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老龄化问题部长委员会早在2007年就已成立,但如何通过都市社区的再造,使其加强参与感、保持健康和维护老年人安全以促进“积极的老龄化”,是一直存在热烈争议的问题。而为这座世界著名的花园城市带来自给自足的多样化社区,是SPARK(思邦设计)设计实践的理想之一。

这项虚拟研究来自于新加坡正在面临的两项紧迫挑战:其一,亚洲的人口老龄化现象正快速蔓延,新加坡也不例外;其二,过度依赖食品进口,给新加坡埋下了食品安全的潜在隐患。

基于上,新加坡如何应对和维持一个迅速老龄化社会的稳定?又如何将加强食品安全问题(目前新加坡 90%的食品目前依靠进口)纳入长远的改革?虽然这是两个独立的领域,但是一旦结合,就会被激发出设计灵感。

规划设计解析

该虚拟设计提案“乐龄农庄”选址于新加坡的欧南地区,这片场地目前正空置并确定未来用于住宅开发,是虚拟研究的最佳选择。场地与市中心保持着紧密的联系,毗连新加坡中央医院和欧南园火车站,横跨游客和老年人经常光顾的胜地牛车水以及崇尚年轻生活和休闲娱乐的中峇鲁区,当地的医疗和交通设施大大提升了该区域的地理优势。

“乐龄农庄”的建筑形态呈现为环形,围合出较大尺度的中央庭院,以确保充足的自然光线和良好的通风环境。建筑立面的内外两侧均布置不同程度的垂直农业,建筑顶部为隔热土壤种植床,也可以看作垂直农业的水平延伸,设计的核心在于迎合普通公众对都市农业的兴趣。除了居住功能,社区包含卫生院、服务中心、美食街,以及满足居民需求的小型商场和新鲜食品集市,以销售乐龄农庄的产品 ;此外还配置供居民孙辈上学的幼儿园、社区图书馆、文化艺术场所,以及存放农场设备及加工农产品的农业中心等。

这座环状的建筑并没有表现出大部分传统社区的封闭性 :建筑师将大部分公共功能集中在5座五边形建筑中,而将4~11层的居住功能架空在这些“基座”之上。

公共建筑之间的距离成为社区的入口和架空通风的主要方式。在面向城市主街的方向,环形的建筑呈现开敞的怀抱姿态,使得内部的庭院景观与城市界面产生融洽的对话。灵活的多功能广场将各种复杂功能进行了阶梯状的连接,同时也增强了中央庭院的层次感。

提倡都市种植

这座建筑有4个位置可从事农业活动:屋顶、露天地面、建筑物内部和建筑物外立面。
1)屋顶是进行都市种植最常见的地方,提供了充足的空间和光线,但可达性有限 ;

2)如空间允许,作为中央景观的地面农场可提供较好的社会存在感和可达性;

3)在建筑物内部可从事一些需要人工照明的农业活动,并可最大密度地种植作物 ;

4)建筑物外立面的农业活动虽然少见但发展潜力巨大。

对于上述第4项,本案采用Com Crop系统进行垂直种植:“堆叠”的导管悬挂在住宅楼4~9层的外立面上,通过面向中央广场方向突起的农业壁架使用。在管道和种植机后面,一条走廊通向公寓,这也是坐在室外享受绿色风景的绝佳地点。光线和微风穿过堆叠管道的缝隙进入公寓内部。设想通过乐龄农庄附近的地面集水区收集雨水,通过水泵将水送至屋顶启动乐龄农庄的农业水循环,鱼缸放置在楼顶,重力给料肥水沿着导管送至堆叠点,中水经净化送至地下室水处理车间。净水则通过水泵回送到屋顶鱼缸,再次循环。

水从顶层的线性土壤种植机流出进入该循环系统。此外,植物和其他农场养护材料产生的垃圾通过现场加工,用于生物质热电联产系统,为蒸汽涡轮机提供电力。生物质发电厂可产生足够的电能供农场设备和公共场所开发使用。燃烧后的灰烬可用作“传统”土壤基园艺区域的肥料,余热可收集起来用于再生液体干燥剂,以消除空气中的水分。基于这些技术要素,乐龄农庄一旦得以实施,它的“绿色抱负”在于获得美国绿建筑协会 (LEED) 的最高级别的铂金级认证。

可以预计,未来人们对城市农作物的兴趣会愈发浓厚,尤其是对缩短“食物运输里程”的本地食品产量的需求,因为现代食物的工业化生产正在将消费与生产严重分离,虽然提升效率却存在各种隐患。新一代高效农业生态技术方式可以拉近人们与种植的距离,再现最新鲜和最自然的生活方式。

发展多元社区

乐龄农庄的模块化设计使其具备内在灵活性。建筑的体量可适应于不同地点和环境特性,居住单元类型混合体偏向小型公寓的趋势,可通过项目组合以迎合各种需求,吸引年轻买主投资。本案开发的物业含 216套小型公寓,面积从 36m2~47m2不等 ;24 套双密钥公寓,面积从 89m2~124m2不等;33 套三代同堂公寓,面积为 127m2~165m2不等 ;27 套二室公寓,面积为63m2~83m2不等。这些小型公寓可组合成为更大的双密钥公寓,以满足三类群体的需求 :多成员家庭、家族合住、朋友和护理人员入住。根据最大的可能入住率积计算,乐龄农庄最多可容纳948人。

这里可以为安居在此的老年人群提供力所能及的工作岗位,例如种植、收获、分类、包装、展览、销售、运输、清洁等。相应的支付回报可以分为日常工资、抵消房租、抵消公用事业账单、抵消医疗诊费等多种形式。更重要的是,当人们参与到社群的生产性活动之中,获得更多的社交机会之后,独居带来的心理和生理风险将会大大降低。

在医疗护理方面,乐龄农庄遵循政府所提倡的“就地医疗”的方针,以扩大老年人健康和照顾服务的密度。社区通过向少数需要特别护理的老年人提供上门服务作为有益的补充。乐龄农庄提倡体育活动(通过以体力劳动为基础的雇佣方式),落实适当的健康和安全措施,可能危及到老龄工人安全的活动(比如爬到梯子顶部种植或采摘)会交由专业的农场管理团队负责。此外,乐龄农庄的生鲜农产品,可用来提醒人们健康饮食的重要性。众所周知,健康的生活方式能够帮助减少患慢性疾病的几率,如心脏病、癌症、糖尿病、高血压和精神疾病。

重塑城市精神

最终,这个项目得益的不仅仅是居住其中的公民,还有新加坡这座城市本身。乐龄农庄的设计重现着我们记忆中新加坡早期的历史精神。1965 年,当新加坡从马来西亚脱离获得独立的国家地位之时,这座花园之城小而美的独立精神得到了全世界的尊敬。在随后的几十年里,城市开发一波又一波的建设浪潮,几乎淹没了新加坡的“初心”。大量简单复制的现代建筑充斥着城市街区,既野蛮也缺乏美感。如今,乐龄农庄的提案正在发出一个强烈的社会信号 :通过提供以社区为中心的全新环境,以智慧的方式处理老龄化人口和食品问题,获得健康而可持续的都市生活。

来源:整理自网络

筑医台资讯编辑出品

延伸阅读:

实例讲明日本的CCRC为什么叫好?

现代医疗观念下的门急诊楼设计——北京朝阳医院门急诊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