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长三角地区自上世纪80年代开始,乡镇企业异军突起,90年代外向型经济迅猛发展,经济实力大提高。经济的发展拉动了公共服务的投入水平,老年人均预期寿命达到78岁,领先全国5岁左右。
伴随着近年来长三角农村的转型,旧有农业社区的长辈权威解体,加之家庭小型化核心化和老人空巢化相互叠加,传统家庭照顾养老逐渐为社区养老所取代。同中部崛起和西部大开发以农业发展为主的农村转型不同,长三角农村转型具有较高的工业化和城镇化特征,并相应带来“农村都市化”和人口结构多元化。
一、当前农村社区养老资源需求及存在问题
一项针对长三角农村老人的调查显示,老人迫切需要“便利的纠纷调解机制,健康教育和健康档案,以 及娱乐休闲场所”,体现了老人对于法律维权、理性健康、社会交往等的意识进步,新的养老观念和需求亟需明确。
二、农村社区养老设施的功能缺失
作为社区养老服务的空间载体,农村社区养老设施存在着显著的功能与情感缺失问题。
1、刚性功能缺失。农村社区养老设施与其他公共服务设施大多彼此脱节,未能形成一个互补体系。
以老年医疗需求为例,调查12个浙北农村社区中,4个样本设置了老年设施,9个样本具有简单疾病处理功能的卫生站,同时具备老年设施和卫生站的样本仅1个,所有样本不具备健康教育、紧急救治功能,老人重大疾病或突发病处理仍需依托乡镇或城市医疗卫生机构。此外,养老设施功能多局限于活动室或形式上的日间照料,缺乏其他有效应对新养老需求的功能设置。如调查的浙江碧门村老年服务中心,床位尺度和空间布置均不能达到为老服务的条件和标准; 老年餐厅也缺失备餐空间、配餐空间和送餐服务准备空间的配置。
2、软性情感缺失。养老设施设计中普遍存在过于“设施化”现象,且缺乏必要的户外社交场所,与其他社区空间彼此孤立,既不能应对农村老人的乡土性,也与“在家养老”的生活方式也相去甚远。此外,在浙北乡村规划建设实践中发现,农村建造往往体现自主建造特色,村民也具备较之城市居民更高的公众参与度。
三、农村养老的研究热点及实现路径
通过实地调查和国内外研究现状梳理,发现长三角农村转型下,虽然农村社区“潜在养老资源”可以担当为老服务角色,但目前将“潜在养老资源”进行养老服务转换,与农村老人新“需求”相匹配的议题仍旧空白。
针对这些问题,提出将来有关农村养老问题的研究问题点:
( 一) 研究热点
1、农村老人需求与分类。农村老人是与城市老人迥异的族群,研究农村老人需求与分类,是进而提出有针对性的老年设施营建提案的基础。该问题点下,需分析老年组成、年龄结构、身心特征、行为模式、生活习惯等群体特征; 明确老人群体需求,其中刚性功能需求包括医疗功能、照护功能、娱乐功能等,软性情感需求包括“家”的氛围、乡土文化追求、自身尊严等。
2、农村“潜在养老资源”整合利用。为达到“有效资源的最大利益化”目标,以农村社区公共服务和配套设施为核心的社区“潜在养老资源”,也是农村养老问题点之一。该问题点下,需明确设施类型、设施特征、功能配置、空间组织、利用状况、使用者满意度等,并与农村老人需求与分类相匹配,对“潜在养老资源”提出重组优化建设方案。
3、农村社区养老设施营建。单纯照搬城市社区养老设施体系,对农村养老建设来讲是没有理论根据的,并且事实上也产生了各种问题。架构在上述研究基础上,该问题点下,需补强老人需求,明确养老设施服务内容和空间配置等必要项;同时兼顾规模设置小型化、功能复合化、空间环境易识别性、空间可变、与其他类型社区空间结合设计等原则,完善社区养老设施的情感配置。
( 二) 研究目标及内容
1、研究目标。一是对“潜在养老资源”充分挖掘,以达到“有效资源的最大利益化”;对农村老人多元需求深入认识,以最大限度应对“需求差异性”; 建构“潜在养老资源+需求”模型,建构长三角农村转型下养老问题的理论平台。二是综合量化空间配置研究的科学性和定性设计研究的灵活性,建构“社区养老设施空间量化模型”,提出一套补强农村老人刚性功能和软性情感缺失的农村社区养老设施设计方法体系。三是提出与长三角农村转型相适应的,具有可操作性的,包含了养老设施空间组合模块和设计图则,以及实证研究的农村社区养老设施设计集成。
2、研究内容。一是为达到“有效资源的最大利益化”目标,研究以农村社区公共服务和配套设施为核心的社区“潜在养老资源”,明确设施类型、功能配置、空间组织、利用状况,使用者满意度等。二是为应对“需求差异性”,研究农村老人养老“需求”,分析老年组成、年龄结构、身心特征行为模式、生活习惯等群体特征; 明确老人群体需求,其中刚性功能需求包括医疗功能、照护功能、娱乐功能等,软性情感需求包括“家”的氛围、乡土文化追求、自身尊严等。三是从生活照料、精神满足、医疗保健、失能照料、咨询维权等方面探索“潜在养老资源”和“需求”的相互作用机制,建构“潜在养老资源+需求”模型,对“潜在养老资源”提出重组优化建议,明确“潜在养老资源”依托下的老人“刚性功能”与“软性情感”缺失。
( 三) 实现路径
1、建构长三角农村转型下的社区养老设施空间量化模型
一是补强“刚性功能”缺失,筛选养老设施空间要素,分析各空间要素的相互关系和作用机制,建立养老设施量化指标子系统,明确养老设施量化空间配置。二是补强“软性情感”缺失,针对各项空间要素,提出规模设置小型化、功能复合化、空间环境易识别性、空间可变、与其他类型社区空间结合设计等原则,建立社区养老设施设计方法子系统,定性阐述养老设施各空间配置的设计方法。三是以“空间”为基准,“功能—空间”维度的量化子系统和“情感—空间”维度的设计方法子系统进行“功能—空间—情感”的维度转换和耦合分析,构建养老设施空间量化模型,阐释其功能计划和设计机制,提出养老设施量化空间配置及相应设计方法。
2、长三角农村转型下的社区养老设施设计集成
在空间量化模型的基础上,对现有农村社区养老设施建设标准给予修订性意见,根据空间量化模型提出空间组合模块和设计图则,如可将各种类型的农村社区养老设施划分空间组合模块,将休闲娱乐等公共空间作为空间组合模块的必要项,在此基础上,将医疗服务、长期租住、短期照护等功能作为空间组合模块的可选项,在各个模块中明确其功能配置、设置规模、服务对象、空间设计机制,并从建筑设计的角度,提出设计图则,以此为长三角农村转型下的社区养老设施设计提出通用性指南和参考。
筑医台资讯编辑出品
延伸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