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港医院康复大楼工程,包括两部分:住院部、康复中心。新建大连港康复大楼项目位于大连港医院用地的东北部,基地内地势高差近10米,最高绝对标高71米,最低绝对标高62.1米,北高南低,平均坡度为7.25%。北侧为多层居住区,东侧为山地,景色宜人。
1、规划布局
规划上,康复大楼与原有病房楼相近,彼此通过半地下连廊相连。住在老病房的可以通过这个通道直接进入康复大楼。在康复大楼的底三层裙房设置了康复治疗中心,患者可以预约来这里进行治疗。建筑的北侧及东侧以绿色山地为主,与城市的环境协调共生,山上种植着绿色的乔木。规划的道路两侧种植阔叶乔木,其余绿化面积种植草皮,点缀种植观赏性树木。景观层次的塑造还体现在庭院空间的多样性上,形成了内外渗透的庭院系统,提供给病人休息的场所,真正体现了“绿色花园式医院”的设计意图。
▽ 总平面图
建筑用地面积7654.6平方米,总建筑面积28900平方米。其中,地上22962.75平方米,半地下2384.01平方米,地下3453.24平方米。地上12层,半地下1层,地下2层。总计306张病床,其中单人间54间、双人间126间。建筑物密度大、容积率高。
考虑到整个医院的远期规划,将新建区域的红线范围控制的尽量小一些。远期规划上,包括旧的病房楼、医技楼和门诊楼均需要进行现代化的改造。规模上将再扩大一倍,整个医院的规模将会达到9万平方米。
2、单体设计
建筑平面设计与功能布局分区明确,组织合理。建筑按照行为心理学理论和医院流线的要求合理组织了分布的功能用房,使分区合理,洁污路线清楚,避免或减少交叉感染,平面布局紧凑,交通便捷,管理方便。
(1)康复部
康复部位于建筑的半地下层至三层,通过电梯及走廊以及连廊与楼上住院部及原病房楼联系,设计中布置较大面积的休息区,为康复治疗的病人及陪护人员提供舒适的休息空间半地下室布置了水疗区,儿童脑瘫治疗区和睡眠及心理治疗区。一层布置了中低频电疗室、超声波室、高频电疗室、蜡疗室、按摩室、作业治疗区等。二层和三层布置了运动大厅、房间模型室和语音治疗室。
(2)后勤部
后勤部位于建筑的半地下层,餐厅及厨房位于半地下层的东部,直接有餐梯及餐货梯相通,方便顶部住院部用餐,又相对独立,便于管理,避免对康复区的影响,住院部设有餐厅专用电梯,通过餐梯给病房配餐。
(3)住院部
住院部设在建筑的3~12层,通过竖向交通核与康复治疗区域联系。病房层每层设一个护理单元,标准层共34床,其中单人病房6间、双人病房14间。
在实际中,发现病房护理区存在一些问题,加以优化,以下是方案对比:
功能设计对比
▽ 护理单元平面新旧方案指标对照表
▽ 护理中心空间设计分布
旧方案医护工作区集中设置,距离西侧病房的距离较远。新方案采用了两级护理站的布局概念,中心站位于东侧,在双人病房的中间,面对两侧的病房敞开设计,医护可以不离开座位就可以观察到两侧病房的基本情况,通行距离较短。在东侧的单人病房区域每两件病房之间布置一个凹室,形成一个次级护理站,六间病房安排两名护士照顾。如此一来,医护人员在护理单元内部的交通面积可以大大的减少,效率得到了提高。
交通设计对比
旧方案平面采用了两个竖向交通核和一条内走廊的布置模式,其中一个竖向交通核担负患者及医护工作者和患者家属的通行,另一个交通核担负污物的通道。水平交通采用中廊双侧依附式的布局模式,双人病房安排在南侧,三人病房和医护工作区安排在北侧。
而新方案康护理单元水平交通采用回廊式加局部单侧依附式的平面布置方式,每层均设有三个竖向交通核,对比旧方案特意将轮椅及病床梯与普通客梯分开设置。这样各类人群可以分散行动,运行速度和上下电梯的效率都能有所提高。专为患者服务的交通核,该交通核由四部宽体病床梯组成,每部电梯的载重均为1.6吨,速度为1.5米/秒。
走廊的宽度3.3米,走廊两侧设有安全扶手。在竖向交通核的附近设有患者轮椅专用储存区。这里可以存放轮椅和助动车。方便患者的出行和活动。每层的东侧设有一个室外露台,与回形走廊相连。
住院病房的对比
(1)双人病房
旧方案中双人病房功能由两部分组成,病床区域和卫生间区域。患者之间没有私密性设计,家具的设计也没有领属性考虑,舒适性和安全性均较差。
新方案中双人病房功能由四部分组成,患者生活区、医护工作区、陪护人员工作区和卫生间区域。房间功能上由患者生活区、护士工作区、陪护工作区、卫生间四个区域。双人病房开间5.4米,进深5.4米,内置卫生间。
▽ 新方案双人病房家具设施布置图
(2)单人病房
单人病房开间4.8米,进深6米,内置卫生间,房间入口处设置了护士次级工作站,每两间病房设置一个工作站。由1名护士负责两间病房的日常管理。房间的入口大门采用了可以自动回位的推拉门,患者推门离开或者进入后都不用开关门,门会缓慢的自动关闭,设置非常人性化。在护士工作站设置了百业窗,护士可以从这里观察患者的治疗情况。当不需要观察时,可以关闭百叶窗。房间入口的一侧布置了自动感应的水池,护士进入房间首先在这里洗手消毒,然后开始按照护理流程照顾患者。离开时也在这里洗手消毒,防止污物感染。这里距离护士工作站非常近,方便护士的操作,同时也减少了对患者的干扰。
▽ 单人病房功能分区图
▽ 单人病房家具设施布置图
通过对平面形制、新功能组团的分析,在设计中对私密性、领域性的病房空间融入到实际项目中,满足老年人舒适、便捷的生活需求。
筑医台资讯编辑出品
延伸阅读:
案例丨日本横滨太阳城养老社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