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辞海》门诊解是医疗预防机构为不需要或尚未住院的群众防治疾病的一种方式。其包括对病人的诊断治疗(认为必要时收进医院诊治),健康检查和预防接种,孕妇的产前检查,出院病人的随访等工作。为某类疾病专门设立的门诊,称为"专科门诊",如心脏病、骨伤科等。

国外门诊部发展概况 

(1)早期雏形阶段 

古希腊和古罗马是西方医学的发源地,而早期的欧洲最早真正意义上建立医院的是当时的罗马城,最初的医院以医疗所为主,实行简单的救助活动,法国和英国分别与6世纪和7世纪开始创立医院,这一时期的医院大多为传播宗教宣传教义的慈善机构,一般大多建于教堂的附近,建筑体量相对比较小,功能相对简单,没有严格的分区概念。例如基督教医院和患者旅馆;欧洲于中东地区在中世纪以后开始大量兴建医院,并相继出现了王室贵族新建立的医院,这是当时的封建制度下的统治阶级基于其统治目的进行贫民救济而产生的官办医院。总的来说,这一时期的医院还没有严格意义上的门诊部。 

(2)中期发展阶段 

随着资本主义的崛起,医学的发展促进了医院的发展和医疗水平的提高。其中最重要的一个发展是手术方法划时代的进步,手术病人做手术须住院治疗,并开始收治各个阶层的患者。医院从单纯的无偿的救助的慈善机构转变为为社会提供医疗救治服务的医疗组织,建立了相对完整的专业分科更细、集体协作更精密的科学体系。这一时期医院建筑的功能布局也呈现出分科、分栋布局的组合形式,出现了真正意义上的门诊部建筑或者门诊楼就诊,门诊空间有了进一步发展。医院建筑呈现为多层趋势,楼层准建增高,开始了向空中发展的步调。 

(3)现代成熟阶段 

二战之后,随着整式体生物医学的发展,人们对健康有了新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认知,开始注重个人的生理、心理与社会的更好结合的状态。医院不仅仅是传统救治,也有了健康的预防成分。新型的交叉学科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得医院的各专业分科更细致、学科之间的综合性更强、信息更新周期更短。人们对整体医学环境的关注和更明显。医院建筑设计则倾向于多层或低层的“村落式”布局模式,门诊也会进行分区集中就诊,医院的门诊就诊服务模式趋向于所谓的“一站式”就诊。 

国内门诊部发展概况 

(1)古代起源阶段 

我国古代医院的发展,最早出现于用于慈善救助性的寺庙医院,后期出现了个体开办的医馆,例如唐开元年间由僧人主持开办的“悲田坊”,这一时期的医院多为慈善救助的场所,以及再后来出现的官方置办的“养病坊”,但是这些严格来说都不能称为医院。宋代宰相王安石在其变法中提出的富国强民政策中进一步推进了古代医院的发展。由苏轼等人于公元1089年创建的“安济坊”,提出了“宜以病人轻重,而异室处之”的管理制度,最初出现了分科治疗的概念。而第一所以“医院”命名的医院于公元于1299年出现在苏州,此时的医院建筑已初具规模,在建筑的功能布局上,采用厅堂与廊庑相结合的庭院式设计手法,最初出现了医院功能分区的概念。医院的空间依旧是比较简单的,门诊空间大都还是以单一的大空间为主,医生和病人就在这样一个空间内完成了门诊诊疗的整个流程。 

▽ 唐开元年间由僧人主持的“悲田坊”

▽ 我国明清后民间医馆布局示意 

(2)近代移植阶段

半殖民时期西方的传教士在中国进行文化入侵和教义布道过程中建立的医院是我国近代医院的开端,这一阶段,外国在华开办的医院占据了统治地位,多为传教士在华开班医院并用做布道。公元 1900 年,上海成立了第一所近代的公立医院,医院建筑在近代新一带建筑师的设计中呈现出明显的个性特点和差异化元素特征。这一时期的门诊部独立设计,与住院部用连廊、庭院相连,一般多为底层建筑,建筑内廊式设计,局部还会结合院落进行灵活组织。北京协和医院附属医院是这一时期具有典型性的代表性建筑。 

▽ 北京协和医院附属医院

(3)现代发展阶段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医疗卫生事业有了很大的发展,医院建筑建设进入了一个发展期,随着一批批大型的现代化医院的建成,医院建筑设计和医疗装备水平已经缩短了与西方发达国家的差距,建筑技术的发展使得医院建筑空间出现多样化,空间形式和建筑模式不在受诸多限制;医院模式的发展,使得人们对就医品质和人性化的需求有了更好的保证。这一时期的医院建筑门诊空间多为高层建筑的裙房部分,或者综合了医技的综合性建筑,门诊空间开阔,功能更加复杂。一些开始为解决巨大的门诊量和就诊效率而寻找新的就诊服务模式。

目前,国内按门诊的就诊者的病情、需要处理的迫切程度以及健康状况,可分为一般门诊、保健门诊、急诊门诊三种。

筑医台资讯编辑出品

延伸阅读:

门诊大厅标识系统该怎么做?

实例讲明日本的CCRC为什么叫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