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批建设社会办医项目7项

烟台市卫计委相关负责人介绍,出台了一系列鼓励政策和措施,推动社会办医健康有序发展。去年,制定了《关于加大对外开放力度推进医疗健康服务业发展的意见》放开市场准入,建立公开、透明、平等、规范的医疗服务准入制度,在调整和新增医疗卫生资源时,优先考虑社会资本,社会办医与公立医疗机构同等对待,一视同仁。

截至目前,烟台市共审批建设社会办医项目7项,已开业项目4项,分别是南山集团与山大齐鲁医院合作兴办的龙口南山养生谷肿瘤医院、招远玲珑集团与山大二院合作兴办的玲珑英诚医院、海阳市的黄海骨科医院以及招远中矿金业集团与金潮集团合作的金都康复医院等已完成执业登记,正式开业运行。

另外,已审批在建项目共6项,分别是莱山区的烟台圣莱恩康复医院、烟台妇女儿童医院、烟台莱山慈恩医院、芝罘区的烟台爱视医院、烟台爱尔眼科医院、牟平区的威高血液净化中心,正在施工建设中。今年1-5月份,又新审批社会办医项目4项,分别是高新区的烟台绿叶鲍巴斯康复医院、烟台赛泽医学检验中心,莱山区的山东文登整骨烟台医院、烟台欢乐口腔医院。

海内外全方位引进社会资本

面向省内,引导地方大企业积极与知名医院合作兴办医疗机构。目前,龙口南山集团与山大齐鲁医院合作,总投资6亿元,兴办了以肿瘤治疗为特色的三级肿瘤专科医院。招远玲珑集团与山大二院合作,兴办了三级综合医院———英诚医院。新华医疗与山东文登整骨合作在烟台建设三级中医医院。省立医院在烟台设立医养结合分院项目正在商洽之中。

面向省外,主动出击,诚心诚意邀请知名医院来烟台办院。去年以来,先后3次组成考察团赴京与24家知名医院商谈合作办医事宜。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等均对与烟台市的合作表示了浓厚兴趣。2014年5月,烟台市心理康复医院与北京大学第六医院签署了框架合作协议,6月开发区医院与北京儿童医院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

面向国际,烟台市抢抓中韩产业园区建设的有力契机,大力吸引韩方资本和医疗服务来烟发展。今年4月,邀请韩国延世大学附属医院来烟考察洽谈合作。绿叶医疗集团与韩国鲍巴斯纪念医院合作建立康复医院项目已签约,烟台山医院与韩国延世大学附属医院达成合作意向,重点在高端体检、产科、口腔、医疗美容等方面引进韩方人员和技术。

社会资本办医产生“鲶鱼效应”

“民营医疗机构的特点是体制机制以及考核机制灵活,便于调动医务人员积极性,进而‘倒逼’公立医院改革。”市卫计委有关负责人表示。鼓励社会办医,就像在医疗市场上放了条“鲶鱼”,除了扩大资源供给,还将逐步打破公立医院在医疗市场的垄断,通过引入竞争机制、放开价格、多点执业等举措给医改带来新活力、新变局。


据了解,目前,烟台市社会办医数量多、规模小、能力弱的特点还十分突出。例如,烟台市社会办高端医疗机构偏少,境外独资及中外合资医疗机构尚属空白;国内知名医院,尤其是北京、上海等大品牌医院还没有与烟台市合作办医或独立建设分支机构的情况,社会办医尚有很大发展空间。值得一提的是,社会办医疗机构普遍存在人才缺乏,技术力量上不去,也影响和制约了医院健康发展。

提升民营医院公信力是关键。业内人士指出,促进社会办医既要放、也要管,一方面加大扶持力度,让政策红利真正落地,一方面还要进一步加强行业监管,提升民营医院公信力。医疗行业关系群众健康,体现公益性,要从土地资源、人力资源的角度把握好社会办医的“度”,让社会办医向高端化、差异化发展。在审核准入条件时,将重视人员资格的审查,必须有合格、称职的医务人员队伍才能审批。

民营医院将突出服务特色

业内人士认为,对于广大民营医院来说,更重要的是要通过加强自身管理和业务创新,不断提升技术水平和服务品质,突出服务特色。民营医院既要在吸收医疗人才上做到事业留人、待遇留人,也要在服务患者上做到技术过硬、服务到家,还应该坚守诚信的理念,从而实现自身的长足发展。

要推进社会办医,还应逐渐改变公立医院的垄断地位。

一方面,要进一步优化社会办医政策环境,集中清理不合理规定,加快落实对非公立医疗机构和公立医疗机构在市场准入、社会保险定点、重点专科建设、职称评定、学术地位、等级评审、技术准入、科研立项等方面同等对待的政策;进一步放宽对营利性医院的数量、规模、布局以及大型医用设备配置的限制;同时,对非公立医疗机构医疗服务价格要实行市场调节。

另一方面,要出台切实可行的推进医师多点执业的意见,在推动医务人员保障社会化管理、消除阻碍医师有序流动的不合理规定、完善鼓励多点执业的政策措施等方面着力,为医师“松绑”,让医生的“走穴”阳光化。

烟台市将逐步形成多元办医格局

烟台市卫计委部门相关负责人表示,烟台市还将放开市场准入,建立公开、透明、平等、规范的医疗服务准入制度。放宽对社会医疗机构数量、规模、布局以及大型医用设备配置的限制,鼓励社会资本举办(不含外资)三级医院,将100张床位以下专科医院审批等权限下放县市级。

同时,优化调整城乡医疗资源配置。鼓励发展医联体,推进优质医疗资源纵向合理流动。县级以上公立医疗机构与社会医疗机构及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在组建医联体的过程中,将同步加强人才、技术等方面的对口支援,尽快提高基层医疗机构的管理、技术和服务水平,满足群众就医需求,解决县及县以上医院超负荷运转、乡镇(社区)医疗机构利用率不高等突出问题。

调整和新增医疗卫生资源时,优先考虑社会资本。加强与规划、国土等部门的沟通协调,为社会力量兴办医疗机构营造良好环境。对公立医院床位比达到4张的县市,不再审批公立医院。探索实行社办公助、公办民营等多种办医模式,鼓励企业、慈善机构、基金会、商业保险机构等以出资新建、参与改制、托管等多种形式投资医疗服务业。鼓励发展专业性医院管理集团,加快发展高端、特色专科医疗机构以及独立的医学影像、检验、病理诊断机构。进一步简化卫生行政审批程序,压缩审批时限,提高办事效率,能当场办结的当场办结;法律、法规有审批时限规定的,一律限时办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