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基建这一行要有良好的心态,基建工作和困难总是孪生兄弟,若把困难当成挑战,就能保持积极的心态,面对困难要有愚公移山的精神,把问题一块一块消化掉、解决掉。

重事先策划、抓细部设计、集各方优势、炼过程精品、造满意工程。

——潘玮华    

一、一次外出学习的心灵触动

2008年,为了满足医院发展的需求,甘肃省妇幼保健院新建保健医疗综合楼。按照规划,医疗综合楼的建设规划以及设施配置要与国际保健医疗发展趋势接轨;同时,工程建设要求有医护管理者参与其中,方便与各建设方沟通,以便最大限度满足医护人员和患者的使用需求,实现医疗工作者和建设者的有机结合。于是,潘玮华当选为医院基建办主任,8年的基建工作业绩就是最好的证明方式。

当时作为护理部主任的潘玮华并没有从心底接受这份工作。2009年,她被医院选派到新加坡国际管理学院学习,期间适逢“5.12国际护士节”,当天看到学校的一位教授在看报纸,上面有一篇题为《护士参与建设的病房更适合患者》的文章。这短短14个字犹如自带滤镜般即刻映入潘玮华的眼帘……

她,停顿了一下,不禁回忆起自己曾经的护士工作经历:33年前,潘玮华第一次走进甘肃省妇幼保健院的大门,1954年建的那座尖屋顶、工字型、老式砖木结构的病房楼,病房里漏风透土的木质窗户,手术室破旧不堪的抢救设施,还有那台乘上去地动山摇的电梯,这一切就像电影一样在潘玮华的脑海里一幕一幕的放映着。她仿佛看到了医护人员充满渴望的眼神,看到了住在用隔帘作分区的所谓家庭化病房里的患者,还看到了周边医院宽敞明亮、功能合理的新建住院楼,这一幕幕,只有潘玮华能读懂。“我开始感受到院领导鼓励的眼神,感受到对我的信任,感受到重托的力量,下定决心转换角色、适应角色、不负重托。”潘玮华深情地说道。

二、干基建这一行要有良好的心态

2008年8月,潘玮华接手甘肃省妇幼保健院基建管理工作,担任医院基建办主任。当时医院老住院部主楼是50年代设计建造的红瓦尖屋顶、竹篱砖木结构、1.2米深的条形基础建筑,经结构评估,建筑基础下陷、墙体开裂,定性为危房。然而当时医院面临保健、门诊和住院患者人数逐年攀升的紧急形势,同时专业学科的迅速发展也对医疗建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保健医疗综合楼的建设势在必行。

在基建管理工作中,有这样一件事情让潘玮华印象深刻。在2009年,她负责筹备的甘肃省妇幼保健院保健医疗综合楼项目是改扩建项目,要在老住院部原址上分期建设,边拆边建,工程西北两侧紧贴住院部旧楼、南侧靠近集贸市场、东侧临近门诊楼,基坑支护工程深达17米,再加之兰州的地质有湿陷性黄土特性,无疑加大了工程难度。  

“屋漏偏逢连夜雨”,兰州2009年的降水量是往年的2-3倍,使得南侧集贸市场年久失修的排水系统加速崩溃,不断向工程基坑渗水,潘玮华每天都在担心老楼周边建筑和基坑的安全,还要调解集贸市场商户对工程的干扰。“我每天都在期盼:‘老天啊,快别再下雨了’,我给自己下了一个‘恐水症’的诊断结果。”潘玮华无奈的说。

“干基建这一行要有良好的心态,基建工作和困难总是孪生兄弟,若把困难当成挑战,就能保持积极的心态,面对困难要有愚公移山的精神,把问题一块一块消化掉、解决掉。”这是潘玮华面对困难的心态。经初步统计,一幢保健医疗综合楼具有1200多种功能,例如在重症监护病房中,MICU、PICU、NICU的亚专科性质不同,医疗工艺细节设计就不同,需要研究在这个区域中的医生、护士、患者和工勤人员的动线、流程和工作习惯,了解对设施设备的要求,用建筑语言“翻译”给设计人员以及施工单位,只有这样才能建成一座医护人员满意、患者称赞的医疗建筑。

