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同济医院

武汉同济医院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1900年创建于上海, 1955年由上海搬迁至武汉。当时院区的总体规划及建筑设计由我国著名建筑师冯纪忠先生主持完成,建成后得到了广泛的好评,并获得建国五十年优秀建筑大奖。

经过在武汉六十年的发展,同济医院形成了目前的总体布局,中间蝴蝶形的建筑物,就是冯老先生的杰作,现仍在正常使用,并且已确定为历史文物建筑,永久保留。

武汉同济医院经济指标:

总用地面积:10万㎡ ;总建筑面积:41 万㎡,其中地上35万㎡,地下6万㎡。

总床位数:院区编制床位3500张。

日门诊量:日门诊量已超过11000人次,年出院14.3万人次,住院手术量5.97万台次。

院区各建筑功能指标:

在2000年前后,武汉同济医院进入到高速发展建设期,到目前为止,大约新建完成了八九栋医疗建筑,这其中包括上世纪90年代末建成的门急诊综合楼、内科综合楼、2000年左右建成的外科综合楼、特需医疗综合楼。2012年竣工启用的外科医技综合楼、以及成功改造的儿童专科医院。

每栋医疗楼均含有门诊、医技、住院等功能,是名副其实的综合楼,它包含了62个临床科室及医技科室,9个研究所或中心。整个院区由不同的诊疗单元组成集合体,形成了一个分散式的类诊疗中心的布局模式。

其中后勤保障设施具有很强的独立性,分散在院中支撑整个医院运转。

在逐步提升和优化院区结构的建设过程中,自发形成类诊疗中心模式。

优点

1、每期建设定位准确,针对性强。

2、对医院不间断的医疗运营模式影响小。

3、因逐年分期建设,降低投资额度。

例如:建设的内科综合楼具有极强的针对性,起到逐步提升和优化整个院区运营的作用。

内科楼建设后,院区的拟调整内容为:

1、综合住院部楼作为文物保留,其中部分病房改为医技用房,缩减300张病床移至新建内科综合楼内。   

2、原内科病房楼改造作为门诊、医技及日间隔离病房,原内科住院楼600张病床移至新建内科综合楼内。 

3、内科综合楼建设完成后,院主院区编制床位将由现有3200张增至规划批复的3500张。

缺点

因为没有遵循建院时期的总体规划,医疗流线、流程混杂。建筑空间环境差。

停车难突出:停车难是同济医院久而未决的一个难题,现有车位1100个,日均流量9000余辆,高峰12000余辆,由于院内用地紧张,停车位远远不能满足要求,不仅对院内的交通造成压力,同时也对解放大道的城市交通有一定影响,院前主出入口每天堵车。

总结

从武汉同济医院百年发展的历程来看,这种自然形成的类诊疗中心模式在一定程度上适应了医院发展的要求,缓解了看病难的问题,应该说是一种相对成功的规划形式,或者说是一种基本满足医院使用要求的功能布局。

武汉同济光谷医院

武汉同济光谷医院位于武汉东湖区高新区,是一所区别老城区传统医院,定位相对较高的现代医院。整体项目分三期建设,宏观规划一次编制完成,逐年实施。

正是由于感受到了类诊疗中心模式带来的好处,武汉同济医院在新院区建设的时候,就接受了这种设计思路。

院区总体规划采用诊疗中心和医疗平台相结合的模式。一、二、三期布局为五个诊疗中心组团。

诊疗中心的功能组合形式:

在低楼层,安排诊疗中心系统内门诊医技,形成与中心医技的协同效应。高层为住院病房,顶层部分为中心科研用房。

一期北侧诊疗单元1-5层均布置VIP诊疗中心门诊医技用房。6层以上为住院病房。


诊疗中心采用 C 型平面布局,向外打开,取得良好通风采光,每个组团均具有独立的出入口,有利于各诊疗中心的运营管理。

从这几张图,我们也可以看到诊疗中心的布局模式的不足之处:一期工程建筑偏向一侧,临主干道,建筑形象不够完整。

通过新老院区的比较,我们看到,新院区C 型平面模块的诊疗中心,与冯纪忠先生设计的原武汉同济医院蝴蝶形的规划布局非常相似,院方已经把老先生这件经典的设计作品,当做同济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予以高度的尊重,并在新医院的建设中,明确加以运用和传承。这就促成了光谷院区的规划是以诊疗中心的模式来实现的。

