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龄化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不应消极看待。”唐钧说,目前,60~70岁的人群占中国老年人口总数的59%,所以1950年代出生的老人进入高龄阶段还有10年时间。这是老龄化的窗口期。在这5~10年内,最需要解决的问题是未备先老,而非未富先老。

他表示,人口老龄化造成的最大社会压力是医疗压力。整个“十二五”期间,参保人数由2010年的6000万增至2015年的7531万人;医疗保险费用规模由2010年的3272亿元增至2015年的7532亿元,增加了130%;医疗总支出由2010年的2万亿元增至2015年的4万亿元,翻了一番。

“大量增加的医疗费用是护理费用,而非医疗费用。这是因为与临床护理相比较,老年人需要的是生活照料,医保并不负责这部分费用。”他说。

唐钧建议,首先将基础护理和日常生活照料,从医疗服务中剥离出来,这部分工作本应属于临床护士;其次,一部分非治疗性的护理和康复服务也从医疗服务中划分出来。所谓“非治疗性的康复和护理”,是指其目标不是为了“治愈”,而是为了延缓老年人慢性病的发展,并尽可能地维持老人生活质量和精神健康。

“由于医疗服务的价格昂贵,对老人的护理被纳入社会服务,可以降低费用,所以大多数的老人护理是在养老院完成,而不是在医院完成。”唐钧说。

他建议,完全失能的老人生存期及发生的时间是有规律可循的,在生命最后阶段的老年人生活需求又是相对稳定而且有限的。这些基本条件决定了,用长期积累的社会保险或商业保险的方式来提供充裕的资金是可以尝试的。

筑医台编辑出品,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