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康复医疗市场这几年快速发展,但仍然满足不了市场的需求。以致很多人都无法相信以康复医疗为主的专业康复医院,为啥三年内就可实现盈亏平衡。其实细细分析下来,其实不难理解。
(一)我国康复医疗起步晚,政府重视不够导致发展缓慢
相比美国等发达国家上百年的康复医疗发展史,我国直到上世纪80年代,随着第一批医生赴日本学习专业康复医疗才算真正起步。此后康复医疗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仍然发展缓慢。直到2008年汶川地震导致康复医疗需求突然的集中爆发,才引起国家对康复医院的特别重视。政府对民营资本进入康复医疗市场,也是这几年才开始发文支持。
(二)大量综合性医院康复医疗科室设置缺失加剧供需矛盾
数据显示,我国约有3000余家综合医院设置康复医学科,仅占全国综合医院总数的24.6%,其中又仅一半设有康复病区;在全国600多个大中型城市中,一多半城市尚未设立专科康复医院。全国各类康复医院338所,康复编制床位仅占全国卫生机构床位总数的1.18%。直接导致康复医疗机构和床位严重供不应求。其背后的原因与大中型综合医院过分追求其自身利润,觉得康复科相比医院其他科室的利润“过低”有一定的关系。
(三)人口基数庞大下的快速老龄化造就康复医疗的刚性需求
我国自1999年进入老龄化社会后,老年人口呈加速发展阶段。 2015年底全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已达2.22亿,其中60-70%需要康复服务。未来20年内,每年新增60岁以上老年人口将达1000万。到2025年左右将65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占比将超过14%,从而进入深度老龄化社会。2050年60岁以上老年人口将超过4.4亿。庞大的人口老龄化带来的疾病谱变化催生康复需求,慢病患者、亚健康人群,需要康复治疗。可以说康复医疗市场的持续高增长将持续20年以上。
前言:这两年,一些嗅觉敏锐的上市公司纷纷砸下重金,布局康复医疗。在美国,康复医疗这一细分行业的市场规模高达两千亿美金,而在我国,这一蓝海市场还有待开发。康复医疗过去为何在我国发展较慢?而上市公司选择在目前这个时间点介入这一领域,又是出于怎样的考虑?
一、中国康复医疗是真正的蓝海市场
康复医疗在我国发展水平仍处于较低水平,供给明显不足,发展潜力大,表现在三个方面:
1、康复市场人均规模小
美国康复医疗市场(含长期护理)规模已超2000亿美元(人均约800美元);而我国康复医疗市场规模现阶段仅200亿元(人均仅约15元人民币)。
2、康复医院数量少
2011年卫生部下发《综合医院康复医学科建设与管理指南》通知,要求所有二级以上综合医院必须建设康复医学科,截止到2012年底,实际拥有康复科的综合医院3288家,而我国二级以上的医院有8973个(三级医院2002个,二级医院6971个),与要求相比,只有不到一半的二级以上医院设立了康复科。
2012年国内综合医院康复科共3288家,康复医院338家(不包括护理院与社区康复医疗),其中城市206家,农村116家,全国600多城市,一半以上还没有建立独立的康复专科医院。
3、康复医师供给缺口大
据国际物理医学和康复联盟统计,欧美、日本等发达国家康复治疗师人数一般为30人—70人/10万人口,我国康复医师占基本人群比例约为0.4:10万。
出现上述现象的原因在于,康复医疗的服务对象处于疾病相对稳定期,手术治疗少对医技依赖度低,药品耗材花费相对少(康复医院平均药占比约20%左右,远低于综合性医院40%左右的药占比水平)。长期以来,康复医疗在现有医疗体制下长期被忽略,同时康复医疗的教育长期缺失,大多数患者对康复医疗仍处于不了解或不重视的状态也有极大的关系。
二、上市公司为何看好康复医疗?
