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围绕深化医改和完善生育政策的形势与任务,近日,国家卫生计生委编制印发了《“十三五”全国卫生计生人才发展规划》。

五项主要指标

到2020年,全国卫生计生人员总量达到1255万人,全科医生达到30万人以上,每千人口执业(助理)医师达到2.50人以上、注册护士达到3.14人以上、专业公共卫生机构人员达到0.83人以上。

七项主要任务

1补齐短板,加强基层卫生计生人才队伍建设

重大人才项目适当向基层、艰苦贫困地区倾斜,不断增强基层卫生计生服务能力。

加快全科医生队伍建设步伐。 

建立完善签约服务模式和制度。

加强村级卫生计生队伍建设,完善劳动报酬和社会保障政策,建立退出机制,健全乡村医生管理制度。

2需求导向,加强急需紧缺专业人才队伍建设

加强全科、儿科、精神科、临床心理、产科、生物安全、病理、麻醉、康复、急救、重症医学、传染病、老年医学、遗传咨询等各类急需紧缺专业人才队伍建设,有针对性地提高服务能力。

加强食品安全高层次和紧缺人才培养,推进食品安全标准、风险监测、风险评估和食源性疾病管理等专业人才队伍建设。

加强信息化机构和人才队伍建设,实施国家健康医疗信息化人才发展计划。

加强妇幼保健人才培养和能力建设,力争在“十三五”时期,增加产科医生和助产士14万名。  

3提升素质,加强卫生计生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

提高医师队伍的数量和素质,优化医师的结构和分布。 

医疗机构要严格按照国家有关规定配备护士。 

促进药学人才培养,到2020年,药师达到85万人。

加强卫生相关技术人员管理,提高医学检验、临床医学工程、输血医学等相关技术人员服务能力。 

4突出预防,加强公共卫生人才队伍建设

按照服务人口数、工作量、服务范围和经济社会环境等因素,确定公共卫生人员配备。

根据承担的职责和任务,合理确定各类公共卫生机构的经费标准,提高人员薪资水平和待遇。

加强公共卫生人才培养,定期对疾病预防控制、出生缺陷防控、妇幼保健、精神卫生、健康教育、卫生应急、采供血等在岗人员进行业务培训,提高服务能力。

探索建立公共卫生与临床医学复合型人才培养机制,着力提高实验室检验检测和现场处置能力。

贯彻落实《关于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机构编制标准的指导意见》,加强疾病防控和突发事件卫生应急队伍建设。

在二级以上医疗机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和乡镇卫生院配备公共卫生执业(助理)医师。  

5创新驱动,加强高层次和管理人才队伍建设

以提升创新能力和医疗卫生技术水平为核心,加强高层次人才的引进与培养,建设创新团队,大力培育科技创新领军人才。

加强卫生计生管理队伍建设,提高行业管理水平。

加强医院领导人员职业化建设,明确公立医院院长的任职资格和条件,制定完善公立医院院长任用、考核、激励、流动、退出等制度,建设一支岗位职责明晰、考核规范、责权一致的职业化、专业化医院院长队伍。

6服务社会,加强健康服务业人才队伍建设

调整优化适应健康服务产业发展的医学教育专业结构,加强卫生计生职业院校和实践基地建设,支持医学类高等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增设相关专业课程,加大养老护理员、康复治疗师、心理咨询师以及健康管理、营养和社会工作等健康人才培养培训力度。

进一步完善老年医学人才培养体系建设,强化老年护理、生殖健康等各类人才培养培训。

推进医疗护理员等职业技能鉴定工作,建设一支社会急需、面向基层、业务拔尖、一岗多能的健康服务技能人才队伍。

加强医养结合人才队伍建设,建立医疗卫生机构与医养结合机构人员进修轮训制度,鼓励执业医师到养老机构设置的医疗机构多点执业,养老机构的医护人员在职称评定、技术培训和继续医学教育等方面,与医疗机构医护人员一视同仁。

逐步健全中医药健康服务人才岗位设置,建立适应中医药健康服务发展的职业技能鉴定体系,加快培养中医养生保健、康复、养老、健康管理等技能人才。  

7统筹发展,加强计生和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

优化整合卫生计生资源,巩固和加强乡村两级计划生育行政管理、技术服务、群众工作相结合的网络。

积极推动中医药院校教育改革,加强中医临床教学基地建设,重点支持建设一批中医药重点学科、专业和课程。

逐步建立符合中医药不同岗位要求的人才标准,完善体现中医药特点的专业技术人才评价体系。

四个方面的体制机制创新

1实施医师规范化培训,创新教育培养机制 

加强医教协同,以临床医学为重点,探索建立行业需求为导向的人才供需平衡机制。

健全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加强培训基地和信息化建设,强化过程管理,不断提高培训质量。

以岗位职责为依据,以个人素质能力为基础,有针对性地开展和完善面向全员的继续医学教育。 

2改革行业薪酬制度,创新激励保障机制  

充分考虑医疗行业培养周期长、职业风险高、技术难度大、责任担当重等情况,从提升薪酬待遇、发展空间、执业环境、社会地位等方面入手,调动广大医务人员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地方可结合实际,按有关规定合理确定公立医院薪酬水平,逐步提高人员经费支出占业务支出的比例,并建立动态调整机制。  

关心爱护医务人员身心健康,通过多种方式改变或者缓解医务人员工作负荷大的状况。

3深化职称制度改革,创新评价使用机制

建立健全符合卫生计生行业特点的人才评价机制,坚持德才兼备,注重凭能力、实绩和贡献评价人才,克服唯学历、唯职称、唯论文等倾向。

完善职称晋升办法,增加医疗卫生机构特别是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高级岗位比例,拓宽医务人员职业发展空间。

创新人才使用机制,完善岗位设置,实行全员聘用。按照卫生计生事业单位发挥公益作用及履行机构职责的要求,动态核定人员编制。

4顺畅人才流动渠道,创新流动配置机制

打破户籍、地域、身份、学历、人事关系等制约,促进卫生计生人才合理流动。通过推动城乡联动、县管乡用、乡村一体化、柔性引进等多种模式,创新人才配置机制。

加强医院、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专业公共卫生机构之间的分工协作,推进全科医生与专科医生的资源共享和业务协同。

充分发挥社会组织和中介机构的作用,完善卫生计生人才市场体系建设和社会化服务,逐步建立政府主导的卫生计生人才公共服务体系。

延伸阅读:

医院管理是个专业活 人才困局如何突破

医院怎样留住人才:给你支7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