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假者瞄准“新农合” “救命钱”成“唐僧肉”

最近,央视记者暗访发现,在北京各大三甲医院门口活跃着许多票贩子,声称可以代开各种看病的报销票据,不时向来往的人招揽生意。

票贩子称,找他们开发票的人不在少数,尤其以外地人居多。他们卖发票,主要面向三类“主顾”:一类是真看了病,但看的是门诊的。目前,各地的城镇医保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都规定,如果患者异地就诊,比如到北京看病,必须住过院,才有可能进行报销。还有一类是看了病,住了院想回去多报销点的,“票贩子”就帮他们把金额改大些。更令人吃惊的是,看没看过病其实都不重要,只要是参保人员,他们给开一套完整材料回去都能报销。

在各类医疗保障中,为什么造假的人会特别瞄准“新农合”报销呢?

新农合是我国农民基本医疗服务的重要保障制度,覆盖97%以上的农村居民。国家卫生计生委数据显示,2016年各级财政对新农合的人均补助标准达到420元,政策范围内门诊和住院费用报销比例分别稳定在50%和75%左右。对很多农村患者而言,“新农合”的保险金,是真正的“救命钱”。

“新农合”异地就诊报销流程是,患者异地就诊住院,先是自行垫付医疗费用,等出院以后,再携带身份证、参加“新农合”的医保本以及就诊住院的各项材料、收费单据,交到自己所属乡镇的卫生院,进行初审和复审。再由县一级的新农合管理中心或者相应医保部门进行终审,审核无误后上报财政进行报销。

如今各种假冒印章仿真度高,如用一份真实的住院病历资料,只是换掉假冒人员的个人基本信息,在印章完善的情况下,很难辨别真伪。不仅造假容易,各省不同医疗机构的收费票据大小、规格、颜色也是千差万别,且没有明显的防伪识别标识。这也给审核人员审核外地就医票据带来难题。同时,由于目前我国尚未建立全国省(区)、市、县共享的医疗信息平台,审核过程中,如果对报账人提供的材料有疑问,只能亲自到医院核实。“救命钱”成了欺诈套取的“唐僧肉”。

全面“医保漫游”亟待提速 违法行为须严查

农民“救命钱”屡遭套取、欺诈,损害了农民切身利益及对新农合制度的信心,减弱了社会保障、扶贫工作的实施力度,降低了群众的“获得感”。

为方便近3亿农民工为代表的流动人口异地就医问题,国家相继推出“医保漫游”政策。全国27个省份省内异地就医直接结算;辽宁、吉林等8个试点省份签署新农合跨省就医联网结报服务协议,参合患者在出院窗口直接结算报销。国家卫生计生委基层卫生司监察专员聂春雷表示,全面“医保漫游”可有效减少新农合骗保行为。

专家认为,新农合是国家福利和基本保障。一方面需加大宣传力度,强化参合农民诚信意识和守法意识;另一方面还需对违法人员严肃排查、严厉追责。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社会保障研究中心主任郑秉文等专家指出,需严格执行审核报付标准,加强对医疗机构和关键环节的审查,尤其要对异地就医大额发票加强核查。同时,健全稽查制度和违规追责制度,堵住基金不合理流失渠道,发现违法违规行为要及时追缴资金,及时移交司法部门处理。

在长效机制方面,专家强调,杜绝新农合资金“跑冒滴漏”必须实现医保联网,还需加快信息化建设进程。2016年5月,国家卫计委会同财政部要求建设完善全国新农合异地就医信息体系,使其具备转诊、结算等管理功能,联通定点联网医疗机构,实现异地就医信息共享。专家指出,强化互联网信息化建设,关联个人诚信档案,可有效杜绝假发票等行为。

评论:新农合要有高压线 触者必亡

亡羊补牢,未为晚也,但必须快。国家卫计委日前印发《通知》,明确在全国范围内部署开展新农合基金监管专项督查活动,其中包括定期开展对定点医疗机构的考核评价,对异地就医的大额发票进行全面复核,发现问题及时追缴资金等。

这份多少显得有点迟到的通知,其背后是无法计算的新农合基金在报销环节被套骗。以套骗新农合基金为业,无疑谋财害命。抽成比例高,让利欲熏心的票贩子们勾结起来,铤而走险,成为一个利益集团、一个作案体系,形成生产流水线,蚕食新农合基金。公安机关已查实,安岳县一个专门从事新农合医保诈骗的犯罪团伙自2012年以来,通过虚构住院事实、伪造住院票据,先后递交240份虚假报销材料,票面金额高达上千万元。

国家卫计委下发的新农合基金监管专项督查通知,有两点特别值得关注,一是涉嫌违法的要及时移交司法部门处理;二是尽快完善新农合信息平台和系统。一手抓法律惩诫,一手抓制度完善。严厉打击医疗系统票贩子,形成高压态势,加大违法成本,谁还敢以身试法,挖新农合基金的墙角?加快异地就医网络系统建设,在参保地和就诊医院之间搭建直通车,并加强内部监管,不让犯罪分子有可乘之机,岂会有新农合基金被蚕食的事情发生?

健康梦是中国梦的重要组成,新农合是中国梦的重要保障。农民看病报销,这样的惠民制度不能被不法者的贪婪蚕食。有鉴于此,必须尽快完善制度,为新农合基金架起高压电网,让触碰者付出惨痛代价,堵住漏洞,守住百姓救命钱。(综合央视、新华社、中国青年网)