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者也难得当一次标题党,让人乍一看以为这是要入行财经分析的样子。这样就对了,因为医疗行业同样需要预测,而不是靠天吃饭。预测的目的,是为了在变革中找到自己的位置,满足自己的规划和需求,以便保护自己不在变革中成为涌向沙滩的前浪。虽然笔者并不能说自己有多大的能耐,但至少在过去还是成功预测到了一些变革,所以今天,尽管冒着被打脸被嘲笑的风险,还是打算班门弄斧,在各位同行面前,小小地预测一下17年,医疗行业何去何从。

很显然,在过去的2016年的那个圣诞节,医疗行业遭遇到了狂风暴雨,央视先后报道了“回扣门”和“耗材门”两大事件,稍有常识的人都知道,央视的特殊地位决定了其不会随便乱说话,而此次连番对医疗行业进行责问,并为此卧底长达8个月,绝不只是一时起兴。

预测一:2017年的主旋律,会围绕着“公立医院改革”展开,会迅速地破除“以药养医”和“药品招标”以及“耗材招标”等相应的现行制度和潜规则。

核心目的正如过去所说,就是为了让公立医院把紧紧攥在手里的医疗资源放出来,包括市场和人才。医疗行业不比其他,人才的地位举足轻重,一个医疗团队如果实力超群,可以直接导致周边县市的其他同行的市场萎缩甚至彻底消亡。

正如在成都,很少有医院能够与华西比肩,虽然华西的确有着悠长的历史和灿烂的成就,但为什么一起经历过计划经济时期的其他医院,最后都走上了远观华西蒸蒸日上而自己缩水甚至消失的道路?正是因为华西有着强大的人才队伍,加上敢于走在时代前沿做尝试的领导。

而一旦在早期脱颖而出后,马太效应的影响下,很快就会呈现人才和市场的聚集,迅速让周围的其他对手陷入市场人才丢失→实力迅速下降→市场人才进一步丢失的恶性循环。在成都也就呈现出了一方面华西内部人才济济,不少人为了能够在华西立足和发展,甚至付出生活的全部。而另一方面,其他的公立医院甚至不如成都近年来雨后春笋般出现的民营医院,这样的差异,是必然现象。

但当前,国家的行动是事实上去打破这样的固有情况。客观来说,由于各个省市大多数的顶级医院都是医学院的附属,存在着人才的连贯性等多方面的优势,这对于其他医院来说的确是不公平的。而公立医院同时又是以社会责任为己任,那么在面对缺乏入院门槛的现有情况,大多数人宁愿花大价钱去大医院看病,也不愿意在小医院简单处置,这固然有技术上的差异,但更多的是体现了在经济发展下,人们对自身健康的重视,但这样的重视是畸形的,一方面希望获得最好的诊疗,一方面又觉得顶级医院的服务过于昂贵,其实也反映出的是当前的人们消费观和经济条件。

人们对自己的生命价值缺乏一个比较明确的认识,这是科普和教育问题;但如果不控制各级医院和各类医院的门槛,那么必然会使得人们缺乏一个明确的评价参考体系,这是社会制度的设计问题;同时如果不能让优秀资源自由流动,会始终使得聚集特点无法改变,问题无法根除,这是政策的调控问题。

所以当前的医改似乎在这方面已经有所体会,在近两年的改革中,都进行了深刻的体现。正如今年年中笔者就曾在“多点执业”正式稿出台之时指出,正式稿的规定是直接打通了一条路径:

专科医师规培(或者临床型博士)→中级职称以考代评→中级职称是多点执业的基础→多点执业不受相关单位限制→医务人员去编制化→人才的自由流动→在一定的调节下实现人才的分布调整。

当然,这只是其中的一部分,而另外一部分,则是经由“魏则西”事件反复发酵来对莆田系进行打击,把其中“老莆田”特色的不管是承包科室还是独立医院,进行了一波清理,把其占领的民营市场挤压出来空间,给新一批的民营医院进入奠定基础。

在多年前已经有人指出,中国未来的医改方向类似于美国的路线,即非公立医院提供高收费但高水平的服务,而公立医院只负责基本的医疗需求。而分级诊疗更类似于法国的制度。这样可以有效控制公立医院对资源的占用,和对医疗市场的垄断,可以说,是医疗行业市场化的深化基础。那么也可以这么说,2017年,就是医疗行业市场化深化元年。

预测二:2017年是医务人员尤其是年轻人多元化大规模普及选择的元年。

笔者在2015年的文章中就指出过,未来医务人员的选择是多元化的:

1. USMLE等资格考试和国外就业

顶尖的和有经济实力的一群人才选择出国执业。尽管有国人大骂崇洋媚外,但谁又愿意在这个问题上,非要来受国内医疗现状的气?医生群体本就是一个比较小资的群体,谁会愿意无条件无怨无悔来为了反驳一句崇洋媚外葬送自己的美好生活? 

