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观国内外,关于医疗建筑的探索大多集中在医院环境设置上,而对于新的就医模式下医疗建筑管理模式等的创新较少。由此,探讨一种更新的医院建筑设计原则以适应新型就医模式十分有意义。

1、国内医疗存在的问题

 目前,突出的医疗问题体现在:

(1)挂号流线不合理

挂号、买药、缴费等行为耗时过长,这种现象在等级越高,规模越大的医院越为突出。

(2)缺乏便捷有效的导视系统

(3)单一空间形式无法满足功能的复杂化

医院的主体建筑门诊大楼是集门诊、医技、急诊、急救等为一体的综合性建筑。其内部科室多,功能复杂,传统的“一”字型交通流线已远远满足不了日常使用的要求。

(4)城市发展对医疗建筑发展的挑战

随着中国城市化的迅猛发展,土地已成为城市十分珍稀的资源,土地使用带来的矛盾也很尖锐。

2、新型医疗模式与相应的建筑策略

(1)分层挂号模式

在过去的就医模式中,到医院就诊的患者在一楼大厅挂号处进行挂号。在患者不多的时候,几个挂号窗口同时工作即可满足需求。然而近年来随着患者数量的不断增加,挂号排起了长队,一楼大厅的空间显得愈发拥挤,挂号及等候时间长,患者往返各楼层退号换号极为不方便,各种纠纷随之产生。

为解决这一问题,各大医院纷纷进行改革,推行分层挂号。即门诊楼内各个楼层均设置挂号收费窗口,相关科室与检查设备相对集中,从而简化就诊流程。与此同时,在各楼层配备咨询人员,对患者挂号期间出现等候时间长或者挂错号等问题进行调配,合理分配医疗资源。

截止目前,这种模式在全国普及速度较快,北京,天津,上海等地均有较为成熟的案例。

(2)医院街模式

医院建筑空间一直以来都给人以冷漠、呆板的感觉,缺少人文关怀。此外,建筑体量庞大,功能流线复杂,令人难以辨识。面对这些问题,“医院街”的模式应运而生。医院街最开始的概念和直接感受是医院内部的商业街,为病人、医生等提供便利服务。

结合分散式医院的整体布局特点,将医院街设计为半开放的室外空间,增加自然通风及采光。这种空间组合模式结合了人们常见的走街串巷的日常行为体验,因而可接受性强,识别性强,便于辨认。

(3)超大型医院

国家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土地资源的匮乏,加上医疗诊断技术的日益发展以及医疗模式的变化,都促使城市医院愈加集约发展,医院主体建筑门诊大楼逐渐成为集门诊、医技、急诊、急救等为一体的功能复杂的综合性建筑,内部专业分科越来越细。这导致医疗资源不断集中。《综合医院建设标准》规定综合医院建设规模限定为 1000 张床位,一般情况下不提倡建设1000床以上的综合医院。然而在实际项目实施中,许多医院根据实际需求,在医院迁址及改扩建项目中,均超越标准,大幅增加了床位数,由此在新时期的实际需求的促使下,出现了超过 1000 床规模的超大型医院。

(4)医疗港

概念源自航空港的构成模式。航空港主要由飞行区(如停机坪)、客货运服务区(如候机楼)以及维修区组成。基于这个分区逻辑,将具有公共服务功能的门诊大厅置于中心位置,类似飞行区。沿环状向心布置各个门诊单元,使其各自具有独立候诊区,类似各登机口前独立的候机厅。门诊大楼由此形成一种类似航空港的平面,使医患分流,人物分流,动静分区更加明确,也使每个门诊单元具有了独立的采光通风。

▽ 三种不同的医疗模式比较

3、具体案例分析

(1)分层挂号模式

经过实地调研发现,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目前采用的就是分层挂号模式,在入口大厅处设置楼层分布指引,每层分设挂号处,且仅服务该层特定科室。就调研结果来看,此方式效果较为突出,起到了疏导人流,避免拥堵的作用。但初次来诊的病人较难迅速弄清就诊模式,并难以确定自己的病情属于哪科,因而该模式需要在一楼大厅加强引导服务。

(2)医院街模式

瑞典 olive 医院属于医院街模式,该医院有贯穿全院的12m宽的玻璃顶棚主街,它打破以往人们对于医院空间的固有印象,创新了交通流线关系,给病患和医疗工作者带来全新的体验。医院街在空间上结合了其他公共建筑的特点,将传统的纵向走廊两侧房间的空间模式变成横向展开的街道,解决了空间乏味冷漠、辨识度低的问题,同时也满足了病患、家属和医疗工作者的许多生活需求,可以作为一种新的设计原则去尝试。

(3)医院街模式

广东省人民医院门诊住院大楼是一例典型的外向型医院街。其底层长达300m,沿街架空,向城市开放,从垂直方向看,由上层内向的医疗区过渡到底层公共区,再由架空灰空间向城市人行公共空间过渡,通过电梯可达所有医疗功能所在的二层,首层看不到就医景象,只留医院院史展示区、便利店、医药保健品商店、配镜中心等特色商业功能。

对城市开放的医院街作为城市空间与医院内部空间的纽带,为城市退让出舒适的空间界面,显示出公共建筑的公共性,为医院带来极为可观的经济收入,同时消除了医院给人的恐惧感,增强医院与城市的联系。

(4)超大型医院

长征医院浦东新院项目位于上海市浦东新区,规划占地 20hm2(300 亩),总建筑面积 361,000m2,设置住院病床 2000 张。长征医院的设计过程中,一直关注如何避免超大型医院的缺点,如规模过大、流线过长、功能分区混乱等问题,将医疗区更深一层级细化,形成“医疗中心”模式。如将大内科按病种细分心血管内科,呼吸内科,神经内科等,形成心血管疾病中心,呼吸疾病中心、神经疾病中心等。每个中心均包含与之对应的检验、门诊医技,并设置了集中药房。病人在各中心内可完成挂号,收费,检验等传统就医流程,同时相关联的病房楼和大型医技也与之成组

布置,最大程度的缩短病人的就诊流线。

总之,不同的社会发展背景对就医模式提出了不同形式的挑战,并使其不断更新进步,医院建筑也随之不断完善。本文总结了医院建筑三种典型的新型模式,它们各自侧重不同的医疗问题做出反应,进行空间优化。这正是对设计者们提出了要求,要不断思考当下面对的社会问题,以期在建筑设计中不断突破,与时俱进。


筑医台资讯编辑出品

延伸阅读:

找不同丨聊聊回民医院特殊设计的地方

一个案例读懂中医院人性化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