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治轻防,越治越忙,一直是卫生系统的’顽疾’。”陕西省卫生计生委副主任陈昭直言。
“我们通过大量调研分析认为,长期以来重治轻防的卫生发展方式是导致重大传染病高发特别是慢性病难以有效控制、医疗服务供给持续高位运转的根本原因,也是群众对医改成效获得感不强的重要因素。”陈昭表示,早在2013年,陕西省就已经意识到了预防为主的重要性,并着手转变卫生发展模式。
经过三年摸索,“健康陕西”交出了成绩单——来自陕西省卫生计生委的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5年,陕西省人均期望寿命达75.7岁,居民健康素养水平从2013年的6.15%提升至8.3%,主要健康指标位居西部前列。
这背后离不开财政的支撑。陈昭说,2013年至今,陕西省先后出台了预防为主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加大政府投入,各级政府对卫生事业的投入累计达到了240多亿元,年均增长22%,用于公共卫生事业已经达到了90亿。
1亿元:设立健康教育栏目
如何让百姓树立健康观念,进而养成健康生活行为,是健康促进艰难的第一步。
2014年,陕西省策划开设了《百姓健康》系列栏目,通过电视、广播、报纸、杂志、网站、新媒体和“12320”热线电话七种渠道,统一标识、资源共享,建立起健康知识的传播体系。
“栏目不与医药保健类企业合作,不做任何形式医疗广告,不以获取利润为目的。”陈昭介绍,为增强栏目可信度,栏目采取了去商业化的运作模式。
“陕西省财政每年列支3500万元保障栏目正常运转,至今已投资了1个多亿。”陈昭表示。
据统计,三年来,百姓健康系列栏目累计制作电视节目、广播节目1500多期。“还有现在开设的微博,总阅量已经达到了将近600万人次,微信开通半年来粉丝超10万。群众对百姓系列栏目的满意度均在59%以上。”陈昭表示,受益于此,陕西省全民健康素养水平得以快速提升。
7000万元:用于艾滋病等重大传染病防控
通过疾病预防控制体系的有效运转,以遏制重大传染病的蔓延,是践行“预防为主”的重要一环。陈昭介绍称,2015年以来,陕西省针对病死率高、严重影响群众健康的艾滋病、结核病、狂犬病、乙肝、出血热、手足口病六种重大传染病采取专病专防,让群众以最低的费用、最方便的途径获得及时有效的防治。
陈昭称,针对艾滋病防控,陕西省实现了“三个全覆盖”。“一是大专院校教育的全覆盖,因为这个人群现在感染率很高。二是在所有宾馆、饭店,特别是城乡结合部实行了安全套的免费发放,财政每年拿600万元,这是防控的重要措施。三是医生一对一关爱患者,指导他按时服药、心理调试,保护健康。”陈昭说。
出血热是陕西省地域性较强的传染病,为此陕西省在20个出血热高发病县区推行16-60岁适龄人群出血热疫苗接种全覆盖。“每年投入6000多万,防疫密度达到了100%。”陕西省卫生计生委主任戴征社此前在国家卫生计生委新闻发布会上透露。
在陈昭看来,精细化防控效果明显,“2015年陕西省出血热、结核病、乙肝发病数分别比2010年下降41.9%、16.6%、15.5%,艾滋病继续保持低流行水平,狂犬病死亡数由2012年的45例减少到19例,手足口病死亡数由2012年的的37例减少到6例。”
1万元:每名乡村医生每年药品零差率补助
各项预防措施落实生效,重在基层。由临床医师、护士、公卫人员和村医组成责任医师团队,定期赴签约片区为群众进行上门免费诊疗和公共卫生服务,是家庭医生的“陕西模式”。
“各村按人头从基本公共卫生项目补贴中以每人22元的标准划拨给乡村医生,并给每个村医一年一万元的药品零差率补助,以确保乡村医生的签约服务。”
孕产妇健康防护是基层公共卫生服务的另一个重点。陈昭表示,从2014年开始,陕西省整合基层卫生计生服务资源,在全面实施农村孕产妇免费住院分娩补助项目的基础上,选择50个县实施孕产妇系统免费保健项目试点,为每名城乡孕产妇新增补助资金530元,提供从孕期到产后包括新生儿筛查等全程免费服务。
“明年该项目将覆盖到陕西所有县区,惠及更多群众。”陈昭透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