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星林

山东省济宁市第一人民医院副院长

话说“隔行如隔山”,但对于杨星林来说每一次职业的转换都看似很简单。他,医生出身,后由于工作调动担任院办公室主任一职,当时按照院党委的分工分管医院基建工作,从那时起开始接触医院基建工作。然而就在2005年12月,杨星林被任命为山东省济宁市第一人民医院(下称“济宁一院”)副院长,正式分管全院行政后勤管理工作,从此算是真正走上了医院基建管理者道路。

角色转换  勇挑重担

从院办公室主任到副院长,杨星林曾经认为这一角色的转换并没有什么压力,由于担任院办公室主任期间接触过医院基建工作,和基建领域的人员联系较为紧密。然而,当职业角色真正发生转变时,他才意识到自己想错了。也许人都是这样吧,总是觉得看起来容易但做起来难。

济宁市第一人民医院

担任副院长后,杨星林并没有一帆风顺。“如何处理好自己与上中下各级领导同事之间的关系;如何分清自己该承担的任务和责任; 如何把握好工作中的尺度;如何充实自己的专业知识,做到正确处理问题服务于临床……”,一系列问题顺其自然地摆在他面前,面对工作他无从下手。

杨星林是医生出身,虽然对医院基建一无所知,然而却能深刻理解医院建筑给医护人员以及患者带来的体验和影响,正是这一点拨动了他心头的那根弦,立志要真正深入医院建筑,了解医院建筑,充实自己的专业知识,结合自己的特殊体验为医护人员及患者提供更为便捷与舒适的医院环境。

此时,杨星林唯一能选择的就是学习医院基建专业知识。向书本学习,向设计师学习,向监理工程师学习,向施工团队学习,向基建科的老同志学习,丝毫不放过任何一个能学习的机会,还多次到外院和外地的新建医院参观考察,学习其建设经验,并对建设方面的问题进行全面剖析,力争弄清原理和运行方式。

对照规范  精益求精

2005年12月起,杨星林担任济宁一院副院长,当时正值全国兴建医院大潮。全国二级以上医院,尤其以三级医院为代表的医院改扩建大潮兴起。当时,山东省立医院、青岛市立医院、临沂市人民医院等都开工新建大楼,其他地方的医院也逐渐在酝酿建设需求,杨星林所在的济宁一院也在其中。济宁一院在杨星林担任副院长以来,先后完成了26万平方米的医院基建任务。

 建成后的济宁市第一人民医院全景实拍

“在基建管理工作中遇到的最大困难就是知识的匮乏,不知道该干什么,怎么干,哪个是对的,哪个是错的?”这是杨星林在工作中遇到的最大困难。

“保持清醒的头脑,按照程序办事”,这是杨星林惯用的工作方法,面对困难依然适用。在济宁一院病房楼建设过程中,承建公司在安装窗户时发现窗台和上梁没有垂直对齐,严重影响窗户的安装,而且需要增加工程量,当然费用也会增加。当时,济宁一院基建项目组经过讨论,认真分析了问题的根源,认为这种情况是由设计方或者施工方造成的,随后积极与过失方协调并要求其承担整改费用,才顺利完成了窗户的安装工程。可见,工作中遇到问题,保持冷静,按照规范,缕清思路才是关键。

“出了问题,在关键时候一定不能慌乱,要保持清醒的头脑,认真分析问题的根源,划分清责任,找对承担方,积极协调,哪还有解决不了的问题。”通过这件事杨星林发出了这样的感慨。

边学边干  一路向前

谈到医院建设中的困难,杨星林说的很肯定:“学习一直是我们解决问题的源泉,借鉴兄弟医院的成功经验,少走弯路,对于我们这些边干边学的非专业人员来说至关重要。”

济宁市第一人民医院高新区分院门诊楼远眺

说到学习,杨星林强调,医院建设行业是一个复杂多变的行业,涉及人员之多,资金之大,责任之重,任何一个环节出问题都会牵连整体,不允许出现一点闪失。因此对于任何一个从事医院基建工作的人来说都应该不断学习行业知识,哪怕抽时间能看一点都可以,重在积累,养成善于学习的习惯。

杨星林认为医院基建工作者最好能找到一个适合学习专业知识的平台,到目前为止,筑医台是第一个真正为医院基建管理者提供专业学习机会的平台。“筑医台对我们帮助很大,真是有点相见恨晚的感觉。筑医台既有医院建设行业宏观的设想和思路,又有具体的医院建设成功案例以及更为全面的专业知识,还不乏一些及时的行业信息,为医院基建工作者提供了一个学习专业知识的平台。对于筑医台,我一直心存感激。”

十六字抓好项目管理

从2005年12月至今,杨星林在济宁一院担任副院长期间,先后负责医院急诊楼建设、门诊楼内外改造、钢结构项目建设、集中办公区改造等一些列基建后勤项目。谈及这十余年,杨星林用了一个词——边学边干,从没间断过学习。

