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的劳动价值没有通过价格体现出来,这是一个共识。医生抱怨知识价值被低估,收入不合理;社会抱怨医生“大检查”、“大处方”,服务差,其背后的原因是什么呢?一个不容忽视的真相:支付制度使然! 这种支付制度根本忽视医生的劳动价值,基本切断了医生通过正常的合情合理的知识、经验获取正当报酬的途径,助长了非常不合理“堤内损失堤外补”的畸形的薪酬制度。
解决这一系列问题的关键,我认为从改革支付制度入手,通过支付制度的改革,让医生的劳动价值真正从收入上体现出来,从而推动医疗各个主体、各个环节的综合改革。
中国医生目前的收入结构,可以说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也是具有中国特色的一种收入结构。
它的基本结构是:基本工资、职务(职称)工资和奖励工资。奖励工资美其名就是绩效工资。基本工资非常低,刚毕业的也就是千把块钱上下,到了一定年份或者获得一定的职称,也就两千来块钱,从住院医生到主任医生都是如此。 奖励工资基本以职务、职称为基础,它是医生收入最关键的和最主要的部分,根据地区、医院的不同,占总收入的比例60-80%不等。这个奖励工资从哪里来?奖励工资是这么来的,一个科室或者说一个医院的总收入减去总支出,然后提出一定比例作为奖励工资。这就是具有中国特色奖励工资。
这种分配制度不仅仅在不同的医院有不同的水平,具体到同一个医院不同的科室,其分配原则基本没有不同。 有些医院,任务下达到科室之后,床就包到个人了。因为分割到科室,如果一个科室的“创收”能力强,就意味着这个科室的收减支提成的比例就会高。这也是引起一些专业被“冷落”,儿科、急诊科、病理科等科室人才,如果不采取有效的吸引机制就会通过市场来配置了。这种逻辑,也可以用来分析中医为什么要依靠“西医”手段来发展。假如所有医生服务定价合理的,不依靠“提成”来二次分配的,就不会出现明显的专业医生凋零。
所以这种情况,可能意味着:假如一个科室的床位有三张,科室会千方百计地想办法使这三张床住满,同时在病人住院的时候,尽可能把医院所有能做的服务都做完,这样才能够使一个科室、一个自己所管理的“自留地”能够高产。也许这种情况,是造成目前被大家所诟病的医生“唯利是图”的可能因素之一。
还有我们现在所讲的“趋利”。大家试想一下,如果我作为一名医生,不开药不开单,科室主任会不会骂我,会不会解雇我,因为我没给科室创收。所以,其实有很多专家,比如说现在有一些报道,说一毛钱看好拉肚子,这种情况有很多。同时,很多医生也在不同的场合说“很多病是不需要住院的”。但是,病人不住院,医院就没有收入,病人的医疗费用就得不到报销。
这种现象可以说制度使然。 横观国际,没有一个制度可以这样让医生去“创收”的;我们现在改革的方向虽然很明确,但是我们缺乏具体有效的改革工具,或者说我们不愿意接受别人的管理理念或作为参照物因而我们就提出了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制度。甚至埋怨民众不愿意在基层看病,是因为基层医疗服务能力差。为什么不思考是我们的制度设计有问题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