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大年,台湾建筑物室内装修专业技术人员,北京大铭室内建筑设计有限公司创意总监。

获奖感言:

十分感谢评审及主办单位给我这个荣誉,我从事室内设计已经29年,医疗设计14年,期间从未参加过任何室内设计的评比,这是我第一次获奖,也是对我职业生涯的肯定。

他认为

一般而言, 设计都是锦上添花,而医疗空间设计却是雪中送炭。它更多的是站在使用者的角度进行考量,是一种理性与感性并重的思考过程。既要满足医疗使用中的功能性,又要兼顾医护人员、患者、家属身心上的诉求。

方法

用10个”P“不断论证检验设计

石大年自1987年完成Pratt Institute 室内设计硕士学位至今,一直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前期从事企业办公室空间设计工作,直到2002年一个偶然的机会让他踏入了医疗空间设计领域。

他回忆说,当时著名医疗建筑师许常吉先生正在设计天津泰达心血管医院。我与我的团队之前有过设计小型医疗空间的经验,于是建筑师张释之先生给了我们一个机会。也正是因为这次机会,在两位老师的带领下以及时任天津泰达心血管医院王铁林院长的领导下,让我们更深入的接触到了医疗空间设计领域,并且实际操作完成了第一个大型医院室内设计项目。

俗话说,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在之后的14年中,石大年与他的团队先后参与了海南省肿瘤医院、河南省立眼科医院大楼、厦门中山医院干部特需医疗大楼、台湾北医附属医院第三医疗大楼、台湾台南成大医院新建医疗大楼、台湾台中童综合医院梧栖院区正子造影中心、台湾台中童综合医院沙鹿院区、台湾台大医院北护分院、厦门翔鹭健诊及特约门诊中心、北京科瑞健诊中心、台湾美兆香港健诊中心等项目的室内设计。

在不断进境设计的过程中,旅美资深医疗设计师颜雅雯基于在美国的工作经验,花费三年多的时间与团队在设计实践中,共同总结出了在医疗工艺和功能认证方面的10个“P”循环论证方法。

所谓10个”P“是指:

1. Perception:认知,感受。主要是指感官认知。

2. People:人, 使用者。指医疗团队、病、陪病家属及其他相关的人。

3. Place:地方,场所。

4. Process : 整体流程。

5. Procedure:医疗相关的程序,手续。

6. Path:人流动线,洁污分流。

7. Performance:材料性质评估。

8. Pleasure: 环境的愉悦与舒适度。

9. Placement:家具、设施的配置。

10. Professional: 设计的专业度体现。

石大年解释说:“这10个”P“是一个循环讨论论证的机制与方法。从设计开始到设计发展再到施工图纸,甚至到工程进行中,都可以用这个方法来论证设计。” 

转变

从物理环境到心理环境的探讨

石大年陪伴母亲生命中最后四年的住院经验,使他进入了更深刻地思考。他说,从2004年到2008年,先母因为中风成为植物人,住进了医院的安养照护中心。前期母亲还可以坐轮椅,到了后期必须推床去诊室应诊。虽然住在自费的安养病房,条件比一般的病房要好,医院设施也比较完善,但总觉得这些空间缺乏灵魂。在定时为母亲安排看诊复健期间,他深刻体会到医疗空间需要更好的设计规划。

由于母亲的病,同时又身为医疗空间设计者的石大年,这段经历和感受在他心中埋下了种子。他认为,医院空间除了功能性的物理环境之外,对于心理环境更需要深入探讨。于是,他结合团队既有经验及专业知识,与团队试图整合出一个适切的色彩、光线、材质、造型、量体、工艺细节的整体设计效果,形成一个安抚人身、心、灵的环境。没有强烈的风格、形式,不做过分装饰与材质铺陈,营造出内敛、低限、宁静、舒适,适合所有使用者的康复环境。

新尝试

海南肿瘤医院项目

种子经过精心的浇灌,必会开花结果。海南肿瘤医院的室内设计便是他与团队共同探讨,实现转变的新尝试。在项目物理环境完善后,对心理层面进一步思考。

海南肿瘤医院功能性规划完成后的几点探讨

1、如何跳脱医院固有的形象?

2、医院温馨如家是一种假象,假象与现实的落差,一旦被感知,所形成的心理落差是否会适得其反?在温馨之外是否有更好的可能性?

3、医院空间氛围有未来感,轻快、不沉重,是否可以减轻焦虑?

4、几何造型是人为的,应工业生产及土木营建的方便而形成的归纳性形体。是否有机的圆弧造型,更接近母体的温润,更接近大自然?

曲线是最具有感情的形体,曲线所形成的量体变化,可以让人有自然、柔合、轻巧、流畅、圆润、优雅、感性等诸多感觉。从心理学的角度,弧形象征母体的关爱与温暖,是属于哺乳类的温暖,象征意义是温暖、安全、宁静。

以雕塑般的圆弧造型,形成面体,量体、图形等构件,塑造出空间,不以无谓敷加材质的“加法”去装饰空间,而是以镂空、凹陷、退缩的“减法”来形塑空间。

光线在整个设计中是连缀性与敍述性的关键要素,如果说形体、面体、线条是空间的肌肉、骨骼、血管,光线就是血管里的血液。

谈及这些设计的灵感来源,石大年坦言,这不是电光石火的瞬间发生。它是长期经验与知识的积累到达一定临界点时,自然而然的迸发。它是因果关系,也是因缘际会的成熟。

海南肿瘤医院项目,了解更多,请点击后文相关阅读

感受

设计需要多方配合完成

至于目前医疗空间设计存在的问题,石大年表示,目前存在的问题较广。尤其是二线城市医院初期规划速成,医疗运营团队没能在适当的时间点介入,造成设计不符合医疗团队的功能需求,形成时间与经济上的浪费。另一方面,设计院对于医疗空间设计的经验不足,甚至没有设计经验。一个周全的设计,不仅仅依靠设计团队,还需要医疗团队、运营团队、投资方、设计方等多方面的交叉配合才能完成。我国未来的医疗发展有赖于国家政策、社会需求以及医疗从业人员比例等方面的相互作用。与其他发展机制相比,它有较强的社会服务形式,需要商业运作但又不能完全被操纵。应该向多层面延伸,健康发展。

感悟

设计不是艺术  目的是利他

在医院室内设计领域深耕细作多年的石大年,对于设计有自己独特的看法。“设计不是艺术。艺术是才华自我发挥的主观行为,而设计是客观性的提供专业服务。艺术只是设计过程中最初期的5%创意及最末端的5%美化环境与优化感官作用。其它的90%是客观、理性、科学的。”石大年如是说。

在采访中了解到,他并不赞成无限的将艺术感性提升至设计理性之上。设计是独立而又系统的科学运作流程,没有所谓的设计艺术,环境艺术,建筑装饰等这一类似是而非的科目存在。

他恳切地说,一般而言, 设计都是锦上添花,而医疗空间设计却是雪中送炭。它更多的是站在使用者的角度进行考量,是一种理性与感性并重的思考过程。既要满足医疗使用中的功能性,又要兼顾医护人员、患者、家属身心上的诉求。医疗室内设计是为使用者提供优质的操作空间及服务空间,目的都是利他。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