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年代。上海。

当这两个词搭在一起,好像会产生一种魔力,一个3D声像的开关即刻被打开了——

随着一声汽笛声,上海的早晨从黄浦江上、苏州河边苏醒,老弄堂、汇丰银行、圣约翰大学,买早餐的太太、跑洋行的买办、在教会学校读英文的小姐、从法国留学归来的少爷,纷纷粉墨登场;模糊的老照片、发黄的月份牌、昏暗的煤气灯、破旧的老爷唱机,还有锈迹斑斑的怀表,一件件扑面而来…… “只有30年代的老上海,才能够象征品位、格调、优雅、浪漫、摩登、经典。”但,30年代的上海只有活色生香吗?

30年代的上海并不只有玫瑰色,颠沛流离的乱世更是血色的。连年战争,连天愁苦的唯一“好处”似乎是成就医技,人间疾苦成了“新生事物”西医院在30年代的上海蓬勃发展的重大机遇。当你徜徉完外滩“万国建筑博览会”长廊,千万请记得拐个小弯,走一走如今依然市民气十足的山东中路,并请停留在145号——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下称“仁济医院”)。

虞涛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副院长

坐落于此已长达173年的仁济医院,是中国第一家综合性西医院。而其始建于上世纪30年代的西院2号楼,是目前上海存留的为数不多的最古老的医院建筑之一,而且是唯一仍用作医疗的上海市优秀历史建筑,在上海市政府斥巨资经过两年的修缮改建,2013年7月刚刚重新投入使用。说到楼体的修缮,不得不提到一个人——虞涛,仁济医院副院长,西院区的修缮改造工作正是在他以及团队的共同努力下完成的。

1、从仁济医院成长起来的“新秀”

从儿科医生到医务部主管,到医院门诊部办公室主任,再到副院长,虞涛在仁济医院一路成长,这一路,也见证了仁济医院的发展。正所谓“仁济人”也不过如此罢了。

从2000年起虞涛一直从事医院管理工作,直到2013年担任仁济医院副院长,负责医院后勤基建工作,才开始真正深入医院基建领域。对于虞涛来说,虽然这是一个全新的领域,但他并没有感到陌生。这一切都归功于他之前的医疗质量管理工作经历,加之虞涛是儿科医生出身,与别人相比,他更能体会到医院建筑给医疗活动带来的影响,更懂得什么样的医院建筑才是医生和患者想要的,这一点也只有虞涛体会最深刻、最到位。

“隔行如隔山”,虞涛从医疗质量管理者转向医院基建管理者,这绝对不是一个随意的转变。起初,虞涛也遇到了多数人都会遇到的问题——专业知识缺乏。此时,他非但没有退缩,反而更有学习的动力,通过各种渠道学习,不放过任何一个学习的机会。关于学习,虞涛只是淡淡说来一句:“‘活到老学到老’是我的习惯,始终保持学习的欲望才是成长的根本途径,无论哪个行业”。

2、援藏项目  经历独特

在虞涛的基建管理经历中,援藏基建项目最为特殊。2014年,虞涛带领团队援建日喀则地区人民医院医学影像楼项目。日喀则地区人民医院是二级甲等医院,服务方圆18万平公里范围内的近70万农牧民,技术水平及设施条件相对较差,当时对口援建该项目的省份是上海、山东、黑龙江,虞涛作为上海市援藏项目的主要负责人参与其中。由于日喀则地处高原地区,平均海拔达4200米,常年低温,适合施工的时间很短。

再加之日喀则地区医院建筑专业的设计以及施工单位技术条件落后,管理能力薄弱。因此,上海市采取组团的方式援藏,派出的援藏干部中有分管投资、建交、质监等不同专业领域的干部,同时上海的专业规划以及设计单位也对援藏项目给予了大力支持,这是确保援藏项目保质保量顺利推进的重要保障。

西藏日喀则地区人民医院

3、百年仁济  “修旧如旧”

“七层高的英式建筑围成一个半弧,深褐色的外墙上镶嵌着一排排老式的落地钢窗。室内壁灯高悬,宽敞的楼梯顺着红棕色的扶手盘旋而上,雕花走廊延伸向病房最深处。电梯每停一层,顶部的指针就移动一格,俨然一派庄重典雅、复古温馨之态。”这是上海人对仁济医院的第一印象。

仁济医院

仁济医院建于1844年,是上海开埠后第一所西医医院。医院目前由东西南北四个院区和上海市肿瘤研究所组成,是一个学科门类齐全,集医疗、教学、科研于一体的综合性三级甲等医院。

