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阶段我国大部分医院物流的现状仍然是传统的“专职递送队伍+手推车+多部电梯”,这样的物流方式有着明显的弊端,在发展趋势上已不是现代化医院的内涵。

医院物流传输系统的主要功能是用于医院内部各种日常医用物品的自动化快速传送,常用的医用物流传输系统有4种:

气动物流

气动物流传输系统是以压缩空气为动力,借助机电技术和计算机控制技术,通过网络管理和全程监控,将各科室通过管道连为一体,在气流的推动下,实现医用物品传输。




组成



技术参数


  • 可用于小型物品的传输(重量小于5KG)

  • 适用作业环境温度:-30℃~+60℃

  • 24小时连续使用,365天不间断作业

  • 传输方式:单管/双向传输

  • 控制方式:计算机实时监控,自动化传输

  • 传输最大重量:5千克

  • 传输速度:高速为5-8米/秒、低速为2-3米/秒(低速一般用于传输血液制品和玻璃制品等易碎物品)

  • 最大传输距离:横向1800米、纵向120米


功能



可传输的物品


可传输的物品:主要对医院中的小型物品进行快速、准确的传送。

总结:重量小于5KG,可装入传输瓶的物品,都可以传输。


2
轨道物流


轨道物流传输系统是将医院的各个科室通过轨道连接起来,以轨道作为运输路径,在计算机的控制下,通过运载小车在科室间进行物品传递的系统。


组成



技术参数


  • 适用于中小型物品的传输(重量小于30KG)

  • 小车的载重:30KG

  • 运载速度:一般0.6米/秒、最快1.2米/秒

  • 供电:轨道直流供电24V


功能


  • 称重系统:工作站设计称重功能,可以检测智能小车重量,超重自动报警,避免过载导致系统异常

  • 内置水平仪,车内物品始终保持水平状态,运行平稳,保证标本、血液等易碎品的安全

  • 联锁装置:智能小车具有自动上锁功能,确保运载过程全程上锁,到站方可解锁

  • 杀菌功能:智能小车内置紫外线灯管消毒,确保车内物品清洁,符合医院的感控要求

  • 防撞系统:智能小车配有防撞模块,遇障碍物能及时刹车,确保安全

  • 智能小车配备液晶显示屏上,显示送货地点、时间等内容


可传输物品


轨道物流系统可传输医院80%的医用物品。

总结:重量小于30kg,可装入智能小车的物品,都可以传输。


气动物流与轨道物流优缺点对比



轨道物流与气动物流优缺点对比


医院如何选择物流传输系统


四种物流特点对比


如果只用一套大系统传输所有物品,是否可以?能否满足医院使用要求?这个想法在理论上可行,但实际上不可行。医院如何选择合适的物流系统?


  • 医院要确认传输的用品种类:单据、文件、药品、标本、器械、输液,又或者以上这些都需要传送?

  • 医院要确认大楼目前情况:新建大楼?旧楼改建?

  • 中大型系统可以解决大部分物品的传输,单套系统在高峰期同时承担配液、药品、检验标本的传输,其中还包含单据的回传,无法得到及时的完成。

  • 另外,对于急诊急救、ICU、手术室等科室的物流需求,比如血液、急救药品等,通过轨道传输或箱式物流将耗费较长的时间。

选择什么样的物流传输系统,要综合考虑各方面的因素,根据医院的实际情况。

个人认为没有哪种物流系统绝对占优势,甚至一定程度上有互补的作用,在国外的中大型医院,基本都拥有两套以上的自动化物流传输系统,一种是专门用来运送小型的、紧急的、少量的物品。另一种是中型的物流传输系统,装得多、装得重,比如输液包、治疗包、手术器械等等。  


总结


  • 气动物流系统是医院应该配置自动化系统,解决标本类和急诊急救类物品的传输,保证关键科室的时效性;

  • 医院可以视实际情况选择轨道物流或箱式物流,来解决大量药品和配液的传输问题;

  • 对于特定的医院,或者综合医院的某些区域(如感染楼),可以考虑AGV系统;

  • 采用多种物流相结合的方式是医院现代化传输的体现。

  • 医院不管选择哪种物流传输,系统设计过程中应充分考虑以下几点:

1)医院建设规划阶段,要充分了解医院物流的建设需求,将物流系统与其它工程有效结合,避免出现相关工程干涉、冲突等问题,要预留出物流路径及空间。

2)系统应具备紧急传输功能,对急诊、手术环节的医疗用品可选优先传送功能,运送路径处于优先级。

3)系统应具备可扩展性,满足医院未来物流传输需求。

4)系统必需由设备供应商负责设计,再由设计院绘入建筑设计总图。


------------------------------------

CHCC2017第十八届全国医院建设大会将于5月20日——23日武汉召开,本次大会涵盖超过60场专业论坛,聚合全行业资源,广泛覆盖医建领域全产业链,涵盖战略发展、体制转型、新兴投资、前沿设计、基建管理、运营提升、专项工程、医技空间、学科空间、跨界融合、医院专场等11大版块,邀请350位行业顶级专家带来最新深度学术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