升室内环境。 

立体的交通体系及便捷优化的功能流线  

在设计中将病房、医技、酒店、科研会议及商业等各功能区域分区分层布置,通过交通核集中布置,使医院内部洁污、病患、医护流线清晰明确。 

1、场地交通规划

(1)创新医院流线,形成分区分流新秩序; 

现有院区人车混行,加之医院的功能复杂,极易造成交通的混乱。考虑到这个因素在设计中利用基地原有高差,设置双层交通,下层行车,上层行人,人车分流,有力的解决了医院现在交通混乱的情况。

▽ 车行流线分析图

▽ 步行流线分析图

▽ 人流线分析图

 

整合医疗功能,优化医疗格局  

将新旧大楼出入院办理合并,方便管理,节约成本。为了更好地发挥医院的整体医技功能,实现1、2号楼资源共享,将相同的医技科室同层布置。同时通过一个宽阔的平台连接1、2号内的主街,节约医院资源,提高运行效率。  

地下三层主要功能为立体停车库、病案库及垃圾暂存,地下二层为放射科和各设备机房,地下一层为营养厨房和后勤预留区。  

一层布置了出入院办理大厅、后勤餐饮及大报告厅;二层主要布置了一个小型餐饮和超声中心;三层布置了检验科、功能检查、VIP体检及门诊、血透和输血科;四层布置了日间手术中心、手术部和重症监护病房;五层布置了DSA、CCU、ICU和设备机房;六层布置了康复中心、药房、静脉配液和设备机房;七层布置了后勤用房、病理科和职工休闲区;八层~九层为后勤用房;十层到二十层为普通护理单元;二十一层为VIP护理单元;二十二~二十三为科研中心。

▽ 一层平面分析图

▽ 二层平面图

▽ 竖向功能流线图

标准护理单元布置在主楼10~20层,双通道的等边三角形布局使医患明确分区,病房沿外周边围绕护士站,护理距离和护理视线都比较理想,所有病房都有良好的景观视野,同时也保障各个病房均有日照。治疗区、医护区主要工作区集中在中部,医护工作区、病房区与治疗区分区明确。医务人员有专用的卫生间。

VIP设置两个护理单元布置在采光良好21层,同时每个护理单元拥有两个套间,满足特殊人群的特定需求。各病房均带有卫生间,病房内设墙上综合医疗槽,内含医疗气体管道接口、电气插座、呼叫讯号按钮、床头灯等。

▽ 护理单元平面图

检验科:采用大空间开敞实验室与部分小隔间组合模式,通过铝合金玻璃隔断、架空管线和选配模数化、系列化的实验台、通风柜等实验设备实现现代化实验室灵活组合的要求。

▽ 重点科室手术室平面图

手术部:按生物洁净分区概念设计,做到洁污分区明确,洁污分流严格分开、互不交叉,与消毒供应区联系紧密,形成单向流程。手术部设15间手术室,设置I级4间,II级8间,Ⅲ级3间。手术部医护区、清洁走廊与1号综合楼医护区通过空中连廊连写在一起。新建手术部的污物也可通过污物电梯运送到地下三层。 

导管造影室:设有2间导管室。科室采用了类似于手术室的洁净区布局模式,此种布局模式严格区分了各类人流、物流流线,洁污分区分流明确,互不交叉。并设有配套CCU。 

重症监护病房:采用大空间并设局部单床隔离间的中心岛式监护方式。 

污物通道:标准层东西两端设各设置一部污物梯分别通向地下三层,在裙房东侧设置一部ICU和手术部使用污梯。各个污物电梯均通向地下3层,并在地下3层设置生活垃圾和污物垃圾暂存,最终通过地下3层连廊运输到3号综合楼下,从3号综合楼西侧运出。 

为了紧密组合医疗功能,实现1、2号楼的医技资源共享,新住院大楼在功能布局上采用就近性原则,同层或相邻布置新楼中与1号楼相关的科室,分别在2层、3层通过宽阔的平台贯通1、2号楼内的医疗主街,实现两栋楼的医技功能共享,最大程度的提高医技的使用效率。

4层通过连廊将 1、2号综合楼手术部办公区与清洁区连接,实现手术室的连通,为实现手术部一体化管理创造条件。地下部分通过地下3层连廊将 1 号楼的车流、物流和人流联系在一起,方便患者使用和集中管理,提高运行效率。 

▽ 竖向功能示意图

 

来源:《绿色医院建筑设计方法研究》论文 

作者:张智俊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筑医台资讯编辑出品

延伸阅读:

牛了!实例讲解综合医院门诊 “一站式”设计
调研丨厦门市中山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