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是一个怎样的群体?

在中国的舆论语境中,医生要么被塑造成根深蒂固的白衣天使形象,要么被失真的负面新闻扭曲成为众矢之的。人们对医生的认识总是带着这样那样的有色眼镜。

为大家还原一个丰满的、多元的、真实的医生形象,让社会各界对这个群体多一些了解,多一份理解,是医客一直想做,也一直在做的事情。最近,我们邀集全国范围内11264位医生,历时一个月,首度完成一份严肃认真专业有趣的《2016中国医生心情报告》。

干货满满,相信你会被打动。请开启一个全面多元认识医生的视角。

陪伴家人是医生业余“最爱做的事”

脱下白大褂,医生的业余爱好和吃瓜群众也没有太大不同。医客的调查发现,他们“最大的业余爱好”依次是:陪伴家人,看小说、上网,进修学习,跑步健身,参加聚会等。

不过,不同职称的医生在业余爱好的排序上略有差别。副主任医师第二“喜欢做的事情”是进修学习,其次才是“看小说、上网”;较为年轻的主治医师、住院医师则刚好反过来,他们更喜欢看小说、上网,其次是进修、学习。

健身、搞文艺和进修也是医生大爱

不过,医生们业余“最喜欢做的事情”和“实际所做的事情”还是有一些区别。首先,“陪伴家人”的确是医生在业余耗时最多的一项活动,但排名第二的并非是躺在家里做一个低头族,而是积极地去健身,开展花艺盆景、练习乐器、绘画、舞蹈等文艺活动和进修学习。

从业余时间的真实分配情况来看,医生实在是难得的自带进取体质、“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一类人,社会正能量担当。   

90后和60/50后医生最重视生活品质

对于生活品质,超过八成的受访医生表现出积极的意向,其中43.7%的医生表示向往更高品质的生活,暂未付出行动;34.2%的医生还是对生活保有较高的追求,还有2.7%的医生有严苛的追求。19.4%的医生表示怎样都会生活的很舒服。

有意思的是,对生活品质有较高追求的人群中,90后和60/50后是主力军,这或许是因为60/50后“功成名就”有能力追求更好品质的生活,而90后则是源于“生在好时代” 的天然年龄属性。从性别上来看,女医生比男医生更重视生活品质。从科室分布来看,骨科、外科、传染科、耳鼻喉头颈科的医生对生活品质有较高的追求;皮肤性病科的医生就比较豁达,更多的是表示怎样生活都会很舒服。

医客的调查还发现,对生活品质有较高追求的医生中,业余时间除了陪伴家人以外,最喜欢做的事情是进修学习和跑步健身。而选择“向往更高品质的生活,暂未付出行动”的医生,最喜欢做的事情是看小说和上网、朋友聚会。这大概间接印证了“越努力的人,距离他想要的生活越近”的说法。

逾4成医生觉得“钱够用”

钱够用吗?39.9%医生表示能够满足,其中6.9%的医生表示非常充裕,这个群体以年龄较长的副主任医师为主;33.7%的医生表示虽然不能满足,但对未来充满了希望,这个群体以主治医师、住院医师居多;不过,以85后医生为主力军的群体则表示收入不能满足其生活品质要求,对未来感到很大的压力。

医客的调查还显示,在钱够不够用的问题上,男医生比女医生更容易满足。因为选择“能够满足、非常充足”的医生中,男医生占比61.22%;“能够满足,但会有压力”的男医生占比58.71%,均高于女医生。

2016年,阳光体面的收入依然是医生们的一个心结。参与此次医客调查的一位检验科主治医师告诉医客,她从业14年,收入的绝对值并不算很低,但大部分收入来自于科室绩效,工资部分在整体收入中仅占1/4,约为2800元,仅比14年前增加了400元;同一时间,深圳的房价已由五六千元涨到了五六万元。她希望目前这种基本工资、津贴与绩效奖金倒挂的局面能尽快改变。

医闹依然是“心情砒霜”

在2016年发生的各类新闻事件中,医生们最关注“医闹”话题。

国家卫计委的统计数据显示,过去三年间,中国有据可查的涉医案件数量和医疗纠纷的数量逐年下滑。医生主观感受有所不同。超过七成医生认为医患关系比以往恶化;近八成医生表示曾在工作中被患者骂过;近九成医生表示目睹过医闹,情况的严重程度与医院的等级正相关。一位三甲医院医生在接受医客采访时表示:“一年来最大的安心就是未发生重大纠纷,幸甚。”

2016年,“变”字当选中国年度汉字,这也是2016年医生群体的真实写照,尤其多点执业、职称评定改革、取消编制等政策的密集出台,以及互联网医疗业态的演进,使医生的执业环境充满了变数。在政策中,医生最为关注的是职称晋升标准、多点执业政策和多地出新政高薪聘请医生。此外,“全面开放二孩”的政策,也在重点关注之列;还有部分医生表示会关注房价、美国总统大选、股市等热门事件。总体来看,他们更关注与自身行业相关的事件。

过半医生曾考虑转行创业或开小店

在不确定性加剧的大环境下,高达64.5%的受访医生考虑过转行或已经转行。然而,医客发现,这个比例并不比其他行业更高,一项针对全社会的调查显示,有超过九成的人想要转行或跳槽。即使和美国医生相比,中国医生也非例外,因为,2016年一项针对美国医生的调查显示,美国医生总体的职业满意度虽然不算低,但考虑转行的医生人数却较往年有所增加。可见,焦虑和对现状不满是这个时代的普遍现象,绝非哪个人群的专利。

