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新院主要技术经济指标
总用地面积333722平方米
总建筑面积349701平方米
容积率0.77
建筑密度17.6%
绿地率37.8%
总床位数3000张
机动车泊车位2000辆
新院工程建设
新院设计理念
集生态化、人文化、智能化、信息化为一体致力打造安全、便捷的就诊服务新流程。
总平面图
基地分为南北两个地块,南侧布置医院的医疗区,北侧布置后勤保障区。
主入口集散广场在正南面便于人流的引入 。
东侧设置了四幢门诊楼 。
西侧在接近水系,环境优美处设置四幢住院楼 。
门诊楼与病房楼之间为医技中心 。
为了创造良好的环境及自然采光,自然通风的条件,在建筑群中合理的布置了内院和天井 。
急救中心位于医技中心最北面 。
医疗保健中心相对独立的设置在医院基地的西南角,双面环河,绿地环绕。
感染中心相对独立设置,位于南部地块的西北部 ,避免交叉感染。
医护值班楼位于基地北部地块的中间 。教学科研综合楼位于基地北部地块最东侧 。
病房楼的底层架空,为病人提供了通敞、明亮的自然环境。
建筑布局
美国建筑师路易斯苏利文提出FormFollowsFunction,我们的理念是尽可能留下最合理的建筑空间。院区内所有建筑柱网均为7.8*8.5的统一模数,既适合地下室停车位布局,亦适合病房空间构设。
在门诊与医技的区位布置中,将人流量大,患者行动不便的科室尽可能设在低矮楼层,与医技有密切联系的专科中心尽可能同层或就近布置。有效简化医院流程,缩短就诊路径,同时方便病人,提高医疗效率和服务质量。
地下室平面
综合楼地下室东西两侧分别设有两个大型的地下停车库1000车位,以满足医护工作人员上班停车的要求。
两个停车库一侧均集中设置几个大型更衣室更换工作衣,保证医护人员上下班与病患分流。
地下室北侧是整个医疗区的物资供应中心 。
地下室其余部分为医疗供应用房和食堂、信息、后勤管理、核医学等用房。
一层平面
初诊:由门诊主入口大厅进入全科中心,通过右侧医疗街进行分流。
复诊:可以通过各专科门诊中心独立的出入口直接而快速的到达就诊处。
医技:B超、CT、MR检查统一集中设二楼;检验抽血各楼栋分设;挂号收费全自助,一楼集中取药。
急诊急救:北面急救区,有观察室、病区,更配有全套急诊医技,并直通手术室。
二层平面
医技区二层为检查层,病理、B超、导管室、放射科依次排开,其中B超、放射科专门有靠近住院部的独立设备面向住院病人。各检查中心候诊区均能看到内院的绿化景观,保证采光、通风同时缓解病人的紧张情绪。
检验中心设有生化检验、免疫检验、传染病检测、血液检验、细菌病毒检验、分子诊断综合实验室;
病理科紧挨检验科,位于三层手术室的下面,与手术室联系方便。
各检查室均能做到医生通过与病人相互分开,避免交叉。
三层平面
医技区三楼为手术层。从北自南分别为手术区、ICU、DSA、内镜中心等功能区。
手术部45间,其中百级4间,其余均为万级。采用外周回收型,洁污双通道。由两部专用电梯与地下室中心供应室进行消毒对接。
手术室被分为三个分区,分区管理能平衡各区的手术量,提高各区的质量管理,也可为后期分区升级提供条件。
ICU、CCU紧邻手术室,共计83床。DSA为心内科心脏介入共3台。
内镜中心包括胃肠镜、呼吸内镜、人流等功能。近年来,无痛内镜发展迅猛,做过流程改造。
四层平面
四楼为辅助管理区。分别有手术室生活区、职工餐厅、图书馆、行政会议中心等。
手术更衣区有自助更衣签到系统,大大节省了更衣人员及设施投入。
医院共有三个餐厅,其中4层餐厅为院内职工的快餐餐厅。
图书馆、病案室位置列于整个院区中心区,便于医生查阅资料、病人查询病历。
行政会议中心集合了办公及会议的功能。就近门诊楼层也是行政区。
内部功能流线
医院作为功能最复杂的公共建筑,不仅每日有成千上万的包括病人医护人员和探病者的使用,而且还有无数的药品和货物的运输 。
一个简单而清晰的内部交通系统对医院的运作至关重要。
平面流线分析
便捷的就医治疗流线:在医技中心的两侧分别设计了宽度为7.8和15米的通长交通廊,确保病患快速到达专科门诊或住院楼。缓解病人及家属的焦躁和不安情绪。挂号、收费、报告单打印由自助机灵活处理。病患只要在医疗街上两侧即可以完成整个就医过程
多中心的竖向交通系统:确定以功能分区为单元的竖向交通中心,同时在各单元中又以内外、洁污、医患等对应关系配备了竖向交通。并在专科中心主交通廊上设置18部自动扶梯,快速的运送病人。
