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医院综合实力的一项重要标志,医院等级评审近年来受到了越来越高的重视,今天我们主要来看一下常用的医院信息化相关的评价体系:

甲等、乙等、不合格

《医院评审暂行办法》规定,新建医院在取得《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执业满3年后方可申请首次评审。

各级医院评审结论分为甲等、乙等、不合格。甲等、乙等医院,由省级卫生行政部门发给卫生部统一格式的等级证书及标识。

在周期性评审中,在评审材料审核和现场评审的基础上,增加了利用疾病诊断相关分组(DRGs)等方法开展医院评价,采取以病案首页信息、电子病历、医院信息系统等为基础,对反映医疗质量、医院运行效率和单病种诊疗水平的有关数据信息进行综合分析、排序比较的方式,更加客观全面地反映医院工作状态。此处不做赘述。

HIMSS医院等级评审的是是非非

HIMSS EMRAM评估体系0-7级,HIMSS EMRAM评价体系共分8级,分别为:

0级:局部临床工作自动化,尚未建设药房、实验室和放射系统。

1级:建设了药房、实验室和放射系统。

2级:采用CDR(clinical data repository,临床数据存储库)存储临床系统数据、受控医学数据,以供临床工作者调用。CDR采用受控医学词汇及临床决策支持/规则引擎,进行冲突检查。其中,影像数据存储系统可能已和CDR关联。

3级:支持三测单、特护单临床文档,完成护理记录/护理计划和EMAR(electronic medical administration record,电子医疗管理记录)和CDR的整合,并至少在一个病区上线使用。完成初级CDSS(clinical decision support system,临床决策支持)和医嘱录入整合应用,PACS初步可供临床医生调阅图像。

4级:CPOE(computerized physician order entry,计算机医嘱录入)供所有医务人员应用,同时加入到护理和CDR环境。具有基于循环临床指南的中级CDSS。至少一个病区CPOE上线运行。

5级:至少一个病区应用药物闭环管理。EMAR、条码或RFID等技术与CPOE和药房系统整合应用,最大限度保证患者安全。

6级:至少一个病区部署包含结构化模板的完整医疗文档。应用高级CDSS,为所有临床工作提供基于临床指南和结果相关的提示。具有完整的PACS,可通过网络查看医疗影像,完全取代胶片。

7级:实现全院无纸化,支持同院外各种医疗相关机构共享信息,支持真正理想化的电子健康档案。

2015年2月,卫计委规划和信息司司长侯岩在行业会议中公开表示,“反对国内医疗机构参与国外机构组织的营利性评测活动”,矛头直指HIMSS。随后HIMSS在大中华区的热度下降。以下为2016年8月10日前通过HIMSS EMRAM评审的医院名单:

日渐升温的JCI医院评审

JCI的核心在于强调“质量”与“安全”。

在质量方面,JCI包含一整套专业的医疗管理知识和工具,其管理方法覆盖了医院内部所有主要的部门和活动,能够有效地协助医院理顺组织架构、规范医疗流程,提升医院运营管理能力和服务水平,实现医院的精细化管理。

在安全方面,JCI的方法有助于建立和培养院内的安全文化,力求以最大限度降低医疗服务中的风险,确保病人和医护人员的安全。以下为截止目前通过JCI谁的大陆医院(其中已过期、已撤销的除外):

从参与的数量上来看,JCI的受关注程度似乎在不断上升。

互联互通标准化成熟度测评

2012年开始国家卫生计生委统计信息中心正式启动了卫生信息互联互通标准化成熟度测评工作。

根据国家卫生计生委统计信息中心关于卫生信息互联互通标准化成熟度测评工作的规范要求,测评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分别是实验室定量测试、专家文件审查、现场查验,本次专家文件审查会就是第二个阶段,旨在沟通各单位测评整改工作进展,研究分析工作中的困难和问题,为组织专家现场查验奠定基础。

会上,8个区域测评单位和7家医院测评单位的项目负责人分别报告了区域(医院)信息平台标准化建设及互联互通应用效果综合情况,各位专家针对汇报情况,参阅相关证明材料,进行初步测评评分,确定现场查验指标,同时专家意见,指导各单位进一步落实标准实施、丰富平台应用、实现互联互通。

关于医院等级评审的争议近年来一直没有停歇,但医院参与这种评级的最根本的原因,应该还是在于医院信息化建设者们积极进取的决心和信心,以及对于更方便快捷的就医体验、更顺畅的就医流程的追求。

只要不偏离这个初心,相信在各方的努力下,等级评审将在推动我国医院信息化建设的宏伟工程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来源:中国数字医疗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