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6日下午,上海市政府新闻办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上海社区卫生服务综合改革进展情况。据了解,目前上海市共有全科医生约6000人,比例达到2.45名/万人口,实现了国家2020年规划目标。但从上海作为国际大都市对健康管理的需求看,还存在一定的缺口,按每万名居民配备4-5名测算,缺口达到5000人,接近50%。

根据数据显示,医生荒已经成为了全国性的现象,目前全国有麻醉医生8.5万多名,缺口约有30万人;全国病理注册医生约9800人,按照每百张病床配备1至2名病理医生的标准计算,全国缺口可能达3至4万人;根据2020年每千名儿童儿科执业(助理)医师数要达到0.69名的目标,我国儿科医生数量目前缺口86042名……

每年,我国参加高考的人数近千万人,医生这个被多数人认为稳定、长久、高薪、社会认知度高的职业,应该会成为广大莘莘学子趋之若鹜的专业,为何会出现如此大的缺口?这一点,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深思。

人们为什么不愿学医

据悉,在今年22个省份的36位“状元”填报志愿中,无一人选择医学!甚至对于一些从医的家长来说,不愿子女学医的占多数,2002年为53.96%,2011年为78.1%。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与医学的教育年制、成为医生后的工资待遇以及患者对医生缺乏尊重和信任是有很大关系的。

其一,教育年制。在我国的五年制医学教育中,大学前四年学习医学理论,第五年进行临床实习。医学生毕业后工作1年以上便可申请考取“执业医师资格证”,获得医师执照即可成为医生正式上岗独立从事医疗工作。如果想要继续深造,攻读研究生、博士生,则需要更多的时间。

其二,工资待遇。根据麦可思研究院撰写《就业蓝皮书:2015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显示:临床医学类专业学得久挣得却不多,本科5-6年,本硕连读7年;2014届部分专业本科生月薪为游戏策划5273元、互联网开发师5174元、建筑师4778元、外科医生3066元、内科医生2713元……

其三,缺乏尊重和信任。近年来频频发生的医患矛盾及暴力伤医甚至医生死亡等恶性事件,使得越来越多的学子对报考医学院类的临床专业也顾虑重重或者望而却步。

医院求贤若渴,降格录取

虽然有人说学医时间久,尤其是到大医院工作,还要不断的学习,硕士、博士学位都不能缺少,但是,就毕业后的就业形势来看,不管是大医院还是县级医院都有很大的医生缺口。薪资水平虽无法与互联网专业、建筑类专业等高收入专业相比,但是就业形势却是一片大好。

面对如此大的医生缺口,各个医院在招聘医学人才的时候也频出大招,编制内不足,编制外的补;招不到本科就招专科,只能退而求其次,门槛一降再降,即便如此,从今年的36名高考状元的报考志愿中,还是能看出医学专业的尴尬境遇。这其中,与我国目前的不良的就医环境有着莫大的关系。

尊重医生是最基本的素养

近几年来,国内各地愈演愈烈的伤医辱医事件此起彼伏。弥漫的暴戾之气,既伤害了医务人员的感情,也令社会各界深感忧虑。在医院里,常常听到患者这样对医生说:“花多少钱都行,只要能把病治好了”、“我们可是花了钱的,如果孩子有个三长两短,我跟你没完”。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医患关系已经异化为消费关系。

医生的职责就是治病救人,天下没有不想治好病的医生,但水平再高的医院,也不敢保证能将所有的患者都治好。如果患者将自己看成是消费者,医生治不好病,必须赔钱偿命,是对生命的亵渎,也是对医生的侮辱。而医闹及暴力伤医事件的发生,让从医者战战兢兢不敢治病,最终导致生病了无医可看的凄惨境地,是人们最不愿看到的。

近两年,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来遏制医闹、伤医事件的发生,例如,2015年11月1日起施行的《刑法修正案(九)》,其中将医闹行为列入刑法,最高要坐7年牢;在今年12月25日闭幕的第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五次会议上,有关部门正在修订、起草相关法律法规,希望通过立法手段遏制暴力伤医问题。

政策的实施只是一种手段,真正能给医生以及民众带来安心就医的还是医患之间的互相理解、互相尊重,相信在健康安全的就医环境逐步完善过程中,会有更多的莘莘学子选择医学,让老百姓看医生不再成为问题。

据说这些医学专业生很是抢手,你准备好被抢了吗?

医学类专业数量很多,总的来说,临床医学作为一线专业人才,是需求量最大的;

麻醉学、医学影像学、医学检验这三类医学技术类专业,是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服务的,可列为“医辅”,在推行科学化诊断的今天,很有市场;

基础医学培养的是“全科医生”,是县乡一级医院的主力队员;

预防医学的地位在“非典”之后空前提高,除了防疫站,卫生监督局也是一大好去处;

护理学异军突起,高级护士在城市大医院很受欢迎;

药学、药物制剂专业不但能在医院做临床研究,还可以在药厂进行批量制药;

法医学揭开神秘的面纱,从刑事侦查走向了民事鉴定,从伤情鉴定到亲子鉴定,步步走进百姓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