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大学深圳医院(原深圳市滨海医院)项目是“十一五”期间深圳市政府投资兴建的最大规模公立医院,也是首家深港合作的公立医院。香港大学深圳医院占地面积19.2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36.7万平方米,床位数2000张。该项目位于深圳市福田区海园一路,南侧为红树林生态保护区和深圳湾海景,享有得天独厚的环境资源。

地理位置(点击查看高清大图)

总平面图

“机变论”的设计理念

英国建筑师约翰·威克斯在医院建筑设计上倡导“机变论”,他指出:“功能变化很快,初始的功能要求本身,并不是医院固定不变的设计基础,设计者不应再以建筑与功能一时的最适度为目的,真正需要的是设计一个能适应医院功能变化的医院建筑”。滨海医院即是“机变论”的现实作品。

鸟瞰图

独特的造型设计

医院主入口以大气舒展的弧形“凹”口空间与城市形成良好对话,建筑也以倾斜的弧线造型与入口空间契合,在加强建筑群统一性的同时结合具有动感的出挑雨棚构成独特的入口形象。

主入口人视图

室外人视图1

室外人视图2

医院街的空间设计

设计以一条宽约28m的医院街串联起门诊医技各个医疗单元,形成有机整体。医院街的东侧端部为开放尽端,可随医院的发展对各个部分进行扩建。由于医院街的控制,扩建后的建筑依然能够成为一个相互融合的有机整体,充满张力,契合场地。医院街不但是医院规划的控制主轴,而且是医院的交通主轴;它以弧形大厅为起点,贯穿医院整体,可方便到达每一科室。街内布置绿化,银行、花店、商店、咖啡厅、茶室、书店、环保电瓶车搭乘站, 呈现出一幅动态的生活场景,打破了传统医院冷漠的室内景象。

室内实拍图

 室内效果图

室内人视图

科室中心化布局

为缓解医院规模过大所带来的不便,门诊部每一科室呈中心化布局,科室内设置诊室、基本的诊断设备及专科药房和收费处,简化流线,提高效率。

室内实拍图

相互独立的流线设计

门诊、急诊急救、感染门诊、特需诊疗中心、体检中心、行政后勤、住院部均有独立的出入口;急诊急救与感染门诊位于负一层,门诊、特需诊疗中心、体检中心位于一层,入院就诊患者在院区入口处经立体分流进入各自科室,妥善处理了医院众多流线交叉的问题。三座“L”形住院大楼与特需诊疗中心一起有节奏地布置在门诊医技楼南侧,行政信息楼与后勤服务楼位于门诊医技楼北侧,三者之间通过两条南北向的走道取得联系,结合东西向的医院主街构成院区的主要交通骨架,同时在主街两侧还衍生出多条就诊“巷道”,从而形成逻辑性极强、主次分明的鱼骨式交通网络体系。

交通流线分析

医院与景区融为一体

住院大楼朝向南侧或东南侧,楼前为开阔的绿化庭院,在视觉上与红树林原生态景区连为一体,并延展至深圳湾海面,为住院患者提供了丰盛的视觉盛宴,起到辅助治疗的作用;大楼负一层地下室为生活街市,布置普通营养餐厅、VIP营养餐厅及其特需诊疗中心理疗部,北侧连续的下沉庭院为生活街市提供了充足的阳光、新鲜的空气和优美的景观。

室外庭院绿化

住院部

病房

资料由香港大学深圳医院提供

筑医台编辑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