走进甘肃省妇幼保健院

甘肃省妇幼保健院保健医疗综合楼项目荣获2014年度“甘肃省建设工程飞天金奖”、“甘肃省科技示范工程”、“上海市优秀工程勘察设计三等奖”三项大奖。

甘肃省妇幼保健院保健医疗综合楼

1、“三位一体”的新医疗建筑设计理念

甘肃省妇幼保健院保健医疗综合楼的设计,主要体现既是一个保健医疗场所,又是一个医学博物馆,还是一个艺术馆的“三位一体”的新医疗建筑设计理念,实现医疗建筑、文化艺术、医护特色和人性关怀的有机结合。

医疗艺术长街与心灵港湾效果图

各区域之间由一条十米宽、百米长的医疗艺术长街相连,长街两侧设有以“人性和爱”为主题的名家油画和艺术雕塑,便于患者和医护人员交流活动的同时还可以驻足欣赏高雅艺术;在住院部大厅的咖啡吧里,你可以一边品尝浓郁的卡布基诺和香甜点心,一边欣赏悠扬的钢琴声,处处散发着艺术的高雅、音乐的灵动、氛围的温暖、文化的浓郁。 

  

咖啡厅

在公共区域和病区通道,吊顶用“大建”矿棉吸音板,墙壁用海吉布,地面用PVC塑胶地板,只为医护人员和患者及其家属创造一个自然宁静、优雅温馨的环境;在儿童病区中,自动扶梯里机械传动系统透明可视,充分满足儿童的好奇心理,在印有小黄鸭、大黄蜂等卡通形象的座椅以及彩色积木玩具等雕塑软装饰的点缀下,父母可以带着孩子边照顾、边玩耍、边拍照,处处洋溢着孩子们欢快的笑声。

病区走廊

医护走廊

在常规结构层高上增加高度,减轻患者和医护人员的心理压力,如“家”般的医院环境让患者在疾病的特殊生理和心理时期得到精神的慰藉和心理的满足。院内病区双廊、茶歇间、更衣间、值班室、洗手间等空间的设计,无不散发着温馨的气息,医生办公室按职称和职务的不同划分不同的空间,做到既要充分利用空间又要保证医生工作不受空间影响,让医护人员在高负荷的工作中感受到一份应得的尊严。建筑空间的设计处处体现出人性的关爱、生命的升华、持续的发展,在使用中也得到了医护人员和患者的好评和高度认可。

医生办公室

茶歇室

2、工程新技术应用

甘肃省妇幼保健院保健医疗综合楼工程的建设,运用了多项工程新技术,具体应用情况见下表:

3、基建工作的“得”与“失

任何工作都要辩证的看待,从事医院基建工作8年来,潘玮华认为“得”大于“失”。她认为,“在医院基建工作中最重要的是能学到跨学科的知识,运用医学理念和医学知识去理解医疗建筑,用医生、护士、患者和工勤人员的语言去理解他们对医疗建筑的定义,同时医疗建筑的设计要在读懂他们需求的基础上进行,医疗建筑的成品要符合医生、护士、患者和工勤人员的使用需求。基建工作者要不断转换角色,与各方沟通交流,本着‘互为师长、取长补短、细致管理、共筑精品’的思维方式去工作。甘肃妇幼的基建团队虽然只有四名成员,但我每天依旧激情澎湃,带领着他们面对各种挑战,保证工程一、二、三期都按期开工、按期竣工、按期验收、按期决算,按照计划完成任务。”

如果说有所“失”的话,潘玮华说:“那就是为家庭付出的太少了”。

这就是潘玮华心中的那杆“秤”,她认为这一切都是值得的,因为她收获了太多,收获了知识,收获了笑脸,收获了信任,收获了梦想……

对同行说

谈及行业经验,潘玮华只说了两点:医院选择设计单位时一定要选择专业的医疗建筑设计院,并选择专业的设计师,注重前期策划和医疗工艺流程设计;医院基建团队的人员组成要多元化,医生、护士和工程技术人员都要有,组成跨学科团队,同时要为工程竣工投入使用后的管理工作,提前储备高质量的技术管理人才。

“重事先策划、抓细部设计、集各方优势、炼过程精品、造满意工程”这是潘玮华的基建工作方法和管理思路,短短数十字流露出她对这个行业独特的情感,彰显出她心底的那份神圣的职业情怀。她,依旧在路上。

编者按:

潘玮华为“第三届全国十佳医院基建管理者(院长)”获奖者,本文系筑医台针对此次获奖者的专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