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从诞生到现在 , 其空间形态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急剧膨胀的建筑体量超出了我们的感知能力 , 街道已经沦为了仅仅具有交通功能的一条条过道 , 而人们对于城市空间的精神、情感需求却日益提高。山西省儿童医学中心的建筑设计正是秉着“融情于景、融景于物”的建筑理念,通过绿化和景观装饰的手法,为城市塑造具有开放性和渗透性的过渡空间 , 将建筑群自然地融入到街道景观当中。
在街道的节点位置 , 塑造具有儿童特性的街角空间 , 为儿童提供休憩、停驻的场所,引导他们进入建筑群体构筑的空间 , 同时增强建筑在区域内的识别度。建筑主体采用圆润的体型,结合自由拓展的裙房形态 , 营造出给人无限想象的空间,引发人们的共鸣。
山西省儿童医学中心整体透视图
建筑出入口设置
在医院的整体布局方面 , 当时考虑到人流的主要来向 , 将一期建筑适当偏向东侧布置。同时,考虑到儿童康复环境对日照通风的要求,将病房区布置在院区西北侧 , 门诊医技区布置在院区东南侧。在北侧龙山大街设置探视主入口 , 满足利用城市交通出行病患的需求。在东侧城市支路 , 开设急诊区主入口。
在南侧城市次干道 , 开设门诊人行入口及车行主入口。人行入口结合城市公交系统设置 , 车型入口结合门诊区域停车楼设置 , 减小人车交叉的概率。办公、教学及后勤保障区设置于院区北侧 , 并在龙山大街设置专用出入口。感染病区设置于院区西南角 , 在南侧规划道路设置独立出入口,合理利用偏北向的主导风向。留出大于30m的绿化隔离区域,避免院内交叉感染。
图1 山西省儿童医疗中心布局鸟瞰图
功能分区布局
按照各单体医疗功能的关系 , 设计方案采用了“一核两轴”的方法。“一核”是指医技区,“两轴”是指门急诊——医技诊疗轴线和病房——医技诊疗轴线。门诊区、病房区分别通过各自独立医疗街与医技部直接联系,病房区围绕医技区展开。通过各自连廊与医技区紧密联系 , 后勤保障区可通过架空连廊方便地与各功能区域相连。通过这样的设计,可以让医院不同部门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同时 , 不同的功能又相对独立存在,不会受到其他部门过大的干扰。
交通流线组织
在医院外部的交通流线组织方面 , 以人车分流为设计出发点 , 合理组织外部车行流线和内部人行流线。在建筑外周边设置环形道路 , 组织各功能分区车流。在主要建筑入口 , 设置入口广场。通过广场 , 对区域内车流进行引导组织。院区停车采取以地上停车楼为主 , 地下停车库为辅的停车体系。停车楼靠近车行入口,入口广场附近设置地下停车场出入口,识别度高 , 便于车辆快速疏散至地下车库。在院区南、北侧设置人行入口,入口靠近公交车站,设计出租车落客区。院区内部无车辆贯穿院区,减少人车流线的交叉 。
图2 医院分区布局图
建筑造型设计
在造型方面 , 设计师充分借鉴了中国院落的思想,创造了一个内在世界。同时,这又是一个21世纪的现代化建筑,不再是刚硬的矩形街区之间的空间 , 而是通过可塑的、圆润的体量的相互聚结、融合、分离以及通过拉伸的天桥再连接,创造了一个连续而共同进化的形体。当走近建筑的时候 , 儿童会观察到光影的游戏 , 开放空间和封闭空间的转换。
图3 医院造型外观图
外部环境的细节
在建筑环境方面 , 设计师在建筑表皮中加入色彩元素。希望通过这种方式 , 缓解儿童面对医院环境产生的恐惧感。在外围入口广场的设计中 , 以满足人流疏散为基本条件 , 缩小广场的空间尺度。通过绿化和景观小品对空间的分隔,降低区域内人流密度 , 以避免儿童就诊时负面情绪的相互传染。在内部步行广场的设计中,以彩虹为纽带 , 串联三个主题儿童乐园。舒缓曲线围合儿童乐园,布置抽象的卡通雕塑 , 配合柔和的儿童轻音乐 , 愉悦儿童的身心。在这样的环境中,能够调动儿童积极的情绪,转移儿童注意力。
通过上文的叙述分析得知 , 儿童医疗保健中心设计并不是一项简单的工作 , 需要综合考虑诸多方面的因素。相关的设计人员需要不断学习,充分考虑环境、功能以及造型之间的关系 , 营造一种最为适宜的环境氛围。
本文资料来源于城市建筑、埃克斯建筑、网络,筑医台资讯编辑出品,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原作者:董文、张亦敏、李俐功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