而考虑过转行的医生,以副主任医师、主治医师级别为主,他们大多处于职场的上升期,更有冲劲,更期待去未知的世界看一看。从科室分布来看,急诊科、妇产科等工作量大、医患冲突高发的医生转行意愿最强烈。

如果转行,他们想做什么?49.8%的医生选择创业或开家小店自己当老板(非诊所类)。也有一小部分医生想要做一个艺术家,其中,7.2%的医生想当作家,写作出书;4.9%的医生像冯唐一样写写诗;3.7%的医生想像罗大佑一样做音乐;还有2.8%的医生想像手冢治虫一样画漫画。

“画画就是我的诗和远方”,一个村卫生室的全科医生告诉医客,“如果有人喜欢我的画,我估计会高兴到飞起来”。

尽管逾六成医生有转行想法,但许多医生只是吐吐槽而已,并没有真的打算转行。使他们坚持留下来的最大动力是“治愈病人后的成就感”,受访医生中有76.3%的人选择了这一项;仅有14.8%的医生因为较高的收入而坚持;另有37.4%的医生认为,行医是一个较体面的职业;27.3%的医生是因为看好自己的职业前景。

最开心的事不是升职加薪,是“患者的肯定”!

医生们的快乐及成就感来源也因年龄、阅历和所在科室的情况而大有不同。

在工作中,40.3%的医生认为“获得患者肯定”是最开心的事;23.8%医生认为“升职加薪”最让人感到开心;14.6%、10.3%的医生会因为“获得新的临床经验”、“获得同事的肯定”感到开心,年轻的实习医生群体对这两项的欲望最为强烈,而年龄较长的主任医师们,则认为“知名度得到提升”、“科研有突破”才是最高兴的事。

对于当下的生活,51.6%的医生表示“一般喜欢”,17.7%受访的医生表示“非常喜欢”,以在皮肤性病科、中医科、耳鼻喉头颈科的医生居多;18%的医生表示“不喜欢也不讨厌”;但也有8.8%的医生表示“厌倦”,其中以在肿瘤科和影像科的医生居多。

接受医客采访的肿瘤科医生透露,“肿瘤科一个月内离世的病人,可能会比其他科室一年离世的病人都多;而且,肿瘤晚期并发症多了,疗效有限,你的成就感会很低。”

而影像科医生对现状的不满,则主要是因为薪资低、对健康有影响。与之相佐证的是,在“影响医生心情的重要因素”这个选项中,影像科医生最在乎的是“薪酬福利”,有别于其他科室医生所选的“工作是否顺利”。

平静、迷茫、焦虑交织的现实

对于即将过去的2016年,医生们会选择一个什么样的词语作为这一年的心情标签呢?

统计数据显示,分别有23.7%、13.3%、13%的医生选择了平静、幸福、欣慰等带有正向意义的词汇作为自己的心情标签。同时,也分别有18%、16.4%的医生选择了迷茫、焦虑等偏消极的心情标签。

医客的调查发现,影响医生心情的因素可分为工作和生活两大维度,但工作类因素的影响明显高于家庭类因素的影响——高达77.1%的医生认为“工作是否顺利”是影响心情最重要的因素;再进一步的分析显示,直接影响医生心情的原因主要包括医患关系、薪酬福利、同事关系和职称评选晋升等要素。

此外,不同年龄医生选择的心情标签也有明显差别。年长医生的心情标签更积极乐观,有“经历过大风大浪”般的镇定。而90后医生们的心情标签,更多的是迷茫和跃跃欲试,未来的不确定性、现实的生活压力是他们感到焦虑的主要原因。

49.7%医生在2016年收获人生新感悟

对那些选择了正向心情标签的医生们而言,过去一年的好心情源自于“收获了人生的新感悟”(49.8%),“看着娃茁壮成长”(49.2%),“在喜欢的城市安了家”(19.9%),以及“获得了晋升”(15%)。

那么,到底是什么样的人生感悟给医生们带来了好心情呢?以下是医客收到的部分留言:

“在医院感受到了人生百态,医患之间的信任是相互的,感谢我的病人及同事,让我在这个陌生的城市不孤单!”

 “2016最欣喜的是看到深圳市医改方案带来的一线希望,虽然大环境局限困难重重,处于底层,但对于医疗行业现状或者是中国现状,有一定的理性认识,因此能保持平静恬淡的心理状态,不苛求不气馁,更愿意带着希望去看待。”

 “对于步入中年的我,平平安安就是福气。2016年,虽然工作还是那么多,那么忙,陪家人的时间依然很少,不过越来越多的患者对我表示信任和感谢,孩子逐渐懂事,独立,学习自觉,更有一个小生命悄悄走来,正好政策放开,生活还是充满希望的。”

“获得德国访学机会,见识到一个全新的、完全不同的世界,自己的思维、态度都在发生转变。”

 “看到自己主治的一个患者康复后很开心,虽然没有什么奖励,但是患者对自己的肯定给了我最大的动力!”

……

每一个回答,都朴实而温馨;每一个人,都怀着自己的希望。

2017年,每天都有好心情

以上,就是全国11264位医生共同完成的《2016中国医生心情报告》。被定格在2016年这个时间点上的医生,是一个既拥抱物质生活又体认精神世界的群体。他们现实,但有梦想;他们精明,但有坚持;他们仁爱,但不软弱;他们以幸福为生活的首要目标,又不摒弃远见;他们勇敢,更深知和谐、宽容的可贵。他们,用医术治愈患者的病痛,也用温暖坚韧的力量抚慰着社会的伤痛。

即将开启的2017年,我们期待中国的医改继续前行,不断消除在过去一年中仍未消除的积弊,每个个体的幸福和上升通道都能获得很好的制度保证。我们祝愿,医生们每天都有好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