上市公司青睐康复医疗,固然与医疗服务政策风口有关,但更重要的是与康复医疗本身的特点。
1、对医技人员依赖度小,人才需求瓶颈较低
康复医疗对医生的依赖度相对较低,而对专业服务及护理的要求高。康复医院对医技人员的要求远低于综合性医院,最主要需求人才为康复治疗师。该类人才大专学历毕业后培训几个月后即可胜任,人才需求瓶颈低于综合性医院。
2、对大型器械依赖度小,单体医院投入小,轻资产模式
康复医院异地扩张资本投入需求较小。康复医院异地扩张可采用轻资产模式,平均单张床位投资额仅约30-50万左右,远低于综合性医院投资额度。
3、医疗风险小、且治疗方案可标准化程度较高
康复医疗主要面向急性期后病人,该类病人病情已相对稳定,更容易形成标准化治疗方式。同时,康复医疗已处于疾病相对稳定期,其发生医疗事故风险较小,赔偿压力亦相对较小。
4、康复医疗盈利周期短、可复制与扩张性强
康复医疗虽然日均治疗费用低于综合性医院,但其成本也相对较低,康复医疗净利润率亦能达到15%-20%左右,盈利能力突出,并且随着业务的扩张带来的规模经济效应,利润空间可进一步挖掘。这是较快实现盈亏平衡的关键。相比综合性医院,新开业康复医院更能够在成立之初获取相对稳定的病源,这也有利于实现康复医疗盈利周期要显著短于综合性医院:新建综合性医院从开始运营到盈亏平衡一般需要5年以上培育期,而康复医院则不到3年(以湘雅博爱康复医院为例,2012年下半年开始运营,14年即实现盈亏平衡,2015年盈利超过1600万)。
三、上市公司进入了康复医疗的模式
1、天士力控股集团,加快布局康复医疗领域
2013年,中南大学湘雅医院、天士力控股集团、湖南博爱医疗产业公司三方共同打造湖南湘雅博爱康复医院。湘雅博爱康复医院是全国目前规模最大的民营康复专科医院,专注于医疗康复、工伤康复、残疾人康复等业务。
湘雅模式具备独特优势。湘雅博爱医院通过对接湘雅医院和承接政府购买解决建立初期病源问题,通过湘雅医院托管解决医生资源稀缺问题,采用租借物业轻资产模式,快速回收投资资本。
目前湘雅医院每年仅收取长沙博爱医院固定额度品牌费和托管费,转诊病人收取转诊费用,长沙博爱现在从湘雅承接的康复病人数不足其神经外科、骨科和脊柱外科科室手术病人的1/5,界定好与湘雅利益机制,将能扩大转诊量。
2014年底刘延东副总理考察湘雅博爱康复医院,充分肯定其三级分级诊疗模式,并为此命名“湘雅模式”向全国进行推广。
2、湖南发展(000722)间接持股湘雅博爱康复医院
湖南发展公司和高管团队总计出资1.24亿元,与自然人周江林共同设立湖南发展医疗产业投资有限公司。收购股权间接持股湘雅博爱康复医院的49%股权,构建康复医疗产业平台。
湖南发展拟在长沙新建旗舰店式康复医院,复制湘雅模式。公司拟在3-5年内在湖南省内地市级全面康复医院布局,周江林院长康复行业资源、湘雅医院品牌背书和国有控股背景资源组成“湘雅模式”独有优势资源,是“湘雅模式”在全湖南省推广成功的有力保障。湘西、常德博爱康复医院年内有望开业。
3、和佳股份(300273)打造高端康复医院旗舰店
2015年4月17日和佳股份与郑州人民医院医疗管理有限公司共同设立并管理营利性康复医院“和佳康复医院”。公司于2015年4月29日与美国犹他大学医疗集团签订了康复医疗全方位合作《合作框架意向书》。
4、华邦颖泰(002004)意向收购莱茵医院有限公司 拓展康复医疗领域
2015年7月13日,公司发布收购意向性公告:拟以不超过800万欧元收购Rheintal Klinik GmbH & Co.Porten KG公司(莱茵医院有限公司)100%股权。莱茵医院公司是一家悠久历史,专业从事医疗康复、护理(含住院治疗)的专业医疗机构。
5、万方发展(000638)收购北京和谐康复医院
2015年7月 19日晚间公告拟收购北京和谐康复医院(以下简称“和谐康复医院”)51%以上的股权。北京和谐康复医院主要以脑瘫针刀微创与微手术康复治疗为特色,项目涉及脑瘫、偏瘫、截瘫、骨科、术后康复等多个医疗领域。
四、政策东风继续助推康复医疗发展