虽然国外要求高,但是工作强度、压力、收入等等,相对当前会有很大改善,谁不愿意去辛苦点,获得更好的生活质量?骂过去骂过来,不也是希望获得更好的生活质量和医疗质量?人都有着追求更好生活的权利。

2. 高端民营医院和外资医院

由于种种条件限制无法出国就业的医学人才,以及公立医院的部分优秀高年资和中年资医务人员会被高端民营医院和外资医院吸引走。尽管可能不如国外,但这些医院可以提供不少必要的保障,比如应对医闹的强硬。

和公立医院不同,民营医院和外资医院是盈利机构,除非是法律宣判具备的强制力,其他做法基本无效。要打?有钱开医院还没钱解决武斗?找政府?不支持纳税大户支持暴力份子?何况外资医院还得涉及到国际问题。

3. 国外科研机构

不少临床医学的人才选择出国做科研,相信已经足够说明问题,且迟早有一天,科研人员的争夺会白热化,那是决定一个国家和民族未来生存权利的一群人。尽管现在他们不如歌星影星,但是没有他们,就算是“地球好声音”,也不会因为声音的美妙而捍卫一个民族的生存权。是的,是生存权,当旧中国山河沦陷之时,大明星能直接赶走日寇?

4. 国内未来高端医疗机构研究部门

拿钱虽辛苦但没有医闹,既是高端人才也有成就感,有何不可?就像纳粹德国被打败之后,各国疯抢科研人员和资源堪比双十一。未来的科研发展迟早不再是“国家队”的一言堂,至少现在已经有药厂、试剂厂商等等。

中国正在倡导建成创新大国,愿意去从事研究和具备研究能力的人,还是有条件消化的,甚至目前还有不少报道民营企业的创新和研究做得比国家的单位还好还远还有效率还便宜,未来是否需要这样严格走一条学士-硕士-博士的道路与否都难说了,研究机构和部门抢人并不会奇怪。

5. 普通民营医院

同等级的医院,只要效益不错,基本上私立医院更有吸引力,公立医院的束缚多,经常还得吃民众的“公益”大帽,而私立医院并不这样。此外,在公立医院,如果是教学医院,还得科研教学临床三不误,难度大,人也辛苦,挣钱没时间花,对谁来说都不是太乐意的。

6. 弃医从商

在过去的统计中,医学院毕业生过半并没有从事医疗工作,可见公立医院垄断条件下,医疗行业并没有民众所想的那么有吸引力。

预测三:分级诊疗和双向转诊的制度化的固化,会在2017年进入到一个关键的时期。

一方面对公立医院的高压政策会进一步地深化,涉及各个方面;另一方面,非公立医院在公立医院受到打压的情况下的崛起,足够替代一部分有需求有经济实力而不满足于分级诊疗的患者。这还是和西方国家的制度有着相似性。

客观来说,也符合经济规律,有经济基础的人才能去选择对应的快速通道和优质通道。政策制定者不应当受到舆论所谓的“损害人人平等”的束缚。所谓人人平等,强调的是具备权力,而不是强行把所有人平均主义到一条线上来。有经济条件的人,当然从自由平等出发,自由地、平等地获取不同类型的医疗资源和服务,这才是自由平等的本质。

预测四:2017年起,一些成功的私立医院,和一些成功的混合制医院,将走上更高的舞台,走上符合自己的角色。

这样的好处也不止一次地谈过,通过公立-私立和分级诊疗,实现市场的彻底细分,才能针对不同的条件和能力的患者,提供不一样的服务,才能给予民众一个比较明确的价值梯度。在面对公立医院患者不满的时候,可以让其考虑提高费用去非公立医院治疗,而反过来,觉得非公立医院贵的,可以让其考虑转到公立医院进行治疗。

有了价值梯度,才能一定程度上改变当前对医院和医生的攻击,转而变成患者之间的差异的明朗化。这就好比,有人只有买小米手机的钱,却非要买苹果手机不可,不然就打闹,大家只会觉得其是无理取闹,因为市场提供了选择的余地,却超过自己的条件进行选择,明显是一种不明智的选择,同时市场梯度并没有影响到不同人群的利益,大家都能自由对号入座。

