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年夏天的一个深夜,徐州的天气热得像蒸笼,在巨大的、局部深度达16米的基坑中,陈敬利正和施工方讨论基坑支护的问题。而当时,陈敬利已经在工地上连续盯了十几个小时。

施工期间,这样的场景对陈敬利和他的基建科同事来说就像家常便饭,数不清的日夜和周末他们都是这样度过的,也正是他们无数个日夜的辛苦付出才成就了今天备受好评的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以下简称徐医附院)新病房大楼。

1、干基建工作需要超强的抗压能力

徐医附院始建于1897年,医疗服务辐射苏、鲁、豫、皖四省接壤地区的上亿人口。由于已有医疗用房越来越难以满足医院发展的需求,为了改善住院环境,缓解患者“一床难求”的状况,医院决定新建病房综合楼。陈敬利理所当然地成了负责该工程项目的最佳人选。

徐医附院病房综合楼设计图

自1996年进入徐医附院,陈敬利先后在院办、外联部、基建处工作,一方面对医院本身和医院的建筑需求比较了解,另一方面他有一定基建管理经验,基于以上原因,陈敬利在2009年众望所归地开始负责徐医附院病房综合楼工程。

然而,对陈敬利来说,虽然医院里的大小事儿经历了不少,但负责徐医附院病房综合楼还是让他倍感压力。

徐医附院病房综合楼夜景

徐医附院病房综合楼建设之初是当时江苏省乃至全国单体量最大的医疗建筑体,又位于徐州市区中心地段。医院还提出一个条件:建设期间不能影响正常的医疗秩序。政府、院方、医院工作人员、民众对这项工程又都非常关注和期待。作为基建项目管理者,陈敬利之前又没有管理如此大工程项目的经验,也因此承受了巨大的心理压力。

“干基建工作需要超强的抗压能力,因为压力无时无刻不在,但压力也意味着机遇,破茧才能成蝶。”陈敬利说。

在医院工作了十几年,大厅里患者气急败坏地抱怨看病难的声音,护士每天往病房跑无数遍的忙碌身影,其它科室同事埋怨房间设置不合理的无奈,每次坐电梯时门前人山人海的画面,这些都触痛着陈敬利的心,也让他将压力转化成了动力,并暗下决心一定要把病房综合楼工程建好。

2、谨慎能捕千秋蝉

医院建筑是一项公认的复杂工程,具有内容复杂、流程严密、涉及领域多、多方参与、规模大等特点,徐医附院病房综合楼工程又是一项巨大工程,这对陈敬利来说是一个严峻挑战。

“那时脑子里的弦儿始终紧绷着,一天到晚最担心哪块儿没考虑到,周围那么多人期待着,太想把它建好了。”陈敬利坦诚地说。

为了做好基建项目管理工作,陈敬利可没少下工夫。他多次组织基建部门和医院同事进行头脑风暴,不辞劳苦四处“取经”,向有经验的基建管理同行学习,向建筑领域的专家讨教,除此之外,还通过读书、上网等各种能想到的方式如饥似渴地补充相关知识。

基建管理工作一定要注重细节和协作,这是陈敬利在实践中总结出的经验。他认为,越是大工程越应该更加注重细节,细节决定成败,谨慎能捕千秋蝉,小心驶得万年船。

测量新型防水卷材

陈敬利在徐医附院病房综合楼工程的项目管理上对细节尤为谨慎,甚至是苛刻。不管在设计、配套设施,还是在施工和用材上,他对每个环节都一丝不苟。为了不影响医院的正常医疗秩序,从一开始,他就和施工方多次沟通,密切协作,从施工方案的设计到建筑材料怎么进出场地都做了极为详细的路径图,环环相扣。施工过程中,他严格对照规范、规程、图集认真检查每一道工序,紧扣每一个细小环节。

基坑支护施工现场

“施工过程中可能会遇到建筑材料质量差、施工队伍施工质量不高、施工进度拖延等各种问题,只有一次次深入施工现场,对待细节一丝不苟,针对问题刨根问底,很多问题都会避免或迎刃而解。”陈敬利说道。

3、走进徐医附院病房综合楼

徐医附院病房综合楼占地面积5200平方米,总建筑面积超11万平方米,地上23层,地下3层,是一所现代化、智能化的综合病房大楼,2013年获得全国建筑行业工程质量的最高荣誉奖——鲁班奖,成为徐州市第一个获得“鲁班奖”的民用建筑。

陈敬利(右一)作为项目负责人参加鲁班奖颁奖

考虑到建筑与徐州历史文化底蕴以及城市风貌之间的协调,病房综合楼在设计上采用了对称布局方式以及不完全的对称形式。大楼整体设计呈H型,南北两楼内部相通,使整个建筑更挺拔,展现出了医院的现代气息。

