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次论坛得到了中国医学装备协会医院建筑与装备分会、上海市建筑学会养老建筑研究专业委员会的大力支持。与会嘉宾围绕医疗与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医疗与养老服务业发展等话题展开了热烈的交流与讨论。300余位有志于医疗与养老服务行业的医院、养老院、建筑设计单位、投资机构专业人士出席本次高端论坛,共商医疗养老发展大计。

嘉宾致辞

中国中元国际工程有限公司副总裁王漪在致辞中表示:作为工程系统领域的企业,深深地感受到医养联动与创新的重要性。医疗养老与建筑的结合是一个探索性的进程,在医疗/养老设施的建设中,投资者、学术研究者和运营者会遇到很多新的问题,需要我们大家共同研究,需要大家共同的参与。

中国医学装备协会医院建筑与装备分会副会长兼秘书长、筑医台CEO李宝山在致辞说:“未来的医疗养老领域,除了公立机构外,资源重新配置会出现更多不同服务业态。差异化的不同的服务,强调以健康为中心,强调患者就医体验和有尊严的高品质的养老生活。”李宝山认为,与“养老”一词相比,“享老”更符合当下对老龄化服务业的需求。在这样的需求指引下,未来医疗养老的建筑空间设计也会发生巨大的变化,人文、智慧、绿色成为关键词。“本次会议主题叫创新与联动,希望各个点上的创新,跟其他的节点能够形成联动效应,大家从不同的视野来诠释现阶段最优秀的医疗养老和设计创新。”李宝山说。

深刻解读国家政策  指明发展脉络

国家卫生计生委体制改革司原副司长、中国医学装备协会医院建筑与装备分会会长刘殿奎在题为《“十三五”医院建设发展方向》的报告中回顾了近十年来我国医院建设状况,过去十年我国医疗基础设施建设和装备水平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特别是城市医院床位数增长非常快,但仍然存在结构问题:城市医院提供优质医疗服务的床位数不够,而基层医疗机构床位数虽多,但质量和服务能力有待提高。“十三五”期间将严格控制大医院规模,稳定地市级医院,加强县级医院,要基本实现“大病不出县“的目标,有效控制占据医疗市场高地并虹吸了周边医疗资源和病源的“巨无霸”型医院。

我们国家医院的发展空间巨大,医院建设发展水平得到前所未有的提升。同时也面临着一些政策管理、技术、需求服务等方面挑战,我们的挑战主要是,互联网巨大的影响将促进医院建筑空间布局的变革。

刘殿奎说:“我们的机遇是,互联网和物联网系统的广泛应用。在这个行业,我坚持认为,就是医疗+互联网,绝不是互联网+医疗,互联网就是一个工具。当然对于建设这个行业来讲,我觉得可能也是+互联网吧。曾经有人说,房地产是互联网+的,我不知道他怎么加,最终买房子的人肯定要去现场看房子的。”

耆福,以病人的思维来设计养老项目

台湾永龄健康基金会执行长尹汇文在题为《耆福平安:打造智慧友善高龄整合门诊新模式》的报告中,用“耆”字来表达我们怎样迎接快速老化的超高龄社会。尹汇文用台中荣民总医院高龄门诊的建设实际案例阐述了这样一个道理:我们需要的耆福生活不是延长寿命,而是是压缩失能的生命旅程。生活在哪里,医养就在哪里。

尹汇文总结了荣民总医院高龄整合门诊空间的规划要点:1.找得到,走得到;2.看得懂,听得懂;3.用得到,记得住。

第一老人必须要走得到、找得到高龄门诊的位置和指示标识,第二这些东西的内容大家要看得懂、听得懂,如果他根本看不懂,做得再好看也没有用。还要用得到,而且记得住,让他能够尽可能多地掌握自己的生活,这样老人才有自尊。尹汇文还特别强调:“高龄门诊服务的特色,还需要人的温度来加持。”

耆福门诊经过重新整理,形成了4种在医养整合下的门诊模式:一病一诊、共病共诊、一病共护、共病共护,分别占50%、20%、20%、10%。

尹汇文总结说:“设计医院,前提是设计医疗流线,不管是旧瓶旧酒还是新瓶新酒,都要预见未来十年,二十年,不管你预见多远都必须先简化再优化,把科技导入之前,你要先知道基层的行为文化和顶层的思维策略,才能做到'实证'、'实境'、'实例'、'实作'”。

养老体系需要三条腿走路

长期照护全面落地仍需时间

上海市第三社会福利院原院长张乃子在题为《医养结合,上海政府为主导的长照体系建设》的报告中,首先明确了医养结合与长期照护的基本概念,对于医养结合,张乃子认为医养需要顶层融合,并指出老年人问题是全体公民的问题,而时下老年医疗护理和养老服务体系却处于割裂状态,卫生系统和民政系统缺乏相应整合。

老龄化社会的长期护理战略措施

1.建立适合老年人特点的护理保险制度

2.建立老年照护需求评估标准

3.社区居家照护为发展导向

4.长期照护服务一体化

5.预防为主减少和延缓失能发生

6.鼓励社会资源和非正规照料力量的参与

老年照护的最终目标

提高生活质量,保持最佳功能,即提高健康期望寿命

老年照护的具体目标

增强自我照顾,延缓衰退及恶化,提高生活质量,安享生命晚年

医养结合的实质

以老年人健康为本,整合各方资源,提供连续、综合、适宜的照护服务

医养结合成为未来发展重点

5种主要形式可探索

中国中元国际(上海)工程设计研究院总建筑师李锋亮在题为《医与养的多点结合》的报告中,指出医养结合良性发展的5种主要形式。

第一种结合是医疗保险和养老保险的结合。医养结合最重要的,也是比较难实现的,也是讨论最多的。

第二种是建立更全面的老人信息档案。内容包括:工作档案、生活档案、心理档案。

第三是老人健康服务的结合。内容包括医疗服务、护理服务、养护服务、康复服务和快乐服务。

第四是人才队伍建设。提升养老服务质量。

第五是规划与建筑的结合。

分析医疗养老服务业现状

探索未来建设方向

筑医台CEO李宝山在题为《互联网+医院建设新模式》报告中分析当前我国医疗服务业面临的不足和未来发展方向。首先,目前的新建医院总量仍然不足,发展不均衡,未来五到十年预计还会增加百万张的床位。李宝山认为,新型的服务业态不断的涌现,如健康服务中心、影像中心等。除此之外,我们还面临着建设标准及规范滞后,不能很好地指导现代化医院建设的问题。

还有,我们的复合型人才十分短缺,我们急需将医学、建筑学、经济学、人口学等相关学科的知识连在一起,形成一个体系,来培养和造就复合型人才。与此同时,知识的传承是一个薄弱环节,在医院建设领域,我们不断地重复犯错误,只有教训,没有经验,这个问题一直没有得到有效的解决。

另外,对未来发展的短视是一个严峻的问题,大家对未来的判断发展,都不够领先。

本次论坛为期两天,出席本次论坛的嘉宾还有:中国中元国际工程有限公司医疗建筑设计研究院副院长谷建;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副院长胡侦明;上海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总建筑师助理、医疗建筑事业部副主任唐茜嵘;《医养环境设计》杂志副主编修金来;《建筑技艺》杂志主编魏星等。更多嘉宾演讲内容,欢迎关注医养环境设计后续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