预测五:2017年,医患矛盾可能迎来转折点。

在大量非公立医院爆发和公立医院任务改变后,大多数人能够正确认识自己,能够选择正确的位置,同时经过价值梯度划分后的小群体之间,存在着相互的攻讦,会迅速减少一致针对医疗行业的情况。

预测六:2017年,药厂和耗材商都得面对新形势。

相关的政策和潜规则剧变在即,尽管在2016年的后半年,早已有相关的政策和规定,在限制药厂和耗材商。在这期间,出现过“药品信息化监测”和“耗材收归卫计委统一发放”等多条爆炸性新闻,但又迅速地归于沉寂。对于前一条,相关部门希望通过自动化的监测,限制医疗过程,避免滥用药物,虽然先进,但也不符合客观情况。而后者,则是直接通过卫计委一环,剥除耗材价值。所以年末的爆炸,其实是早就能够预见的,只是没想到这么快。所以药厂和耗材商要面对的,是来自于管理部门的“杀价”,他们既然能够让医院承受一次又一次的杀价,对于药厂和耗材商也是完全可能的。

预测七:2017年,非公立医院的崛起并不一定会带来患者想要的物美价廉。

笔者不止一次在各种场合表达过“医疗本就是昂贵”的观点,没有什么比生命更值价,那么在这种不对等的市场下,缺乏控制的医疗市场出现价格飞涨是必然,或者说,是一种价值回归。正如在西方国家,非公立医院、医师集团等的价格并不便宜,因为医疗的成本,从医学生的学习历程和培养成本来看,是一种必然。

因此,在公立医院实行“大锅饭”控制劳动压力之后,非公立医院同样会为了质量控制数量,但应用的是价格。毕竟非公立医院也很清楚,自己吸引到强大的医疗资源,本身就是依靠的高单位时间产出和优质的工作条件,如果大量接收病人,只会使得优势丧失殆尽。试问,如果广州的那些民营儿科,只给1.5倍工资和需要上夜班,还能像当初3倍工资不需要夜班那么让人趋之若鹜?

预测八:2017年,部分地区医学院的招生难会进一步加剧。

虽然所有的家长都不愿意承认,但其实在中国,所有家长都对他人流传的医疗行业的看不见的收入两眼放光,他们并不是反对不公平,而只是在于自己不处于不公平的优势地位。很多家长面对当前接二连三的挤压医疗行业的收入的情况,其实并不一定快乐,对应地,送孩子去医学院就意味着没有那么有利可图,而反复追加的规范化培训和复杂的晋升制度,则会进一步地增加家庭的负担。民众都不是傻子,会用脚投票,那么未来医学院的生源质量和数量,将会面对更为严峻的形势,但会随着非公立医院的发展缓解。

预测九:2017年,随着非公立医院的崛起,部分走在崩溃道路上的科室可能会迎来转机。

这并不源自医学教育上的独立设置,更多的是来自于“物以稀为贵”的供需不平衡带来的收入上的逆转。毕竟成本永远在那里,波动远小于市场自动调节的波动。以儿科为例,未来的儿科医疗服务价格,在非公立医院可能会带来很大的改变。但毋庸置疑,医疗行业的供需关系由于漫长的培养周期,显得非常的滞后,可能带来的波动会随着滞后时间的延长变得更大。但三明医改的形式,限制了公立医院的波动,则起到了一种稳定器的作用。因为公立医院的波动限制,能够使得民众至少有着一个比较稳定的选择,虽然这个选择可能随着这种稳定,变得落后于时代,跟不上世界的先进水平和技术。

预测十:2017年,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还会继续前进,长时间的规培对维持公立医院的稳定,存在特殊的作用,能够满足在非公立医疗逐步深入的未来,保证公立医院的基本存在。

公立医院需要有更为廉价的劳动力来保证运行,规范化培训的人员的补助来自于国家的拨款,而非医院自筹,能够很好地解决资金来源问题。当然,在规范化培训的资质面前,会使得这项福利是少数医疗机构的独享。但自从杭州要求晋升与急诊轮转挂钩之后,新的一些手段可能会得到普及,通过对晋升的控制,来要求相关人员在基层机构的服务时间等。另外,多点执业对于非手术科室来说,同样有着这样的作用,下沉并以预防和早期治疗为主要任务,也是真正正确的医疗模式,防治未病,虽然困难但对国家和个人,都更为有意义,当然,对基层的拨款和支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工作。

此外,还会有针对性的差异税收方案等的诞生。

不管怎样,2017年,注定会是医疗行业惊涛骇浪的一年,在巨浪中航行,需要对巨浪有着更多的了解和预测,哪怕不一定太准确,但总是必要且有价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