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建筑是一种专业技术含量大、功能复杂、涉及领域广泛的建筑类型。目前,随着国民经济和医疗技术的飞速发展,先进的 医疗设备和诊疗手段加速更新,门急诊与住院人次量不断增加,同时2008年12月1日起执行的国家《综合医院建设标准》又对医院的建设标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国内多数老牌大型综合医院都面临着建筑的改造更新问题。这些医院大都建设于20世纪,一般都缺乏合理的总体规划甚至从未有过规划,常年自由发展,导致土地资源利用不充分;老医院大多处于城市中心,医院的用地规模和发展条件受到了严重制约;另外,原有医院相对老旧的建筑设计与空间结构也已经不能满足因为医疗技术的进步而引进的大量新设备的空间要求。这些在各类医院中普遍存在的现状问题使得改扩建在规划与建筑设计方面的任务十分艰巨。
改扩建的建筑规划设计对策
大卫•罗兹归纳的现代化医院的主要特点是:整个医院被规划、设计成为一个完整的建筑物;整个建筑都在全空调控制下;建筑的规划与设计适应现代医疗技术的新发展; 建筑的规划适应将来的变化。此外,医院改扩建还应该结合当代社会学、生态学和心理学的新成果,根据现状从规划和建筑两个层面上进行统筹设计。
以评估分析为前提,合理安排分期 实施规划
医院的改扩建设计是一项系统的工程, 它的成功与否关系到医院未来的生存与发 展。因而在准备阶段,应进行比较全面的分 析和研究。
对医院现有资源和空间进行评估分析,制定改扩建的整体策略
目前,多数大型医院很少有医院现状 (包括医疗科室、设备、资源等)的完整资料或者发展规划,以至于设计方在接到改扩建任务时只能凭借专业积累进行工作,需要多次反复修改、设计成果才能接近医院的实际状况,造成资源的浪费和效率的降低。因此,前期对于医院改扩建的可行性和经济性的分析非常重要。在立项前,仔细评估医院现有设施的现状,分析设施的利用率和相关数据,提出完整的医院预期发展设想和改扩建的总体构想,保持医院发展的条理性和可持续性。
图1 改扩建规则设计及实施步骤
医院的旧建筑虽然不能完 全满足新的功能需求,但是合理的改造更新 规划却能使它们的价值得到大化的利用。
制定合理的分期建设计划
由于医院建设资金有限、改扩建的基地往往较小、建设过程中医院又必须正常运营,这就需要在医院改扩建规划中对拆建的合理顺序进行周密的安排,提高设计方案的可操作性。在更新过程中应充分利用旧建筑 过渡某些功能,通过新建筑的建造与旧建筑的拆除交替进行,尽可能减少对医院正常业务工作的影响,实现医院的高效更新。同时还应考虑医院流线的变动带来一系列的问题,保证在分期实施的各阶段医院均有良好 的运营秩序。
提高医院的综合建筑效率,完善人性化的医疗环境
传统的建筑设计工作由于相对重感觉、 重定性,使医院建筑在以往的设计、建设过程中带有一定的盲目性和随意性,不合理 的资源配置导致了建筑使用效率低下,不能满足人们对良好医疗环境日益提高的需求。 因此,在改扩建设计过程中应充分利用新方 法、新成果来提高医院建筑的综合效率,创造优质的人性化医疗环境。
通过改扩建提高建筑综合效率, 促进高效的运营
对医院建筑而言,综合建筑效率已经超越了建筑本身,它包含了社会、经济、文化和技术的因素,并形成一个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系统。要从建筑设计领域提高医疗效率,不仅要考虑建筑设计的目标和经济效益,更要考虑医院建筑的规模、总体布局、建筑单体和各种交叉流线产生的建筑综合效率。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
①控制医疗区规划与建筑规模。医院在改扩建前应进行详细的调研,包括对未来可接待患者人数和周围交通运载能力的评估, 严格控制建筑规模,在提高医疗效率和建筑综合效率的基础上获得高效益。
②院区按照构成性质相近成组团规划和患者流线为主的原则进行功能分区。综合医院依据功能关系可分为:医疗区、传染病区、康复疗养区、后勤保障区,还可能包括教学培训区和职工生活区。医疗区是面向城市开放,采用分散或集中式布局均可,可以适当提高建筑密度、降低层数,使病人接近自然,保障健康与安全,还能节约建 筑能耗。
③对建筑单体来说,合理的功能布置和流线组织能有效减少交通面积,提高建筑综合效率。建筑内部附加功能越多,综合效率越低,附加功能越少,效率越高。在建筑标准层平面规模方面,高层建筑标准层面积在 700m2~2500m2时,其面积的有效率随总面积的增大呈上升趋势。
图2 标准层面积与效率的关系
对于平面效率相同且床位数接近的建筑项目,单床面积越小,其建筑综合效率越高。同时,建筑的 层高、交通流线、高宽比以及结构体系和建筑效率也有着一定的联系。
