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医院规划时加入被动式设计的策略方法,结合天然采光通风、建筑自遮阳等等设计理念进行整体设计。

1、建筑朝向

建筑朝向的选择的原则是;在节约用地的前提下,冬季争取较多的日照,夏季避免过多的日照,并有利于自然通风。

从长期的实践经验来看,南向是全国各个地区都较为适宜的建筑朝向。对于温和地区来说,冬季太阳方位角变化的范围较小,各朝向墙面获得的日照时间差异较大。夏季太阳方位角变化的范围较大,各朝向墙面均能获得一定日照时间。

建筑朝向与当地主导风向的关系十分紧密。主导风向对室内的自然通风和热损耗程度影响很大,因此选择建筑朝向不仅要考虑日照时间,还应注意主导风向。当建筑朝向偏离风向角度过大时,不利于室内自然通风的组织。当风向与建筑的法线夹角变大时,建筑迎风面的风压系数减少,当夹角大于60°时,风压系数剧减。

▽ 风向投射角示意

▽ 风、日照、太阳能利用对朝向影响

综合考虑,建筑朝向在南偏东15°至南偏西25°以内都较为合理,鉴于夏季西晒问题,南偏东朝向优于南偏西朝向。

2、建筑布局

现代化医院不再是传统的分散式布局一一不同功能和流程分别由很多栋独立单体组成,而是被设计成一个完整的联系紧密的综合体建筑,这些综合体又根据布局的区别通常被分为几类,分别是集中型、多翼型、组团型和中庭型。

1)集中型,有板块式同平层发展的多层模式,也有离楼塔台式的布局形式。但随医疗需求及相关条件的不断演变,这类医院的应变能力较差,难于改扩建,若是预留发展用地,则可在预留用地内单独另建需要的医疗用房,用连廊以集中型主楼相联系。这种类型布局的口诊医技空间通常自然采光通风较差,多通过人工照明,使用空调设备通风。

2)多翼型,送类布局是将住院部在垂直方向发展,门诊和医技部分以低层多栋式用连廊或走道彼此联系,并在建筑端部留出可扩建的接口,有利于医院的可持续发展。这类型的医院多会在医院的主轴形成一条联系各功能科室的中心通道,即医院街,而各门诊单元通常是母题重复的空间模式。挂种低层多翼型的布局模式成本较低,有利于节省医院建筑的管井和设备用房,还可提髙交通联系的效率,在自然采光和通风方面优于集中型布局。

3)组团型,也被称为多光庭型或分子核型,与多翼型有相同之处,都或多或少包含重复空间组合模式。但相比多翼型布局,沮团型布局更注重门诊、住院、医技各为组团,各组团间的联系或分隔通常以庭院或采光中庭组织,也可通过医院街相连通,建筑室内自然采光和通风较为良好。

4)中庭型,此类布局类型是医院普遍采用的布局方式。中庭作为建筑内部呼吸的腔体,是室内外环境的气候缓冲区,可在一定程度上调节室内环境。通过天窗可以自然采光,结合烟囱效应设计更能有效地姐织室内的自然通风。

现在新建医院常常结合两种或三种的布局类型进行规划设计。各类布局具体的被动式技术利用优势如下表:

▽ 康华医院标准层平面

3、建筑形体自遮阳

通过建筑体形的设计,可实现建筑水平和竖向的形体自遮阳。凹凸有致的体形可对后面的建筑空间遮挡下午西南向和西北向的太阳福射,使遮挡部分外墙形成建筑形体自遮阳,使室内的的舒适环境提供良好的前提条件;高层上部凸出的部分相当于水平外遮阳板的功能,对下层房间的外墙面起到一定的遮阳作用。

▽ 建筑体形自遮阳示意图

4、风的利用与引导

在医院功能布局时,应注意将有污染性的用房布置在医院基地的下风向,如传染病房、后勤用房,与其他功能用房留有一定间距。后勤供应区应与医疗区保持一定距离或是路线互不交叉干扰,同时又联系方便,方便为医疗区服务。营养厨房宜靠近住院部,最好有廊道连接以便送餐;太平间宜布置在基地下风向的隐蔽处,避免对住院病人的干扰,最好有方便的路通往医院外面;当核医学科单独建造时,应设置在生活区的下风向,且周围防护地带不能够小于12米。

▽ 建筑高度渐进变化的通风情况

群体布局时,在风的方向上来看建筑布局,斜列式、错列式的建筑布局优于行列式和周边式的建筑布局。将建筑交叉错列,有利于扩大通风间距,使建筑四周的风流有助于临近建筑的通风。

▽ 建筑布局对风的影响


以上是医院建设规划的被动式设计的几个方面,除此外,还应结合天然采光通风、被动式太阳能利用、中庭采光通风、植物导风,水景降温加湿等设计理念进行整体规划设计。


筑医台资讯编辑出品


延伸阅读:

医院规划的被动化设计

BIM技术VS绿色医院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