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常规的对残障人士所受苦难的怜悯之情相反,为何不把残障行为一种创造性的行为,正如许多其他独特的认知、发明和实践一样?从这个角度看,Chromosapiens(以前称为残障人士)将引发一系列新的议题和目标,同时主张建筑学需通过引入特别的美学形式来为他们提供公平的公民生活。在建筑设计实践和建筑学教育的领域,对于无障碍问题建筑师往往只关注可达性和对规范的遵守。虽然全球有20%的人口拥有某种形式的身体、神经系统或心理的残障,但是将残障人士的需求充分纳入到设计议题当中却是建筑师在设计中最不重视的。

启发思考

大多数人都不重视处于社会文化形态之中的残障人士,或残障文化所产生的独特认知对于扩大公民的文化构成是有益的。来自社会团体对残障人士身体和心理的软歧视是最普遍的一类,因为它跨越种族、性别和社会经济的各种身份。因此,推动残障权益讨论,应包括修正概念后的关于美学的、完整的、为人的观念和深层结构的内在差异。

设计质疑

无障碍坡道装置对这种同质语境的干预,是通过对那种不实权威的摒弃——这种权威已经受困于建筑学界所谓的超临界时刻,即粗放而快餐式的设计市场遭遇学术界长期软歧视残障人士行为需求的时刻。残障人士强烈地意识到节约能量的重要性(由于他们需要用不寻常的方式去实现行动,例如用手而不是脚的力量来“行走”),也据此可以定位经常被忽视或未知的问题所在。如伊莲·斯卡利在《身处痛楚》一书中对于身体折磨的解释,残障行为从根本上质疑了整个世界的物质建构。

从医疗产业综合体到由同情所产生的压力,残障政策拥有促进公共空间讨论、质疑伦理架构、推动城市进化的优势,这建立在城市确实在赋有不公平发展轨迹和遗产争议的情况下继续进化的基础上。事实上,有人怀疑是否需要去想象一个可追溯到亚里士多德思想的理想化程序主义,以及被此程序主义所影响的理想化身体所紧密连接的实体的演变。如果作为古代和现代政治思想之争历史轨迹的城市,确实是实现“全人类理想”的基地,那么城市的问题必须被重新评估,使其更趋近一个有生命力且至关重要的人类居住的典型范例。

▽ 装置渲染图

突破思维

残障人士去剧院看表演,从停车场进入剧院,一个戴着服务耳机、穿着制服的剧场服务员马上意识到塞莱斯特需要特别帮助,并已经安排好了一切硬件设施,通过大厅沿着走廊乘坐无障碍电梯,优先接送我们到达座位。这个过程是有效且有意安排的,但它也证明,要想让一个残障人士能完全沉浸在影院体验中,必须通过一系列有针对性的精心安排。虽然从走廊到大厅仅仅几分钟的时间,程序的编排相对于持续了50年的普通隔离措施拉开了几个级别的差距。而且,一般进入剧场后,残障人士的座位是安排在剧院最后的挑台下方的。

当社会行为的标准和常规是建立在对于健康的特定定义上时,这些类型的公共制度为设计带来了额外的挑战。部分是因为有些观念认为残障是个人问题,不是文化问题。普通人对于残障的感知停留在医学范畴,或觉得残障是需要治疗或改善的一种状况,这与将残障放在一个社会模式里,将其理解为一种独特的文化或产生特定类型的认知形成了对比。那么,可否将残障认知为一种创造性的行动,而不是作为一个困苦生命的挑战?可否将残障人士的看法和分类从医疗模式转化为社会模式?这种社会取向对设计又有什么影响?

目前,公共卫生政策的努力旨在提高可达性建筑规范和建立标准化的设计标准,而将残障文化限制在医疗框架中,残障设计的美学策略无法被真正区分,从而影响了残障人的存在需求。取代僵化的系统思维,加速的、复合化的策略建议更明确的反应,让设计的需求促其成为一个文化的、更富有创造性的网络。

无障碍坡道设施

设计思维如何通过增强细致度的方法来弥补残障美学的缺失?为了开发这些领域的研究方法,设计师必须重新评估公民的审美规范,从根本上扩大对于社会公民健康之躯的定义。例如,一个占主导地位的看法是:残障之身是缓慢之躯,在一个高速运作的世界是不合适的。根据人口预期增长率的统计数据以及城市化的趋势就会发现集中在城市的残障人士比例较高,换句话说,残障人士是全球增长最快的城市人口类型之一。随着残障人士寿命的延长,对于技术和基础设施的需求也将急速增长。由于残障话题逐渐从医疗走向社会模式,将设计重新定向到更为广义的概念显愈发得重要。

无障碍设施研究出发点:

第一,重点研究行人设施和应答性环境的现有结构和技术市场,覆盖面由辅助设备延伸至建筑体系;