由于住院部建筑面积在大型医院中所占比例相当大,所以护理单元的效率设计完善与否将很大程度影响到综合效率。首先, 护士站的位置是提高护理单元空间效率的关键,护士站与各个病房的护理距离和位置应尽量均衡和缩短,同时也应与医生区有方便的联系;其次是合理设置垂直交通的数量与 位置。评估垂直交通系统的效率,单看电梯的服务面积与人数是不够的,还需要考虑垂直交通体的组数和水平布置位置,并对每一组交通系统的服务对象范围和电梯、楼梯的 数量加以分析。
改善原有环境,构建人性化的医疗环境
我国过去建设的医院建筑往往使人感觉医院冷峻、呆板。近几十年来,心理行为科学和社会学的研究成果使人们对于疾病和健康的认识不再仅仅局限于生理学的范畴,以前完全“以功能为核心”的医院设计已经不能满足社会需求,生物—心理—社会医学 模式的产生引起了医院功能的变化,它强调 “以人为核心”,重视各类人在就诊过程中的心理感受。
①从规划设计的角度出发
规划角度的人性化设计包括很多,一方面要注重院区景观环境的再创造,给病人一个舒适放松的就医和康复环境;另一方面, 创造便捷的外部交通和就医流线,减少病人及家属的等候时间,减轻病人的压力和紧张情绪。
②从建筑和室内设计的角度出发
人性化的设计理念能创造出富有生活气 息的医院环境来满足患者的精神需求。具体到建筑设计方面:建筑中庭、多层共享大厅等公共空间的设计可以改善原有的建筑布局;良好的采光通风,能够改善建筑内部昏暗、潮湿的状况,舒缓病人的紧张情绪;绿色植物的引入可以增加建筑的活力,改善室内空气质量,提高空间品质;新型环保材料的使用能将“健康”的概念贯彻到建筑细部。此外,病房楼设计应尽量保证患者的私密性,以温馨的色彩、活泼的造型减少人们的恐惧并给他们带来象征生命力的视觉感。
引领城市空间新秩序,建立医院新形象
作为城市中重要的公共基础设施建设, 大多处于城市中心位置的大型医院的改造更新也应该从城市建筑文化发展的角度来确定医院在城市中的定位,研究医院建筑形象在城市中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如何通过改扩建延续城市的肌理、舒缓城市交通,创造良好的城市空间环境,建立有秩序的城市风貌, 树立医院在城市中的新形象,都是在医院改造更新规划与设计中应充分考虑的问题。
与周边城市大环境相融合,形成 良好的城市形象
改扩建中应结合周边城市道路对进出医院的各种人流进行有效组织,将人流明确地引导到医院基地内相应的功能部门,还要能够把院区内的人流车流有效地疏散到城市整体交通中去,创造高效便捷的院区交通。同时,要兼顾改造后的医院新形象与城市建筑景观的协调,提高对城市风貌的贡献。比如通过新建建筑、广场庭院,划分空间,产生新的或加强原有的空间序列;或者通过轴 线、重心的调整,使整个建筑群体主次分明、错落有致;或者通过新旧建筑之间的连 接互补,形成新的形象。医院建筑与外部空 间的整合应该引领新的城市空间秩序,给广大群众建立起新的医院形象。
图3 某医院改扩建形成的新城市空间形象
与原有建筑风格协调统一,形成合理完善的建筑群布局
改扩建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设计应以院区整体功能、人性化的环境为主,保持医院建筑群风格的整体统一。改扩建后医院的总体布局应能够为患者的治疗休养、医疗人员的工作学习、探视人员的问询陪护创造安静宜人的室内外环境, 把合理高效的功能分区整合在一个有机的整体中,形成高效的医院营运体系。
改扩建规划与建筑设计策略的应用
以重庆市涪陵中心医院为例
重庆市涪陵中心医院创办于1914 年, 是国家三级甲等综合性医院。面对快速发展的医疗技术、医疗卫生制度的改革和人们对医疗保健服务的更高要求,建院近百年的涪陵中心医院现有建筑、环境离现代化综合医院的标准还有相当大的距离,急需通过改扩建来取得长远的发展。
中心医院的现状问题分析
建设用地面积紧张,场地内部地形复杂
医院地处涪陵城市中心,医疗区用地面 积非常紧张,现有建筑密度极高。要达到改扩建的面积标准和改善环境的要求,建筑只 能采取集中式的布局并往竖向发展;同时,场地周边道路和院区存在很大的高差,如何结合场地、降低建设成本这也是应解决的主 要问题。
用地功能混杂,院区布局零乱, 环境质量差
历经几十年的使用,医院规模和内容不 断扩充,建设见缝插针,导致医院各功能区交叉混杂,给使用造成困难,极大地影响了医院的运行效率(图4)。同时现有空地 少,几乎没有能给住院病人使用的休息绿 地,医院环境质量低下。
图4 涪陵中心医院改扩建前后对比图
改扩建后的新旧建筑之间的联系
现有院内人流和物流流线无序,使用不便。机动车交通拥堵严重,缺乏足够的停车场。改扩建后,如何建立高效的医院流线,组织内外科楼的关系是规划中首先要考虑的。
改扩建过程中医院的正常运营
医院的整体改扩建过程耗时将近十年,这期间医院的正常营业是建设新医院的资金保证,一天也不可能停。拆迁与建设的过程 如何协调,如何科学地、大限度地发挥现有建筑在被拆除前的“余热”也是本项目必须解决的重大问题。
可持续发展的总体规划
结合当前医院发展的趋势和涪陵中心医院的用地现状,满足医院远期规划发展的目标,我们提出了医院改扩建规划“四化”的理念。
图5 涪陵中心医院改扩建总平面图.