湖北荆州市中心医院

建筑面积:30万平米 

所在地:湖北荆州

设计时间:2013年

施工时间:2015年

荆州市中心医院,始建于1950年,坐落于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荆州古城内。医院现编制床位2200张,日门诊量4500人次,年手术2.8万台次,是荆州地区的重点综合型医院。

建设背景:为了加强荆州古城的保护,带动古城人口疏散迁出;为适应医院不断发展的需求,带动新区建设,推进医院整体迁建荆北新区发展。

总用地面积:10万平米

总建筑面积:30万平米 

(地上:25万平;地下:5万平)

总床位数:2500床

工程分为两期建设:

一期建筑面积:19万平,1500床

二期建筑面积:11万平,1000床

采用:诊疗中心   +   综合医技的规划格局

共享医技平台居中,南侧为门诊各单元及健康管理中心。东侧为急诊急救中心、妇儿中心大楼等各优势专科。楼西侧为消化中心及泌尿中心各中心通过医疗街的形式紧密相连,实现各医疗功能的优化配置。

一、二层为专科门诊用房;三、四层为专科医技 ;上部为U型住院护理单元。

广东医学院附属湛江医院

项目概况

广东医学院附属湛江医院位于湛江市海东开发新区。该院区定位“大专科、强综合”,以“立足粤西,面向华南”为服务方向的定位,重点打造全域性医学中心。

经济指标

规划用地面积:21万 ㎡

总建筑面积:47万㎡

地上:32万㎡  

地下:15万㎡

总床位数:3000床

医疗功能单元架构

规划布局

方案采用诊疗中心 + 大型综合平台的规划布局模式。

院区分为八大专科诊疗中心,分别为:心血管中心、脑科中心、肿瘤中心、呼吸中心、消化中心、骨科中心、泌尿中心、感染中心;

各诊疗中心围绕大型综合平台布局,既加强了诊疗中心与综合平台的内部联络,又强调了建筑群组关系。

规划构架

两轴:南北方向为建筑实轴;东西为景观虚轴。

四组:南北轴两翼由八个诊疗中心组合成,四组开放式庭院组团。

六园:沿东西景观轴设置六个大型开放式绿化花园。

各专科医疗中心共享大型综合服务平台,提高了建筑群体的集中程度,有效的利用了土地资源。医疗组团构架清晰,各诊疗中心相互独立,场地入口分隔明确,便于识别。

各诊疗中心分项面积指标

诊疗中心的功能组合

一层设置各专科门诊大厅和住院门厅、门诊诊室等。

二层设置门诊用房和各中心专科医技用房。

三层设置专科手术室及专科ICU。

四层为设备层、各中心科研用房。

五层以上为各中心住院护理单元。

综合平台功能组合

大型综合平台整合了医技、科教、信息、物流、保障五大功能,使之能够实现全院集中共享。

各诊疗中心与综合平台的水平联系

诊疗中心设置在综合平台的两侧,各中心门诊医技部分通过水平交通和综合平台紧密相连,可互为利用,医疗流线、流程清晰简明。

水平联系

各个诊疗中心环绕综合平台设置,共享综合平台,达到高效便捷。

垂直关联

关联组合

医疗街:环绕综合平台设置医疗街,内有自动扶梯,电梯等竖向交通贯通一至四层,通过水平廊道无缝连接各个医疗模块。

地下空间的综合利用

半架空层:引进漂浮花园、便利店、营养餐厅、休闲茶吧、物流中心、保障设施等辅助设施,使各个功能空间紧密结合,创建绿色温馨的“医疗之家”。

地下层:地面设置下沉广场,将阳光,空气,景观引入地下停车库及设备用房等,解决医院的车流问题及污物流线问题。

地域特征

湛江地处雷州半岛,东临南海,属于一湾两岸的滨海文化,新建海东院区建筑群如同海鸟张开生命之翼一般,拥抱绿的海洋。

结语

优势

对于1500-2500床的综合型医院有一定的适应性 。整体规划调整修改的灵活度较好。

不足

建筑整体形象因分期实施受一定影响。医院的医疗管理模式或者医疗流程是否与之相适应。

有感

医院不太适合向超大型化发展,应争取多地多点的院区建设;结合实际调研数据,要加强医院规划及建筑的理论研究;在医院规划设计中多预留一些空地,让后来的才俊去创作构想。

来源:第16届全国医院建设大会

演讲嘉宾:张颂民,中南建筑设计院股份有限公司

筑医台资讯编辑出品

CHCC(全国医院建设大会)组委会,联系电话:010—68629938

本文章由“筑医台资讯”原创,如需转载,请登录新榜网站版权频道(http://cc.newrank.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