洁、污流线问题
为解决“清-污”流线的交叉,采用严格的打包以及封闭箱的传递方式,就可以减少甚至取消“污物通道”,使交通动线流畅、不受干扰。在手术室区域设计了洁污分流,同时有洁污电梯直接与中心供应相连。
病房电梯具有贯通门,设计刷卡优先送餐车或洁物。同时有专门的污物电梯运送污物。
食堂菜品、液氧供应、药品库等有专门的通道运送,与医疗秩序不交叉。
医疗区内主楼、各中心之间设有环型道路与纵横主干道,便于车辆通行,还可兼做消防通道。
南北地块除地上出入口联系外,还设有地下通廊联系。
东侧停车位实际开放700个,北侧实际开放车位800个。黄线为无障碍通道。
智能化建筑为流程再造提供条件
温州医科大学附一新院现有智能化投资近1亿元。系统逾30 套,网络构架时加大基础投入,2008年时即要求全部采用24芯单膜光缆加康普六类线,千兆到汇聚,百兆带宽到桌面。综合布线与设备采购分开实施。
监控摄像头全院有1800多部,真正实现公共通道全覆盖。信息点20000余个。WIFI全院区内外无缝连接便于医院HIS系统跑数据。公共显示系统、机房工程、电子门禁系统、手术更衣系统、智能问路系统、门诊候位系统、远程示教系统等等各类智能化设施为流程再创提供条件。
先进的后勤保障系统是流程再造的基石
新院实现楼宇管理自动化。目前实现暖通空调系统、给排水系统、供配电系统、照明系统、电梯与自动扶梯系统等机电设备远程监测和控制管理,实现“分散控制,集中监控”。
医院有完善的污水处理系统,设有雨污分流管道系统,确保医疗、生活废水排入废水处理系统。定期进行污水检测。
医疗废弃物处理
医疗废弃物100%无害化处理,独立放置、收集。各项操作符合国务院和卫生部有关医疗废弃物管理的有关条例。
生活垃圾压缩处理密闭运输,不对环境造成影响。
建筑的人文色彩
江滨水岸,杏林飘香;百年医院,续写华章。超市可就近采购、病区可远眺观景;
于病人有自助式医疗体验、色彩标识导引、建筑材料导引、志愿者服务,无障碍设施;
于医生有健身房、音乐室、咖啡厅、售菜机。甚至面对医生病人的救助,我们设置了门诊医生、病人卫生间一键呼救。
专科门诊色彩标识图
病房走廊色彩标识图
亮点荟萃
设备:拥有一大批国际尖端设备
病房:全部采用电动床,配备移动查房系统
门诊:260台自助服务机分布各区域贴心服务
急诊中心:水陆空就诊渠道
手术室:信息化、智能化管理
临床检验中心:国内自动化实验室的典范
后勤:楼宇自控、背景音乐与广播系统
环保理念:800万建造污水处理中心
教学:一体化多层次教学模式,2000平方的技能培训基地
流程改造在路上
项目竣工前,流程改造中光拆砌墙体超过百万元。投用后,建筑完成了,流程改造步伐依然未完。
南大厅的功能切换
文化展示区、咖啡屋、灯谜会、环院跑、室内运动会
一楼架空层,享有便捷的交通流线。
手术等候区从无到有,建筑空间的再造。同时进行了空间的异地延伸。
内镜中心流程再造
调整后:
1、医生出入口集中。增加开放式自动更衣柜及鞋柜,增加淋浴功能。另一医生入口不再开放,便于内部管理。
2、病人流线单一,出入口分开,麻醉处理空间更大,复苏空间增大。科室内部管理方便。
医院建筑思考
医疗模式决定医院建筑布局,坚持以功能为主,形式为辅。
科研用房总量需求应慎重确定,医生办公室区位应合理定位。
合理的内外部交通流对医院运行至关重要,人员如何到达?车位预估?人车分流?
地下室空间的利用值得考量。
大型建筑空间应更多关注运营中的节能设计。水、电、暖各专业的节能选型?或者建筑上适当考虑采用连廊的方式将建筑单体化。
选用成熟的建筑材料,尽量不要冒险选用新材料。
控制变更。变更会影响整体进度,“马鞭效应”促使变更牵一发动全身。需有专业人员协调变更的合理性。
考虑电梯选型时,当一个前室有医梯客梯并存,最好全部选用医梯,便于群控节能,合理使用。
医院装修以实用功能化为主,好钢用在刀刃上。病房开水间、南大厅、楼梯装修节点。
标识系统应该贯穿设计始终,医院流线复杂,标识系统没有最好,只有更好。
来源:第17届全国医院建设大会——互联网+智慧医院建设综合论坛
演讲嘉宾:张华,温医一院建设工程处
筑医台资讯编辑出品
CHCC(全国医院建设大会)组委会,联系电话:010—68629938
本文章由“筑医台资讯”原创,如需转载,请登录新榜网站版权频道(http://cc.newrank.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