医疗服务中心化
由于用地较为紧张,为了实现良好的院 区景观环境,因地制宜、尊重环境,采取集中化的布局。门急诊、病房集中竖向布置, 保证狭窄地块中的广场绿化空间,创造良好 舒适的医疗环境和外部交通环境。
分步实施科学化
一期工程保留旧外科楼和门急诊楼,将旧内科住院搬入旧外科楼使用,拆除旧内科楼建设新内科楼,建成完毕将内科住院搬入新内科楼;二期工程则是先将旧外科大楼与新建内科大楼裙房局部改造做门急诊使用, 拆除旧门急诊楼,建设新门急诊楼,等门急诊大楼建设完毕,将门急诊搬入新建门急诊楼,二期工程完毕;三期工程拆除旧外科大楼,建设内外科楼共享大厅,加强内外科楼 之间的联系,集中组织出入院人流,终完成医院整体改造更新工程。
图6 分期实施规划
医疗环境人性化和地域性
医院流线方便快捷可以提高病人的就医 效率和医护人员的工作效率。设计中利用场地高差设置了各个不同功能的入口,前区广 场可以直接进入门急诊大厅;出入院病员主流线布置在两栋住院大楼中间的连接部分,进入住院大厅办理相关手续后迅速分流到各个住院区;体检入口利用地形设在内科大楼二层;医务人员主要通过面向医院家属区方向的医务后勤出入口出入,基本避免了各种 流线的相互干扰。同时,利用有限的用地创造舒适宜人的自然环境。内部庭院空间、屋顶花园、空中花园等多种方式布置绿化景观,形成立体景观体系,既体现了山城的地方特色,又营造了舒适的医疗环境。
空间形象地域化
内科楼建筑形态与已建外科大楼呼应, 使医院新旧建筑保持和谐统一的建筑形象。住院楼作为医院的制高点,突出表现了医院的整体形象,在设计中充分考虑以柔和的曲线与外科大楼形体呼应,同时运用丰富的建筑元素的构成与分离,强化了立面的片与线 以及建筑中心主导地位。门急诊楼建筑造型考虑作为医院的入口形象,线条表达细腻, 温和,色彩和内外科楼呼应,体现医院的和 谐形象,为医患和医护人员创造一个舒心的 环境氛围。
2.3 单体建筑改扩建设计
门急诊楼建筑设计
由于用地紧张,门急诊楼采用集中式平面布局,二期建设的门急诊楼和一期的内科 楼实为一个整体的、高效的就医流线和紧凑的院区布局。门急诊楼内部平面流线简洁明晰,各功能区域相对独立,互不干扰,结合地形设置各个功能区域的出入口,有效地组织了各流线和功能空间。
图7 门急诊和内科楼综合平面图
内科楼建筑设计
为了改扩建期间不影响医院正常业务, 一期旧内科楼拆除,沿着旧外科楼的边缘,平行于新外科楼布置新内科楼;同时兼顾新旧建筑风格要协调,内科楼终采用如图8的平面布置方式:南侧呈连续弧状,同时使得 90%以上的病房朝南,拥有良好的日光照射和景观视线。结合场地和道路高差,内科楼分别在一、三、四层设置不同功能出入口,既解决了高差问题,也满足了功能需求。
病房楼每层设一个护理单元,由病房 区、医护区和特殊功能用房区组成,标准层床位数为50床,建筑面积约1700㎡。病 房均设置独立卫生间和病人储物空间。结合塔楼功能布局在裙房屋顶设屋顶花园,为患者提供了方便、优美的康复环境 和交流、休憩场所。
图8 内科楼标准层平面图
结语
总之,城市中心的大型医院改扩建面临的矛盾是多方面的,设计者只有以扎实的专 业功底、清晰的分析能力和认真的工作态度去面对,才能够较好地解决这些矛盾,创作 出功能更加完善、形象更加清新的医院建筑 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