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的发展是建立在医疗资源储备的基础上的,除了土地、资金、政策等必备条件,还必须解决医护和管理人才,医技及设置的配置和利用,以及病人来源及病谱资源等3大核心问题。各地医院的扩张必然会造成医疗资源的争夺,无疑超大型医院在这场争夺中是占有优势的。
1、超大型医院建设现状及定义
那么何谓超大型医院?按《综合医院建设标准》设定的建设规模限定为1000张床位,一般情况下不提倡建设1000床以上的综合医院,但在实际的建设过程中,许多医院根据市场需求或区域卫生规划的利好条件下,在新院迁建及老院改扩建项目中,突破标准所设定的规模限制,大幅度增加了床位数,由此我们可以定义超过 1000床以上的规模即为超大型医院。
2、超大型医院的特点及带来的一些问题
容易感染:医院是一个人员密集场所,同时存在非健康人群和健康人群。那些身体虚弱者、残疾者、重症者、不同类型的感染者,儿童患者等就医的要求是不同的。同时,医院还包含了孕妇、儿童等易感染人群和对医院环境不熟悉的人。
容易发生意外:医院还是一个有害物质聚集场所,比如化学有毒物、放射性物质等,随时随地都可引发意外伤害。
流线复杂:由于医院本身所具有的环境特点,超大型医院有一定的管理上的风险,交通人流复杂程度难以估计。
3、超大型医院的体系分析
传统的“王字型”的医院均以门诊在前、病房在后,医技居其中的形式布置,其中医技为十字中心,存在着穿科,物流、人流交叉或者交通瓶颈的现象,相对200-300张床位的小规模医院来说,由于门诊人数及医护人员较少,科室分布相对简单,这种布置方式基本可以满足。还有一种环形模式,主要以环形走道来串联门诊医技,在环形以外的区域可以作为内院或中心绿化,虽然解决了人行交叉的问题,但是对于超大型医院来说面积较大,其环形走道会造成流线偏长,病人往返医技,诊室时间较多,并不适合超大型医院的高效集约交通组织。
总体分析
超大型医院,无论科室之间的相互关系还是人流、物流的走向都非常繁杂,对消防、节能及对医院未来发展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更为合理而且科学逻辑的排列,并能够满足医院功能内涵的体系与形态。那么网格形模式 +医疗街串联门诊,医技、病房模块如何能很好地解决上述问题,可以归纳出以下一些特点:
1)以多通道形成疏导和限制两种类型的路线,避免了把不同功能单元集成在一个大型综合体建筑中所带来的流线混乱,保证了一级医疗工艺流程的明晰和二级医疗工艺流程的简洁。
2)网格形集中式布局,能根据情况需要,分阶段逐步扩展与建设,并节约用地,便于未来发展。
3)网格形医院模式强调功能和形体组合的逻辑关系,以医院街模式,将各功能模块区域连通,形成明确且便于医疗人员及管网布置的空间组织模式。
网格型医院模式流线组织
根据内部的功能分区,以及各部门之间联系的密切程度,将不同性质的流线分别组织 (急诊、感染门诊 ),而将关系密切的流线集中考虑 (门诊、医技、住院等区域间的主交通流线)。
多通道的运用在大型医院设计中得到了良好的体现。譬如医患分流,即使用了独立的医生通道,患患分流,洁污分流抑或二级医疗工艺流程中三区 (污染区、准洁净区、洁净区),手术室,医院消毒供应中心 (CSSD),感染门诊等分流、分区,提供了完整的解决方案。
模块化的诊室单元从其平面布置来说,一般采用标准化诊室单元,病人和医生有单独的通道,在外围形成一个内庭院,有较好的内外环境,从节能角度来看模块化诊室的自然通风与采光具有很大优越性。
网格形模式+医疗街串联门诊、医技、病房模块在龉山湾医院设计方案中运用
医疗体系则充分贯穿了网格形高效集约的布局模式,以主轴贯穿门急诊医技、住院、管理办公和后勤功能单元,保持适当比例相对独立分布,同时通过贯通医院的医院街和连廊“聚合”在一起,使各功能单元都具有足够的人流,物流交换界面和通畅的彼此联系通道,避免了把不同功能单元集成在一个大型综合体建筑中所带来的流线混乱。
门急诊病人、住院病人和特需病人空间分离,分区明确。如总体规划中西南向开敞的周边界面朝向天然河道的自然景观,各单体建筑共享中心亲水休闲广场,北部的高层可以屏蔽北向快速路的噪声污染与冬季寒风,围合式布局有效利用了景观广场,天然河道,背景山体所具备的优良的“风、光、水、气”等优质资源。门诊基本采用模块化诊室布置,以中心医疗街串联,较好地解决了通风采光的问题。
综上,不难发现确定体系能更好的梳理医疗建筑的创作思路,在着手设计之初,应对总体结构及功能划分理性设定,明确医疗体系,使得在复杂的医疗功能找出一条清晰地主线,从而实现高效的设计解决方案。
筑医台资讯编辑出品
延伸阅读:
案例丨日本横滨太阳城养老社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