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期设计应保证功能性

医疗建筑是功能性的建筑,最重要的是保证功能的实现。这对于院方的经验教训是,务必要重视前期策划与医疗流程。


沈崇德 
无锡市人民医院副院长

医疗建筑是功能性的建筑,最重要的是保证功能的实现。很多医疗建筑在新建时,由于功能缺失、流程不合理,只能停工重新设计——新建项目变成改造项目,令人非常遗憾。

这对于院方的经验教训是,务必要重视前期策划与医疗流程。很多医院在建设中,常出现经营理念与方向不明确、发展定位不准确;设计任务书简单,表述不清;初步设计深度不够,仅满足审图要求;功能单元设置不明确,平面部署不明确,功能用房缺项漏项;医疗流程不合理,甚至缺陷严重;边设计边施工边修改,影响工期造价;装饰后期提出大量需求;使用之日即改造开始之日等等问题。

医疗建筑的前期策划应涵盖医院整体发展战略规划;用地、投资、规模、人防、规划条件;项目发展规划;编制项目建议书;形成设计任务书,其中重点关注医疗工艺部分;寻找合适的咨询顾问、机构或方式,寻找合适的施工组织。策划尤其应放眼长远,具有前瞻性,结合医学发展趋势,充分考虑如介入治疗、一站式服务、以健康为中心等在未来医疗中扮演的角色。

在医疗工艺设计方面,也应在各阶段充分考虑到设计,需特别注意的是设计,只有在各阶段考虑到了,这一建筑才是建筑(见图)。

医疗工艺设计任务图

业主方应避免一种想当然的认识,即设计院天生就会把医疗建筑设计好。很多需求是因机构定位和具体环境而异的,必须先进行整体规划。

在工艺流程中,大到如门急诊比例分配,小到如根据不同墙面干湿分离的要求安装吊柜,一二三级流程都需要细化梳理。科室的用房清单及功能描述,不单要符合行业规范,还要考虑关联科室的要求,把握医疗功能和非医疗功能。从水电暖到通风系统,都需要结合机构自身的发展定位,从而避免很多医疗机构在运营后,诸如工作人员用床严重短缺、动线不合理导致要设临时工岗位看守某一个门等尴尬且降低运营效率的情况的出现。

希望我们通过不断的努力,少一点遗憾,多一点精彩,在建设中不走回头路。

使用者是最关键的设计师

我们要做有实际意义的创新,具备减法智慧(less is more),完成从经验(sense)到科学(science)的平衡。


尹汇文

永龄健康基金会执行长, 台湾重症医学会秘书长

医务人员作为医疗建筑的使用者和参与者,对于未来的医院前期规范可以做很多事。

首先,针对未来医院(HoT,Hospital ofTomorrow)的创新设计,是要求具备跨领域、跨文化的前瞻思维的。

在未来的医疗中,患者、医生、护士会组成相互合作的系统;在未来的医院中,患者和其家属可以通过云端实现部分就诊需求,医用空间面积降低——今天的医院形态,包含整形、初级预防、放射、精神、理疗。儿科等等方面,本身类似于一个在功能方面自给自足的城市;未来的医疗生态,医院可能只保留了大型手术、重症监护、生产等功能,其他功能均融入到智慧社区及智慧城市的范畴里。未来,医院要健康,健康不要医院;医院有未来,未来没有医院;患者要健康,医护更要健康。

因此,医院与建筑师签约绝不应是一次性的,而应持续 5 〜 10 年,这样才能设计出未来的医院,否则,从设计完成时这家医院已经落伍了。

然而,并不是使用者的全部需求都是要满足的,借用无锡市人民医院沈崇德副院长的经典表述,“85% 的使用者需求是无效的。”《创新十型》的作者拉里·基利(Larry Keeley)也说,“近年研究制造业与服务业的创新,发现高达 95% 的创新都以失败收场。主要原因是,现存很多创新的做法出自期望或习惯,而非基于证据。如此一来 , 创新会面临很大的风险。创新需要找出重要的问题,系统化地深入了解之后,提出利落的解决方案。”

具体到医疗建筑方面,建筑师要做有意义的设计,使用者要提出有意义的需求。这就要求我们做有实际意义的创新,具备减法智慧(less is more),完成从经验(sense)到科学(science)的平衡。医务人员由是将实证医学转移到实证设计,提出要从使用上验证建筑的思想(见图)。

实证设计这一方法的主要目的是拉近医务人员和设计师间的关系,通过 PDCA 的过程,让建筑更成熟、成本更有效、工作环境更健康。我们要改善自己,患者要健康,医护人员更要健康。而医护人员在院内的每一个动作都是成本,如果从这一角度来看,浪费动作就是浪费成本,而且是浪费医护人员的生命。

使用者作为最关键的设计师,应从未来的角度预见医疗,定义未来医院,在此基础上,再与建筑师讨论流程。(永龄健康基金会X Lab曾雅芳、邱亚雯、翁维晟、何佩绮对本文亦有贡献。)

高龄化挑战医学中心规划

高龄化并不单纯是老人空间这一议题,它所伴随的是医疗总容量的估计与重构。

林威廷

台湾长庚纪念医院行政中心医疗设计师、营建项目组

长庚医疗财团法人所提倡的是全人照顾,包括医疗照护和生活照顾两方面,涵盖急、慢、长、养四方面。而作为大型医疗空间,相当于一个 24 小时无休的微型城市,涉及复杂交通、环境控制、救难支援、能源使用、持续创新、人员状态、新改扩建等等方面。在整体空间营造和医疗运行方面,都已不仅是医疗行为了(见表)。

林口长庚医院基本数据表

仅以平均住院日一项举例,在2012年到2015年间,林口长庚医院从8.03天降至8.79天。这就是高龄患者比例越来越高的结果。同时,这也对医护人员尤其是护理人员的数量提出要求。所以,高龄化并不单纯是老人空间这一议题,它所伴随的是医疗总容量的估计与重构。

在这种背景下,医院管理的方法是,将内部的设计及工程团队与外部顾问整合,以更好地表达医院的需求;将建筑、机电、管理机制结合;垂直配置及流程(管线)缩短并加速作业;比较重要的一点是,全方位改善计划与价值工程协调,不能只算工程价值,还应包括使用价值和管理价值,因为医院真正的运行价值才是永远的价值,而不是盖房子。最近大家热议的“细小原则(LEAN)”其实也是类似的道理,即通过较少的空间需求活化老建筑,也是为降低未来的医院运营成本。

具体到高龄化医院的特点,包括医疗空间增大,因为要考虑到陪护人员的增多;运行流线要适应体力及智力下降的老年人,尽量简单化,且近距离,强化医疗空间及后勤空间的分类要求;高龄医学及病症增加,专科负荷改变;养生医学、保健诊疗、医学美容需求增高,对这些非病专科加以区隔,以降低院感;照护家属年龄也相应提高;经济能力增强,因而跨区医疗增多;老年患者对衣食住行有特定偏好;跨文化及跨时代的人文背景突出。

总之,在高龄化医院规划方面,首先要认清,高龄化非仅老年化,要结合老年人年龄分布结构考虑医疗照护及经济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