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面上的折叠门是调节室内微环境的“控制器”,通过折叠门的开合调节室内的自然通风系统。

当巨大的折叠门徐徐开启,患者和家属会拥有一个开阔的全景视野,院内的庭院,院外的大海、远山将一览无余。

每层不断开启闭合的折叠门,每天都会给建筑带来不同的表情。

折叠门缓缓关闭,医院可以应对海南每一次的恶劣天气。

这只是解放军总医院海南分院防灾设计中的冰山一角,想全面了解就继续往下看吧。

建筑布局

我国地域辽阔,自然环境和气候条件差异很大,在不同地区进行医院建设,所面对的实际自然情况对医院设计策略有很大影响。

海南地处中国南边、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当地空气流动较快,低冷空气受到由海平面吹来的热冷空气产生空气的涡流,随气压的变化产生不规则的运动最终形成台风气候,这也是在海南破坏性最大的自然灾害,平均每年有7.4天受台风影响。

医院作为城市灾后救护的最重要设施,必须保障它在灾害中安全运转,在灾后能迅速开展工作。

解放军总医院海南分院采用椭圆形的布局形式,不仅仅是为了追求形式上的新颖,而是从医疗与技术、建筑与地景、气候与通风等多个方面综合考虑的结果。

在抵抗台风方面,这种椭圆形轮廓比横向的板式建筑拥有更小的风阻,更容易对台风风压进行消解。在平日,这种围而不和的椭圆环也可以让气流更顺畅,很好地改善建筑内部的微气候。

细节措施

海南分院是一所绿色节能医院,通过风环境CFD模拟设计让大厅和主街完全依赖自然风降温。同时,对建筑开口部位采用了多项技术措施进行重点防护,保障建筑在极端天气下的安全。

通风电动窗

在门诊大厅弧面水幕玻璃两侧设计了200㎡自动窗,可以根据气候情况自动控制开启闭合。

推拉折叠木门

在一些公共空间布置了大型防台风推拉折叠木门。首先,木门的各个连接节点处都安装有防水保护措施,成为风雨来时的第一道保护措施。其次,木门底部导轨和整个大楼的排水系统相连接,同时又在室外和室内设置地漏和疏水地席,形成第二道保护措施。这些折叠门既可在台风来时提前关闭,防止风雨侵袭,又可在台风走后打开,保障医院内部通风环境。

防风雨玻璃百叶

大面积的防风雨玻璃百叶设置在屋顶和地下中庭,意图在通风采光和防风雨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其中在中庭屋面迎风面设置挡风墙,防止台风直接灌入中庭的同时,增加自然排风的稳定性。

整体排水措施

医院一般在首层及地下会设置CT、MRI等大量昂贵的治疗设备,要求雨水的迅速汇聚排放不对室内环境造成影响。

海南分院整体采用系统的室外排水设计,通过多道排水设施保证室内安全。

第一个措施,椭圆环形设计为围而不合,也是考虑到雨水能更快的从建筑庭院中心向四周疏解。

第二个措施,在地内设置多个大口径排水点,保证雨水随汇随排。

第三个措施,在各建筑勒脚处设置大量明沟排水,各出入大门、平台门、阳台均采用疏水地席排水,保证雨水能够快速排出。

设备的安全防护

建筑屋面各种设施的安全往往是设计考虑的盲点,设计经过细致周密的布局与核算,采用金属防风雨百叶及建筑屋顶下凹结构等特殊设计,使屋面上的架空太阳能设施与机电设备都低于建筑外立面百叶和外挑板的高度,加强了对屋面设备的保护和固定,保证了屋顶设备设施在台风期间的安全。

应急供电系统

在台风过境城市电网失效时,安全、可靠的电气系统尤为重要。

根据海南地区易遭受台风侵袭的特点,国内首次采用柴油发电机作为自备应急电源,设置了四台900kW柴油发电机组。当市电失去时,由应急发电机供电,保证在台风过境期间重要一级负荷及维持医院运行的必要设备(例如洁净空调机组)持续可靠供电。

海南分院从市政供电部门引入三路10kV线路,设三段母线。平时均工作,三路电源互相闭锁,故障时自动投入。每路电源均能负担起全院区的负荷,进一步提高了市电的供电可靠性。

防灾空调系统

三亚城市基础设施相对薄弱,当台风登陆时,城市电网一般停电3-4天。为保障医院重点区域的空调供给,预留直燃机作为空调备用冷源提供VIP病房楼、手术室、ICU和急诊区域风机盘管的空调冷冻水。同时,所有设置变制冷剂流量的制冷系统均由发电机供电。

发电机

安全的结构体系

超长大面积混凝土结构,高风压地区无柱长悬挑雨蓬、预应力轮辐式张弦梁钢结构等结构体系的应用,可有效保证台风过境时候结构的安全性。

解放军总医院海南分院于2012年竣工,加上保障区40多万平方米,历时2年。当年也是海南建设史上的奇迹,至今已经历了四年的风雨洗礼,依旧亮丽如新。其中融合管理者、设计者、建设者大量的智慧和心血,是海南地区最安全、可靠的医疗设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