第二,工作包括研发一系列设计原型,例如人造气动肌肉和生物力学驱动结构。对于如何将如笨重的电动轮椅或服务犬一类的辅助体视作身体的延伸,并实现多种功能。越过功能这一话题,此项研究从残障人士的角度重新审视了城市空间的复杂性,结合了自动化身体、障碍检测、时尚配件,以及隐藏于日常公共空间活动中的材料,同时研究将公共机构对城市空间框架的影响考虑在内,例如从公交车站进入到一所儿童医院的空间顺序;

第三,此研究催生了一项为某特定基地定制的设计计划,设计成品为交互式无障碍坡道,即超越了传统意义上带有金属扶手的混凝土坡道,而更类似于变异的游乐园设施,旨在用设计极度强调这一通常被城市空间所忽略的建筑物。

▽ 装置剖面图

▽ 装置平面图


无障碍设施装置是一个无障碍坡道项目的设计成果,取名阿斯克勒普斯(Asclepio),其技术要点包括:

(1)红外线感应

用户到达坡道之前,红外线波段被激活并产生预期的互动。装置预先启动好环境信号和灯光,固定在通道两侧间隔设置的红外场感应并校准每个翼片,成对状地指示前进方向。

(2)压力传感器

安装在坡道两侧的压力传感器启动照明和驱动“气动肌肉”技术(随用户前进驱动两侧翼片轻轻展开并垂下)。

(3)气象遥感

从遥测感应器能接收到目前的身体状况和环境条件,遥测传感嵌入在装置内,记录和回应气象数据,而遥感器也能根据情况自动关闭并保护翼膜。

(4)远程控制

界面设计是一种对残障文化的环境交互设计,即通过远程工作的便携式设备,人可以通过“游戏”使机器启动照明或移动,装置的远程监控技术是应对残障文化的另一个层面的设计。

(5)人工照明

该项目的照明方案采用不同配置的LED,使整个空间提供安全照明。斜坡两端布置高强度发光二极管,当外部的红外场被触发时,指示灯照亮入口。这对于有视力障碍的人尤其重要,现场照明使用机场跑道的相关设备。

(6)微气候

当“气动人工肌肉”技术装置通过压缩空气充气时,少量的氧气进入到混合气体中。作为气动肌肉的排气减压,这会产生一个稍微丰富的氧气环境空间,研究正进一步地探索空气质量的控制。

(7)声波空间

作为一个目标,装置应达到可以感觉到但无法听到的不易察觉的音频振动。被嵌入在斜坡的传感器通过声波标志物达到一个阈值,听觉障碍人士可通过自身对振动声波的特殊感应能力而感受到。

▽ 装置翼片感应模型示意

无障碍设施实施效果

广受好评的相关论文《残障理论及残障美学》的作者托宾·西贝斯教授对此项目做出了如下评价:“该装置集合了游乐园设施、公共塑像和便携式残障人士坡道的设计理念。装置外形类似蚱蜢,可以与任何需要斜坡设施的建筑相连接,其透明外表皮由气动技术带动的摇臂固定在相应位置。当轮椅用户走入时,机器通过张开表皮、启动灯光和发出类似于吸入空气的声音的方式与用户互动。随着轮椅用户的移动,装置表皮相继闭合并伴有呼出空气的声音。当多位用户同时在斜坡上移动时,它将加快频率做出同样的反应,形成摇臂的震动和表皮的呼吸形态。波浪式的运动和呼吸的声音可以为用户带来精神欢快和类似于失重的快感,将通常意义上带有负面情绪的残障人士坡道转换为令人舒畅的“游乐园设施”。装置奇幻外形的设计不仅用于吸引身体有残障的用户,也包括身体健康的用户,目的是劝说进入建筑的人们摒弃坡道所谓的隔离但平等的理念。同时,它还能帮助所连接的任何建筑转换其建筑风格——效果类似于卢浮宫的金字塔入口。”

虽然装置的使用场地与卢浮宫大相径庭,但它与任何标准意义上的无障碍坡道完全不同。设计师倾向于将其看作为一件城市公用设施或家具,一个动态的设计项目。它是连接公共空间和制度逻辑的原始建筑,一个不属于任何一方的临界点,例如剧院或儿童医院的入口,或者简简单单一个发生在城市境界内意料之外的事件。尽管它并不能等同于巴黎歌剧院里的著名楼梯——作为一个建筑装置,它兼具了城市剧场的作用,如同一个复杂的舞蹈包含着一系列同时发生的事件和身体,而它们又对公共的、有思想的和创造性的生活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当前,中国医疗健康产业正在发展此项目的投资战略计划。

在这个日益专业化的世界,哪种公共生活的设计实践依然有效可行呢?应用于未知未来的实践形式应当包含其他种类的城市装置的设计——无需一味瓦解社会群体和文化的差异,或者消除无穷无尽的身体、建筑、技术和制度之间的不同——以此维护公共空间这项艺术的生命力。


筑医台资讯编辑出品

延伸阅读:

扒一扒目前三种就医模式优劣性

黑科技丨GIS技术探测县级医院可达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