康复项目开始不断纳入医保覆盖范围,将释放康复需求;破除以药养医和实行多点执业,将能显示出康复医疗价值和加大医生资源流动性,缓解康复人才的缺乏,大大缓解供给端困境;医保控费、分级诊疗将改善康复生态环境;具体来看:
1、政策激励康复医院建设,民营资本存在介入机遇
2008年汶川地震之后,国家对康复医院特别重视,卫生部在康复医疗服务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里面专门提到两个重点:一是康复医院的建设,二是分级管理体系建设的问题,激励部分二级医院或者企业医院转型康复医院,也鼓励民营资本进入康复医院。
2009年,中央医改纲领性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中发[2009]6号)明确提出我国医疗体系要注重“预防、治疗、康复三者相结合”。
2014年1月国家卫计委发布《关于加快发展社会办医的若干意见》,要求优先支持社会资本举办非营利性医疗机构,鼓励社会资本直接投向资源稀缺及满足多元需求服务领域,举办康复医院。
2、医保政策对康复医疗领域支持力度加大
2010年9月卫生部文件《关于将部分医疗康复项目纳入基本医疗保障范围的通知》明确将康复医疗9大治疗项目纳入医保支付范围:这9种被纳入城乡基本医疗保障范围的医疗康复项目包括:运动疗法、偏瘫肢体综合训练、脑瘫肢体综合训练、截瘫肢体综合训练、作业疗法、认知知觉功能障碍训练、言语训练、吞咽功能障碍训练、日常生活能力评定。
2016年4月,人社部、卫计委、民政部、财政部、中国残联等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新增部分医疗康复项目纳入基本医疗保障支付范围的通知》(人社部发〔2016〕23号,以下简称《通知》)。《通知》要求各地在今年6月30日前将“康复综合评定”等20项康复项目纳入医保支付范围,并且各地原已纳入支付范围的医疗康复项目还应当继续保留。
3、分级诊疗制度有望加速康复医疗的发展
2011年卫生部文件《关于开展建立完善康复医疗服务体系试点工作的通知》启动康复医疗服务体系建设,明确提出要逐步建立三级康复医疗分级诊疗体系,将全国康复医疗分为3个层面:一是急救期,康复在综合医院;二是稳定期,以康复医院或者是以康复为主的,康复在二级综合医院;三是恢复期,是将康复引入社区。
2012年3月份卫生部召开了康复医疗发展的专门会议,会议提出:
1)各级各类康复机构是综合医院患者度过急性期的重要“出口”,没有康复机构发挥接续作用,就难以真正建立分层级、分阶段的康复医院服务体系;
2)综合医院要将稳定期、恢复期的患者及时下沉,为康复机构、长期照护机构的发展让出空间。
3)康复医疗服务体系建设的重点是康复医院,目前的康复医院数量不足,能力有待提高。政策鼓励有条件的二级综合医院(特别是企、事业办医院)整体转型为康复医院或以康复为主的综合医院,也鼓励社会资本作为增量进入康复医疗领域。
2014年以来,卫计委陆续发文,要求控制综合医院单体的规模,降低不合理费用,下降平均住院时间,综合医院的发展要考虑另外的发展思路与模式,及时将患者转移到康复医院,为民营康复医院腾出空间。
2015年9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建设的指导意见》,部署加快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建设。提出坚持科学就医、方便群众、提高效率,完善双向转诊程序,建立健全转诊指导目录,重点畅通慢性期、恢复期患者向下转诊渠道,逐步实现不同级别、不同类别医疗机构之间的有序转诊。提出到2017 年分级诊疗政策体系逐步完善,优质医疗资源有序有效下沉,基层医疗机构诊疗量占比明显提升。到2020年,分级诊疗服务能力全面提升,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分级诊疗模式逐步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