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国首家精神科医生集团获千万级天使投资

2017年1月4日,由中国精神科医生集团主办的中美心身医学论坛在北京举行。论坛由北京大学第六医院原院长、主任医师于欣教授主持,作为中国首家精神科医生集团的发起人之一,他透露中国精神科医生集团已经获得近千万美元的天使轮融资,除了为患者提供心理健康服务以外,还将为精神心理医生提供更多的培训和教育机会。

据悉,中国精神科医生集团是由上海精神卫生中心张明园教授、徐一峰教授、施慎逊教授、北京大学第六医院于欣教授、湘雅二医院赵靖平教授以及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等数十位国内顶级精神心理科专家于2016年9月共同发起成立的,这是中国首个由精神专科领域医生组建的医生集团,吸纳了来自华为、阿里、百度、网易等互联网公司的专业人才加盟,已经形成了数百人的心理学专业团队,提供包括技术服务、医生的品牌运营,以及患者教育方面的运营支持。于欣介绍,经过半年的试运营,已经有近万名精神卫生工作者加盟,通过的的心理移动平台累计提供了10万人次的免费和付费的心理健康咨询服务。

二、“华医心诚”医生集团获1亿元天使投资

6日,由国内心血管领域权威专家发起并组建的“华医心诚”医生集团,在北京宣布,获得了1亿元天使投资。同时,该医生集团宣布,在未来3年内帮扶800家以上县域医疗机构、评估6000名以上心血管医师能力、签约超过3000名医生。

所谓医生集团(Medical Group),源于欧美发达国家,又称“医生执业团体”或“医生执业组织”,是由多个医生团队组成的联盟或者组织机构,一般是独立法人机构,以股份制形式运作。

2014年前后,中国内地开始出现“医生集团”。

心血管疾病患者,在中国数目极为庞大。中国国家心血管病中心发布的《中国心血管病报告(2013年)》显示:中国心血管疾病的患者高达2.9亿,平均每5个成人中就有1人患有心血管病,此外还有近1亿的心血管病高危群体。同时,从2000年起,农村心血管疾病发病率迅速上升并超过城市,心血管病死亡占城乡居民死亡原因的首位。

2016年3月,由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心脏中心主任霍勇,中国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心内科主任葛均波等8位中国国内心血管疾病治疗领域的权威医生,发起组建了“华医心诚”医生集团。霍勇出任董事长。

霍勇介绍,“华医心诚”医生集团的盈利模式是,“通过向基层医院输出人才和技术而收取相应费用,包括科室建设服务费、咨询管理服务费、名医出诊、手术服务费、远程会诊、医生培训、医疗科研管理服务等。”

目前,“华医心诚”已组建了包括23位权威专家在内的医学专家委员会,并计划在未来3年内,签约超过3000位医生。

对于签约的医生,他们将提供多点执业的平台,合理的薪酬回报,以及职业发展保障和执业风险管理等多项服务。

不过,欧美等发达国家的医生,多为签约医生集团,实现自由执业,而较少受雇于单独的医院。美国医疗协会(American Medical Association) 2012年的报告也显示,在美国,只有5.6%的医生直接受雇于医院、是医院的雇员,而83%的美国医生,是在“医生集团”中行医。

而包括霍勇、葛均波等发起人在内,“华心医诚”医生集团的医生,多仍然拥有公职身份,受雇于单独的公立医院。他们如何面对这个“身份冲突”,是否会考虑将来“彻底跳出体制”?

对于这个问题,霍勇回答,未来中国的医疗界,体制内和体制外的区别,会变得越来越小,并不互相排斥;即使在体制内,国家目前也正在推进体制内的自由执业。同时,他认为,非公医疗机构会逐步成为主体,客观规律上,“人总是要老的,你想老在体制内也不可能,到一定的时候,你主任也不当了,医院也退休了,必然就在体制外了。”

葛均波则以自身经历“现身说法”,他对腾讯财经表示,他身兼了多个职务,“去年有很多的病人投诉,因为想挂(我的)号挂不到。在中国,一般是领导或者组织任命你,你做的不好才给免掉,辞掉一般的有问题才这样。我原来担任同济大学副校长,这个职务,我打了报告申请辞职,我的病人里也有一些比较有能量的,他们帮着起了很多的作用,才(免去副校长的职务)放我回去做医生了。”

对于身份与角色可能涉及到利益冲突的问题,葛均波还以美国纽约市原市长布隆伯格(Bloomberg)为例,布隆伯格担任纽约市长12年,每年只领1美元的象征年薪,“我不是富人,但是我也不是穷人——说我是穷人,恐怕也没人信,我更希望的是,我在自己的国家,能为国家服务,为行业做一点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