西院区位于黄浦区中央商务区内,毗邻外滩,占地7811㎡,建筑面积31959㎡,西院区是仁济医院的起源地。2013年6月,虞涛担任上海仁济医院副院长,主要负责医院基建后勤管理工作。此时正值西院区建筑大修期间,虞涛上任后积极配合前任领导共同参与修缮工作。西院区修缮工程主要是三幢楼,即住院楼、综合楼、门诊楼,总面积近4万平方米。

仁济医院西院区的住院楼是上海市历史保护建筑,修缮过程中既要保证建筑的安全,又要兼顾“修旧如旧”的历史建筑风格,改造难度相对较大,这对修缮工作领导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仁济医院西院区住院楼

门诊楼和综合楼是上世纪底建造的建筑,修缮工作的主要任务是就诊流程优化、系统大修和功能完善。例如:增设一站式便民服务中心,满足病人的综合服务需求;将辅助检查集中设置,减少患者来回奔波;按系统设置门诊及科室,如消化内科、普外科联合诊区,心脏内外科联合诊区等;注重保护病人隐私,尽量做到一条龙完成所有就医程序,如男女不孕不育科的联合门诊,要做到在独立诊区内完成所有就医程序,包括门诊、住院、小手术等。

屋顶花园

东院因新建门急诊医技楼启用,近2万㎡的老门诊楼改用于科研,主要是将原来的门急诊楼功能改建为适合科研功能的科教型建筑,为仁济医院近几年的科研工作发展提供硬件保障。

通过对东西两个院区近6万㎡建筑的修缮改造,完善了医院基础设施建设,优化学科布局调整,凝聚优势资源并建立了特色学科临床诊疗中心和实训中心,调整了医院建筑功能布局,贯通了楼宇连续性,使得医疗体验更加便捷流畅。

在这过程中,参与人员都感触颇深。“在这个过程中,我总结出几点:医院建筑建设前期一定要做好前期的需求分析和规划;充分听取并分析需求方的意见,充分考虑医务人员和患者的实际需求;施工过程中积极采取新的施工技术和工艺,提升建筑质量;在医疗流程和制度管理上积极运用信息化技术,全面提高运营管理效率。总之,绿色和高效是今后医院发展的大趋势。”虞涛这样说。

4、注重需求  统筹推进

“服务流程人性化、医疗设备标准化、基本建设现代化”,这是上海仁济医院的发展目标。对于这一目标,虞涛说:“发展目标是一个大的方向,最重要的还是将目标化为行动,落实在建筑中。对于医院的建筑,无论新建还是改造,都要充分考虑使用方提出的需求,从专业角度合理策划,统筹安排,才能跟接近目标。”

说医院建设难,难就难在医院缺乏相应的专业技术人员,缺乏科学的综合规划。只有将医务人员和患者的需求转化为专业建筑语言及方案,并交给专业施工人员落实在建筑上,这才算达到目的。

仁济西院咖啡厅

关于医院专业技术人员的培养,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国家、医院双方重视,建立合理的人才培养机制,管理并促进人才的发展。”虞涛对医院建设领域的人才培养问题这样说。

“筑医台是主业关注医疗建筑行业的引领性平台,能够为医院的专业咨询、人才培养、跨行业沟通交流提供专业服务,为医院和企业搭建了互动平台,非常有益。希望筑医台在今后能定期组织医院与设计、建筑企业的学习交流活动,包括跨境交流,为绿色医院建设及新材料、新工艺应用提供专业化的建设性意见。”这是虞涛眼中的筑医台。

5、优化流程   减少纠纷

“服务流程人性化”是仁济医院的一大目标。针对当下医患关系如此紧张的局面,虞涛表示,如何解决医患纠纷是中国特有的综合性治理难题,如何通过医疗流程优化、人性化设计、人文关怀,提高患者及其家属的就医体验,确保双向信息的对称,减少排队等候时间,缓解就诊者的焦躁情绪是每个医院管理者应该考虑的问题。

同时如何保护医务人员的人身安全也是值得研究的重要问题,如医患通道分开设置,提升技防手段,缓解医务人员工作压力,设置休息区域等。“医患关系问题在中国很特殊,需要多方多部门多区域联合,深入剖析问题的本质,这是一个长远的过程,需要时间。”

说给同行者

作为医院基建管理者,最主要的职责是确保医教研工作的有序、高效运行,要把建医院当做自己的责任,全民担当,全力以赴。另外,基建管理者要具备专业与担当的素质,在专业领域不断求索,敢于创新,在责任方面勇挑重任。

编者按:

虞涛为“第三届全国十佳医院基建管理者(院长)”获奖者,本文系筑医台针对此次获奖者的专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