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建筑室外交通系统的设计,直接关系到医疗行为和就医流线的便捷和效率。医院室外交通系统包括有:入口广场交通、机动车动静态交通、医院院区内各类交通流线等。

入口广场交通

医院的入口广场既是车流及人流的交通汇聚点,亦是人们对医院的第一印象,其主要作用是解决人流、 车流的集散有足够的空间;具有交通组织和管理的功能,同时还具有修饰街景和降低城市噪声对医院区的影响的作用。

入口广场人流比较集中,需要较大面积的缓冲场地。门诊广场往往是医院的交通组织核心,其导向设计十分重要。由于来医院就医的病人及其家属通常心理负担较严重,很容易产生焦虑和烦躁不安的情绪。

因此,首先要求医院的交通组织够方便、迅捷地把各种就医人流、车流引导到医院的相应部门,同时也能够把离开医院的人流、车流有效地融入城市整体的交通流之中。因为合理的车流、人流组织,可以大大地减少他们的焦虑情绪和不必要的精神压力。

其次,要求医院的整体布局能够充分地利用所在地的自然环境和相关条件,为患者的治疗、休养创造宜人的室外环境。入口广场除了解决基本的交通集散问题外,应结合地形及周边环境,创建舒适又丰富的景观环境,比如可于广场中央设置装饰性草坪、花坛、水池、喷泉、雕塑等,或在广场设置景观小品、休闲的绿化停留空间,不但可大大地丰富广场的景观环境,而且对舒缓进入医院的病人及家属的焦虑心情有极大的帮助作用。

图1 国外某医院入口广场及停车场

图1为国外某医院,该院入口采用完全敞开式的入口广场,人流通过人员集散广场进入医院,车流通过专门的汽车通道到达门诊入口处的大雨棚下,汽车环绕中间圆形的绿化花坛,可进入医院前的绿化停车场内或通过汽车出口通道驶出医院。医院前广场的人流、车流组织有序,互不干扰。

机动车动静态交通系统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机动车辆越来越多,且已成为运送病人的主要交通工具。机动车交通系统分为动态交通和静态交通系统两种形式。动态交通细分可将车流分为急救车流、门诊车流、出租车流和服务车流。 静态交通主要是停车场。我国现有医院,多数存在机动车停车位不足的现象,因而导致医院室外交通混乱,环境恶化。因此,医院内停车场的设置尤其重要,应充分考虑机动车拥有量的大量增加,在总体规划设计前期,预留足够的停车位置。

根据《综合医院建筑设计规范》规定,在门诊部、急诊入口附近应设车辆停放场地;新建(迁建)综合医院,应设置公共停车场。并应在床均用地面积指标以外,按小型汽车用地25m2/ 辆和自行车用地1.2㎡/辆,另行增加公共停车场用地面积。停车的数量应按当地有关规定确定。

医院停车数量受医院规模、城市大小、当地经济发展状况、医院位置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停车场的位置应结合门诊使用特点和人流交通来处理,停车场采取按室外功能分区设立,以达到便捷、减少车辆在院内相互干扰行驶的目的。

门诊的外部环境设计应能有助于创造安静的室内环境,因而停车场不宜靠近门诊部,而应靠近医院入口,同时亦要避免主要就诊人流穿越停车场,停车场与周围空间最好有一定高度的绿篱分隔,防止噪声与视觉等的干扰。由于机动车噪声和排放气体对周围环境有污染,有条件的医院应单独设置停车场。

地面停车场应有出租车专用等候位及出入流线。停车场的绿化通常分为3种形式:周边式、树林式、建筑前广场兼作停车场。医院中应用最多的是建筑前广场兼作停车场。停车场周边可种植高大庇荫乔木,并宜种植隔离防护绿带;在停车场内可结合停车间隔带种植高大庇荫乔木。其树木枝下高度应符合停车位净高度的规定:小型汽车为2.5m;中型汽车为3.5m;载货汽车为4.5m。

医院院区内各类交通流线系统

医院院区内各部分之间的交通联系密切,交通流线复杂,一般包括4类交通:第一类为患者、患者家属、探视者、来访人员;第二类为医务人员、医师、护士、职工和培训人员;第三类为食物、药品、器械及燃料;第四类为垃圾、污物、污水及尸体。医院道路主要解决机动车流、人流、货流的交通流线关系。这4类人和物经常流动,对医院内部动态环境有重大影响,设计时应注意以下问题:

(1)防止院内交叉感染,普通患者和传染患者,成人和儿童患者,住院和门诊病人,食品和药品供应路线均应分设,污物及尸体路线要隐蔽且与其他路线分设,各活动路线不应交叉;

(2)防止交通流线混乱,医院各部门之间无穿越交通,采用信息诱导图标,引导医院内部流线;

(3)合理组织规划交通道路,减少人车干扰。

汽车作为运送病人的主要交通工具,医院内各功能分区间,均应有干路相通。干路应由人行道和车行道组成,车行道宽一般为6~12 m,人行道每边不小于3m。科室建筑之间,以支路相连,支路只有车行道,道宽一般不小于6m,可不设人行道。道路最大纵坡不大于3%,交叉口道路最小缘石半径为6m,一般为9m,主入口40m,次入口25m。场区内道路设计采用环通,满足消防车的通行宽度及转弯半径。尽端式道路长度不超过120m,并设有回车场。

院内交通环境是就诊环境的保障,混乱的交通路线给病人及其家属带来极大的不便之余,亦会影响医疗的效率及病患的康复。清晰便捷的就诊路线,不但大大的方便病人,也消除了医疗人员不必要的来回奔波。因此,合理的医院内部道路规划设计,将使繁忙复杂的人流、车流、物流和良好的环境有机结合,充分利用公共交通网络,合理组织交通,从而保证就医线路的方便快捷。

综上所述,由于医院本身功能的特殊性,其交通特点不但体现在人流及车流量大,且伴随有较大的物流量,因此,医院的室外交通系统的组织,除应符合一般的交通组织原理外,还应符合医院的医疗流程,并充分考虑到医院组织模式的可变性,为医疗流程的变化留有余地。总体概括来说,构筑通畅的交通流线,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考虑:

(1)医院主入口前应留出较大的广场集散人流、车流,应设出租车、外来车辆的快速进出通道;

(2)总平面布置中急诊与门诊入口分设,单独留出急诊“绿色通道”;

(3)留出医护人员单独出入口,突现医患分流;

(4)院内道路应有城市化的交通组织,应设环形车道(消防车道),可设单行车道以方便进出,人行道与车行道应分设;

(5)充足的停车场地;

(6)总体规划尽量将功能相关、密切程度大的部门靠近布置,可以借助医院区内部功能线框图或交通矩阵分析图(见图2)来了解医院各功能科室的相关密切程度。相互联系频率高的部门规划设计时相邻设置,可以大大减少相互间的交通流量。

图2 医院功能分区示意图

医院建筑室外交通系统设计,应结合入口广场交通、机动车动静态交通、医院院区内各类交通流线,对不同种类的人流、物流给予合理安排,内外、洁污、隔离与非隔离等不同流线要分清,以创建便捷、明确、安全的室外交通路线。

本文资料来源于建筑设计管理、世界建筑、网络,筑医台资讯编辑出品,转载请注明出处。

作者:黄燕芳,广州新现代建筑设计顾问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