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罗尔募捐风波后,有媒体做了调查,各地的大病报销比例和政策大相径庭。同一个检查、同一种药品、同为门诊化疗,在不同地方能否报销、报销比例千差万别。类似深圳那样能对大病提供充分保障,对全国很多地方都是可望而不可及,越是经济欠发达地区,医保报销的比例越低。
以儿童大病保障为例,在制度设计上,全国各地并无大的差别,基本医疗保险、重大疾病医疗保障和大病保险政策构成三重医保防线,理论上报销比例可以达到六七成,但由于各省市统筹层次、水平不同,大病患儿的实际报销比例可能只有25%—45%,甚至更低。
国家卫生计生委、民政部等部门出台的多项保障政策和救济政策,在实施过程中却遇到了重重现实壁垒。比如,部分发达地区省份已实现全省统筹,而欠发达地区反而会限制跨区域就医的报销。如果带孩子跨区域到医疗资源更好的北上广就医,报销比例会更低。比如,异地治疗需要开具转诊证明,住院报销比例偏低,门诊治疗在一些地方干脆不能报。比如,对于同一病种,不同地区不仅报销比例不同,有的地方甚至根本没有将其纳入大病范畴。多层次大病医保系统呈现出明显的“马太效应”:大城市医疗条件好、政府保障充分,报销比例高,救济途径也多;小城市和农村地区,地方政府保障弱、异地就医报销比例低,自付比例更高。
医疗是基本的民生保障,打破地区不平衡,理想的解决之道自然是全国一盘棋,将医保统筹上升到国家层次。如果不能一步到位,能否先从特殊病种、特殊人群开始,比如对儿童大病保障托底?让医疗保障再统筹,实实在在迈出下一步。(央广评论员 刘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