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口效果图

在设计伊始,即明确了建设绿色医院建筑的目标和实现适应性、高效性及生态性的设计原则。

1、整体规划、分期实施

充分呼应和利用现状条件

益阳医院的规划结构为南北走向。门诊医技楼(以下简称门诊楼)在东侧,病房楼在西侧,靠近山林生态区,裙房在东、南侧迎向市区人流,南侧为主入口广场。北区利用平坦的山坳作为疗养和养老基地,最北侧为职工住宅。项目充分呼应和利用现状条件,一次规划,分期实施,以节约资源并为未来扩建提供可能性。

利用地形高差,节省土方

场地设计充分利用地形,将10m的高差分成两块台地,既减少土方量,又使医疗区建筑有两个地面层,门诊、急诊主要入口层均相邻城市道路,便于使用。另外,对原低洼处进行有限的整理,利用高差错层布局,形成半地下空间。负一层主要作为后勤和地下车库使用,各个入口均平进平出,节省土方量的同时便于引入自然通风和采光。

立面效果图

2、预留充足的发展空间

规划预留发展用地

行政办公区位于东北角,便于医院区和疗养区的综合管理,并设置独立的出入口,免受医疗流线的干扰。视未来两区协同发展的情况,可以扩展医院功能至北区,也可以把南区病房楼共享为疗养康复部分,便于医院区和疗养区的资源共享。

病房区位于西侧。南北两端分别为一、二期病房楼。二期病房楼未来可作为疗养区康复病房楼使用。两病房楼之间空地向会龙山生态保护区敞开,远期可扩建第三栋病房楼。

建筑预留水平和垂直发展空间

首先是利用高差预留地下发展空间。通过大开挖建设约30000㎡的半地下空间,负一层屋面形成平整的南广场,在东侧呈现的则是地面层,分别设置门诊、急诊入口。南广场下的预留空间可暂时封闭,随二、三期病房楼的建设,可作为停车场使用。

其次是利用屋顶架空层预留可扩建空间。益阳医院门诊楼层顶近10000㎡,利用架空层布置屋顶花园,为患者和医护人员提供休闲场所,又改变了顶层房间的保温隔热性能。随着医院业务的拓展,可扩建为诊室、实验室等功能房间,且不影响医院的整体形象。同样,病房楼的屋顶架空层也可以加以利用,作为康复、健身的场所。

利用架空层布置的屋顶花园效果图

3、模块化、标准化的设计

 柱网标准化

由于医院功能的复杂性,设计伊始,通常含有具体数据和参数的任务书并不全面,设计时尤其需要提高方案的适应性,以满足使用要求的变化以及建筑全寿命过程中的应变需求。

建筑平面尽量采用规整划一的柱网尺寸,设为8.4m×8.4m,为因功能调整而改变房间布置带来便利。

 平面模块化

门诊由4个单元模块组成。每个模块都为二次候诊方式,患者从医疗街来到一次候诊厅,等候叫号后进入二次候诊走廊。围绕医疗街布置主要交通核心,疏散楼梯和卫生间贴边设置,形成稳定的服务核心。服务核心之间为完整的使用空间,作为候诊大厅和便民服务等,利于不同门诊单元的调换。

 室内尽可能采用大空间

以医技科室为例,考虑其未来发展的可能性,设计应简化流程,缩短距离,把相关功能科室相邻布置,如外科与门诊手术、放射科,内科与检验科、特检科,手术室与血库、病理科、ICU等。尤其是医技科室模块,可考虑采用大空间的设计,为实现这种相关科室邻近布置提供便利。

4、医疗功能和流程高效组合

益阳医院设计床位1200张,日门诊规模达4500人次,加上陪护、探视和工作人员,最高聚集人数超过万人。为提高运营效率,医疗功能布局极为简洁,功能与流程高效组合。

 H 型医疗街,实现二次分流

医疗街是大型医院较多采用的二次分流模式,依据功能分区和医疗流程,医院以“H”型整合门诊、病房和医技医疗街,强化了医疗街的可识别性,缩短了患者由门诊至医技的流线,便于医技资源的共享。

H型的布置充分结合人流动线,南端为4层高的共享大厅,北段为4层高的共享空间和室外庭院,具有很强的识别性,患者能在体量庞大的门诊楼内迅速找到目的科室,完成医疗活动。

 急诊空间,单独成区

医院将急诊布置于负一层,单独成区。平时门诊楼白天运营夜晚关闭,夜晚单独开放急诊区,便于管理,可降低运营成本。遇到重大医疗事件时,可将急诊区封闭,作为急救中心使用,不影响门诊楼的正常运营。

后勤保障,竖向物流

医院在负一层布置了物流入口、中心药房、中心供应室等,设计了“人在地上走,物在地下流”的立体物流系统。

所有的药品和物品从负一层北侧进入,分类存贮,通过专用电梯分发到各科室,使用后产生的污物则通过污物梯集中到西南角垃圾站,定时集中转运出院区。

中心供应室设置在手术室垂直下方,回收的医疗器械和敷料经污物梯运到中心供应室,经收集、清洗、打包、消毒后,进入无菌库,并与一次性物品由专用电梯运到手术室,减少了洁净物品在运输过程中被污染的可能。

医院整体俯视图

围绕在优美的生态坏境中湘雅三院益阳医院

5、被动技术优先的生态化设计

建筑的底层化与庭院化

医院在建设绿色医院建筑过程中,优先考虑了被动技术的应用。

首先是建筑的低层化,门诊医技部分为5层,可以很好地解决门诊楼内庞大的复杂人流,还可降低建筑造价和运行费用。

其次是平面的庭院化,利用封闭式天井或开敞式庭院,把阳光、空气引入建筑体内,使主要使用场所都能享受到自然的环境,同时也是防火疏散的需要。

光环境设计

光环境设计的特点是不同朝向采用不同的立面开窗和遮阳形式南立面采用水平遮阳反光板,横向开窗。遮挡高度角大的南向阳光并改善室内采光。东、西立面采用垂直遮阳,竖向开窗,遮挡高度角小的早晨和近傍晚的阳光。

设计中患者使用的空间大多直接通风采光,而医护科室大都间接采光。为了改善医护人员工作环境,部分房间设置采光井,直接对外采光通风。庭院和内天井分布均匀,负一层天井和庭院直通地面,使负一层房间获得最大限度的自然采光和通风。

风环境设计

“吕”字形平面布局,使建筑南北面保持风压差,实现良好的自然通风,部分房间通过天井解决通风。

门诊楼中4层高的共享大厅,顶部为玻璃采光顶,为建筑内部提供了阳光。设计将采光顶升高,超过屋面一层,上面可设电控开启窗,形成风塔拔风。可根据需要开启,排出热空气,加强通风,一改以往玻璃采光顶的弊端,形成可呼吸式的大厅空间,提供了通风舒适的室内环境。

降低区域温度,缓解热岛效应

一是屋顶花园既可提供休闲场所,又改变了顶层的保温隔热性能,改善了医院的“小气候”;二是立面结合遮阳构件作竖向绿化,可同时起到遮阳、降温、景观的作用;三是在南向和东向的底层,借鉴了湖南民居吊脚楼的做法,一层局部架空,不仅降低区域温度缓解热岛效应,还可兼做入口门廊使用。

来源:时代建筑

作者:李维东、谷郁、魏思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