对于项目管理,从设计到预算、招标、施工、现场管理,再到材料把关、进度督导、质量把关、完成效果等等都是不断学习,力求能看懂并理解,应用到实际项目管理中。如施工现场管理,对于人员、材料、施工工具、施工安全都要有具体要求,要求施工方严格执行,监理方和项目部时时督导到位。对于项目部人员也提出更高的要求,要求全体成员掌握合同和图纸两大法宝,指导建设全过程。

济宁市第一人民医院高新区分院

济宁市第一人民医院高新区分院位于济宁市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的中心地带,总面积543亩。设计床位3200张,门急诊量10000人次/日,项目总投资16亿元人民币。

采取一次性总体规划,分期建设实施的模式。一期工程投资10亿元,建设门诊医技综合楼、一期病房楼和全科医生临床培养基地、餐厅及其运行的后勤保障用房,建筑面积25万平方米,床位1200张,工期3年。二期建设二期病房楼、急诊中心、妇儿中心等。

济宁市第一人民医院高新区分院鸟瞰图

出身医者,杨星林更能深刻体会建筑与功能的融合才是基建的精髓。该项目按照三级甲等医院标准,坚持以人为本、以病人为中心的设计理念,体现了现代化医院人与自然、生命与健康的和谐统一,是一所集医、教、研和远程医疗功能为一体的标准化、信息化、智能化的综合性三级甲等绿色医院。

济宁市第一人民医院高新区分院门诊大厅

该项目的建筑特色凸显人性化与舒适性,实现了人车分流、医患分流,主要通道不设其他功能,临床医技有独立候诊区,不占用通道。为最大化优化就医流程,精心设计了功能性三大流线组合。

(1)功能流线:功能相关的科室建设相互关联,实现人流物流顺畅,减少迂回交叉,为降低院内交叉感染提供良好硬件基础。如门诊与相关配套医技科室的组合;病房与病房区检查区域相连;手术部与重症监护、病理科、血库、中心供应等相关部门之间均设有直接高效的交通联系,可较好地满足现代医疗功能的需求。

济宁市第一人民医院高新区分院功能规划 

(2)医疗流线:形成医疗主街,将整个医疗区的各个功能单元串联起来,从而建立了各部门之间紧密的功能联系,符合就医流程,极大的方便了病患。

医疗主街连接门诊医技病房楼

连廊连接门诊医技楼和病房楼

(3)交通流线:充分利用院区四面临城市道路的交通优势,设置东南西北4个功能出口。各流线系统高效便捷,方便患者就医,方便医院组织管理。

济宁市第一人民医院高新区分院交通组织流线

注重节能,控制成本。结合医疗建筑设计的先进理念,从科室布置到公共空间的设计均充分体现人性化建筑空间的营造。各门诊、医技科室独立成区,采光通风良好,并设患者二次候诊区,创造良好就医环境。实现人、自然、建筑的有机结合。充分利用庭院空间,既解决了建筑的通风和采光问题,也增添了人性化的情调,起到舒缓患者的精神压力。医院空调水冷机组采用高压供电模式,大大节省了电能。建筑玻璃幕墙及铝合金窗均采用隔热断桥型材、双银玻璃。

建筑自然通风采光

采用气动物流系统,在各病区护士站、检验科、病理科设置站点,实现了血液样本、药品和其他轻便物品的自动传送,极大的节约了人力成本,提升了安全与效率。运用配电系统整体控制平台,实现集中数据处理、集中监控、集中分析和集中调度,实现智能化,降低费用。

当提及济宁一院高新院区的项目管理工作时,杨星林用了几个词:“项目分解、分项负责、责任到人、各负其责”。具体地说就是把整个项目以楼为单位分为三个项目部,由三个项目班子负责;在管理上,将招标文件起草、合同管理、材料管理等具象工作分配给专人,统一由专人负责,严格把关。既实行了分项目管理,又实现了整个项目统一标准、相互监督、相互协作的有机结合。

2012年起杨星林主要负责济宁一院高新分院的项目建设工作,他利用三年半的时间完成东院区25万平方米的建设工作以及配套工程。该院已于2015年9月开始试运营。

至今,济宁一院已投入运营一年多,目前来看建筑质量完好,医院整体状况良好,各项系统运行正常,医院整体运行达到预期效果。在功能方面达到了设计目标,在功能分区、医疗流线、病人舒适度、工作人员满意度方面都受到一致好评以及上级认可。

对同行说

杨星林

在基建工作中,始终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坚持按程序办事。具体地说,对于每一项工作都要列出诸如目的、内容、标准和取得的效果等细节,对于每个细节都尽量细致,对于重点环节要时刻把控进度。当然,做好后勤管理工作不是说一句话那么简单,我们还有更长的路要走。

同行之间要保持互动,相互学习,相互交流,这对自身工作有很好地激励和促进作用。说到底基建工作就是一个不断学习专业知识、不断学习同行经验的过程,一定要有不断学习的意识,养成勤于学习的习惯。

在此,特别提醒同行在工作中,切记按照党委的意图开展工作,清正廉洁,团结同志,严格把关,认真负责,发扬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

编者按:

杨星林为“第三届全国十佳医院基建管理者(院长)”获奖者,本文系筑医台针对此次获奖者的专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