病房主楼服务大厅

“我们当初在设计时就要求服务大厅中间没有柱子”,陈敬利介绍:“虽然这样做在施工方面会增加很大难度,但建成后的服务大厅视野十分开阔,方便群众办理各种手续。

温馨舒适的病房

病房楼内有32个标准化病区,每个病区都设置VIP套间、单人间、双人间、三人间,每个房间都有独立的卫生间,配套洗浴设施和热水。

墙壁上分区标识和地面指示标识清晰明了

现代化医院要求设计以人为本,分区明确,流线分开、快捷。为了方便病人在各功能区之间的便捷联系,徐医附院病房综合楼将功能联系紧密的各功能区进行了有效的布局,保证了两病房楼之间的相对独立和快捷连通。

手术楼层

四层为手术楼层,有30间层流手术室,为患者提供了一个清新、洁净、舒适、细菌数低的良好手术空间环境。

绿意盎然、充满生机的护士站

通过高大宽敞的入口空间,阳光明媚、绿意盎然的公共医疗街,小区域的气氛营造,精心雕琢的细部构造,营造了全新的就医环境。

设计时还充分考虑了废气、废水排放,噪声及固体废弃物等影响环境的不利因素。汽车库采用强制通风,室内污废水合流排放,室外雨、污水分流,主要动力设备设隔震垫、弹簧减震器以及噪音处理。医院的建设在生态方面营造了良好的环境质量与人文景观。

4、建筑工程中新技术的应用

徐医附院病房大楼工程应用建设部推广的十项新技术中的十大项22个子项、江苏省推广新技术中的三大项4个子项、企业推广应用的新技术8项,合计运用新技术多达34项。其中较为突出的有:地基基础与地下空间组合内支撑技术、建筑节能与环保应用技术、新型墙体材料应用技术及施工技术、节能型门窗应用技术(中空玻璃)、新型防水卷材应用技术、狭小管道井墙内粉饰逆作法施工新技术等,其中狭小管道井墙内粉饰逆作法施工新技术在2012年被授予专利权。

医院污水“中水回用”卓有成效

在污水“中水回用”上采用了A平方O+MBR中水再回收施工工艺,这是苏北地区中的“独一份”,利用该技术可节约年用水量高达60%,每年节省费用80万余元。

节能型门窗应用技术(中空玻璃)

开展污水处理环境污染事故应急演练

陈敬利称:“如今全球能源危机日益严重、污染无处不在、生态环境遭受破坏,人类的生存正受到威胁。医院建设中运用新技术可以一举多得,不仅降低施工难度,加快施工进度,看上去更美观,而且在节约成本的同时,更环保节能,符合绿色医院和现代医院建设的发展大趋势。”

5、医院建设不应盲目追求规模

医院建的越来越大,越来越高,这成为当前国内医院建设方面的一个普遍现象。作为江苏省医院建筑与规划管理专业委员会的委员,陈敬利则为这个现象泼了一盆冷水。他认为,基层医疗建设中一味追求大规模是不切合实际的,高层医院建筑虽然可以缓解城市拥挤程度,但不适用于每所医院,更不能将其作为建筑设计中现代化的标准。医院规模应当符合当地经济基础、人口增长及服务半径,医院的现代化并不是指医院规模的大小,最核心的应该是体现在科学设计与便于使用上。

人性化和功能,正是陈敬利提及次数最多、也最看重的两个词。“医院建设的功能性和人性化这是最重要的,如果一个医院建筑项目背离了这两点,肯定称不上好的医院建筑。”陈敬利语气坚定,声音不大却掷地有声。

先进的南格医护患呼叫信息系统

陈敬利不只是这么说,他们也是这么做的。医院为了有效分流,方便患者,病房综合楼中安装了多达25部电梯,不仅中央大厅,楼的四个角都有电梯,而且根据大楼功能分布,设置了不同的电梯到达不同楼层。病区护士站配备了国内最先进的南格医护患呼叫信息系统,是江苏省第一家配备该信息系统的医院。通过这个系统,医生、护士只需按几个按钮,就能看到患者的基本资料、病情进展;患者也可以查询自己的病情信息和住院费用情况等。

在泌尿外科住过院的安徽淮北患者张大爷曾这样评价徐医附院病房大楼:“新的大楼住院环境特别好,通透明亮,独立卫生间可以洗浴,有电视,跟住星级宾馆一样!”对任何一名医院基建管理者而言,患者的认可无疑都是最好的褒奖。

6、对基建管理者有话说

目前医院建筑管理的内容已经难以适应实际需求,管理理念落后、管理体制不完善等问题都成为建筑管理发展的“绊脚石”。这种情况下,使用创新思维对建筑管理改进十分必要。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基建管理者,除了创新思维之外,还应该具备宽广的胸怀,必要的业务素质,良好的自我控制力,良好的沟通能力,较好的应变和心理承受能力,并且能够以身作则,在工作中起到表率作用。

建设单位也要不断完善自己的培训体系,采用新颖的管理模式与创新思维来培养管理人员,这样才会培养出真正优秀的、能独当一面的基建管理者。

编者按:

陈敬利为“第三届全国十佳医院基建管理处(科长)”获奖者,本文系筑医台针对此次获奖者的专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